问道崆峒养生平凉之节气养生白露白露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魏晋·左思《杂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被称为白露。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白露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在北方,秋燥之气渐重,所以此时应注意润肺化燥,养阴生津。葡萄、杏仁、丹参白露茶。固腓安神呬字功,天高气爽享金秋。涌泉穴。金风玉露一相逢,防寒护阳需藏身白露一报道,就意味着酷暑已经过去,“金风玉露”的秋凉季节已经来临。这时也就不宜在赤膊短裤了,所以古人有“白露身不露”之说。所谓“身不露”主要是指不“赤膊”与不“赤脚”。赤膊并非英雄汉,体内脏腑易伤害白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无论心、肝、肺,或者脾、胃、肾都非常娇嫩,喜暖怕凉;人体任督二脉的穴位,也都分布在、人体驱干的中心线上,对于寒阴邪风更是首当其冲。所以要特别保护,使外邪不能直接侵袭它们。《混俗颐生录·春时消息第一》中指出:“肺俞五脏之表,胃俞十二经脉之长,最不可失寒热之节。”一旦胸背受凉,风寒侵入经络,很容易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者慢性肺部疾患的人尤其要当心,早晚温差大,要及时添衣,睡觉不要贪凉,应盖好被褥。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中年人尤其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使病情雪上加霜。赤脚最易生寒气,伤风感冒易纠缠常言道,“热从头散,寒从脚起”,人体各部位的体温是不一致的。皮肤温度会因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而有高有低,躯干和头部属阳,温度较高;四肢偏阴,皮肤的温度从近躯干部到远躯干部越来越低。换个角度来说,手和脚是人体的“边陲地带”,与“首都”心脏距离最远,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物资供应”也相对不足,那里的温度自然偏低。加上双手、双脚的皮下脂肪很少,保温性能差,并且掌心、足心没有汗毛,又少了一道御寒的“天然屏障”,因而成为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但有趣的是,人在睡眠时,无论采取哪种睡姿,上肢总是紧靠着身体,体热也就容易传道给手;而脚就没有这种“攀附能力”了,理所当然的成了给养不足、温度较低的部位。看来双脚温度低,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如果再打赤脚,那可谓是后天不顾啊。当双脚忍到无可再忍时,各种呼吸道疾病就来找麻烦了。其实,脚掌与呼吸道粘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便会反射的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局部免疫细胞减少、纤毛摆动减弱,这样就不能出色的完成清除细菌、尘埃的任务,致使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这时,埋伏在鼻咽部的致病菌便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伤风感冒也就在所难免。另外,脚部受凉还会反射性的引起胃肠玄关痉挛,使供血减少,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无论春夏秋冬都不宜使脚受凉。诚然,“白露身不露”主要指不“赤膊”和不“赤脚”,但若能顾护好局部的同时,又兼顾整体,岂不更好?所以建议在秋凉多变的季节,一定要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9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