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时21分
我们迎来秋分节气
这一天
太阳达到黄经°
阴阳相半,昼夜均长,寒暑平分
故名“秋分”。
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自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三候
一候丨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丨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丨水始涸;
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玉米绽开了黄灿灿的笑容,高粱托举着红灿灿的火把,谷子地一片金黄,田野里油画一样绚烂多彩。
掰玉米,收高粱,割谷子,丰收后欢乐的笑声在田野上空回荡。
“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这时候,瓜果飘香,稻谷归仓,处处铺开秋收画卷,一派热闹的丰收图景。“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丰收,就是光阴给每一位辛劳者最好的回馈。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是刨花生的时候了。
除了秋收,还有秋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秋分还是个抢种冬小麦的时节,更是一年中忙碌的时节。
秋分诗词
《秋夜诗》
沈约
月落宵向分,紫烟郁氛氲。
曀曀萤入雾,离离鴈出云。
巴童暗理瑟,汉女夜缝裙。
新知乐如是,久要讵相闻。
《夜喜贺兰三见访》
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
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
百感中来酝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
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
占录无劳史姓谯。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秋分日忆用济》
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道中秋分》
黄景仁
万态深秋去不穷,
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
独雁天高阊阖风。
瘦马羸童行得得,
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
五度清霜压断蓬。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
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
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
不似少年时。
《晚晴》
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行香子·秋与》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送僧归金山寺》
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秋分养生
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秋分后,昼渐短而夜遂长,气温变化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养生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秋冬静谧而内守,然而并不是死寂的,大树在深埋的地下默默滋养着根,动物的血量和肉肉增加,滋养着五脏六腑。
秋冬趋向静水流深,它是默默的蓄积,韬光养晦。这就是“阴”,一种向内求的“自我修炼”。这相当于是一个人,一棵树的根基所在,它决定了春夏能长多大,长多高,长多远。“血”和“津液”属阴,是真实存在的人体物质能量。
对我们人类来说,养阴,其实就是一种“内收”和“内守”的能量,养身体的物质能量。秋要适当收摄心神、让阳气归根,而肺金是主肃降的,它就相当于是人体的秋风,让叶落归根,让外泄的形势转为内收。
秋分饮食
防秋燥补气津
秋季燥邪伤人,易伤津液,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滋生一些疾病。在饮食上建议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萝卜、秋梨、葡萄、银耳、蜂蜜、百合、银耳、淮山药、秋梨、石榴、莲藕、柿子、鸭肉、山芋、板栗、芝麻、核桃、糯米、杏仁、淮山药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常补水,多喝粥。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
秋分时节寒湿较重,饮食上选择温和的食物以保护脾胃。
健脾胃:山药、地瓜、南瓜、玉米等。
护肺脏:银耳、梨、甘蔗、苹果、猕猴桃等。
有助调节免疫力:胡萝卜、菠菜、西兰花等。
有助保护心血管:木耳、香菇等,可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增减食材。
杏仁是秋天的食材中难得既润肺又健脾的一种了。
在《滇南本草》一书中有记载,杏仁"入脾、肺二经”,不仅如此,杏仁属于众多坚果的一种,这也就决定了比起水分,它更多的是油脂,不会像水液般轻易就被秋日里的燥气裹挟带走。
杏仁还拥有着大多坚果都有的特点,那就是性温。在《本草求真》中有记载,“杏仁,有发散风寒之能”,它性温,天生就是寒凉的敌人,可以将体内的寒气发散出去,不会让寒意顺着肺腑而来,损伤脾胃。
杏仁的温和润,并不是各自独立工作的,而是互相帮助,执手而行的伙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说杏仁“能散能降”,在散去寒意的同时,还可以将体内的升腾而起燥气降下去,所以,杏仁,是应对深秋凉燥之气的最好食材之一。
山药栗子羊肉汤补脾肾补阳。
秋分防病
1.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还可能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4.心血管病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过敏性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易引起过敏。
6.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早睡早起防秋乏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起居上,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好子午觉。所谓子觉,就是要在晚上11点-凌晨1点进入睡眠状态。午觉就是指中午要适当午睡,有研究表明,午睡能帮助降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子午觉充足的起居习惯,可以防止秋乏。
工作、学习的时间长了,伸个懒腰,我们常常会觉得神清气爽。有研究表明,伸懒腰能适当地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对大脑供血。因此,伸懒腰后人们自然会感到清醒和舒适。
秋分养生
中医养生有句话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情况下,秋天的天气偏向于“凉而不寒”,过早穿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与“凉气”接触太少,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季。所以适当“冻”一下,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有利于人体的抗寒、抗病、防病。
“三个”地方不能冻
1.头: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2.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3.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在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可以适当泡脚,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
秋分保健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密,精神乃至”,阴阳平衡之人,才会有最佳精神状态,秋分后平阴阳重在气血!
1.补气之穴
气海:气之海洋,属足少阴肾经,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气海穴往往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操作手法:双手搓热,用手心的劳宫穴放于气海之上,轻轻揉,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各36圈。
注意:不要隔着衣服,意识要专注。
功效:缓解疲乏无力没精神,犯困。
2.补血之穴
血海:血之海洋,血海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是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它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的功效。其实在古代,人们就在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操作方法:可按揉或空心掌拍打。
功效:提升脾胃补养气血的能力。
3.足三里:气血生化之源
气血是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运化而来,所以在补气血之前要先调脾胃,调脾胃就要找“足三里”。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中医界公认的,治病、养生、保健的第一大穴。宝宝、孕妇、男性、女性、老人皆适用。
操作方法:按揉。
功效:做为补气血的第一步,效果较好。
秋分养肺气
热水熏鼻: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水蒸气,即可滋润肺脏,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1次。编辑:小满
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龙溪四无说:
“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
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
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
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