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处暑孔祥智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第二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年处暑交节时间为8月23日05:34:48,农历七月十六。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表示躲藏、终止,“暑”即暑热,意思是酷热的夏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群芳谱》云:“七月中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农历七月中下旬,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酷暑逐渐隐去。处暑前后,“三伏天”中的“末伏”结束(即“出伏”),从处暑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天气由热转凉。当然,南北方的表现差异很大,在北方地区,时至处暑气温即持续走低;而在南方,处暑过后,虽然副热带高压大步南撤,但往往会与北方侵袭而来的凉空气数次交手,形成处暑期间短时间出现高温天气,这样气温的反弹被称为“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正午”。秋老虎热死人,但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且一般中午炎热,早晚凉快。进入处暑节气,凉风真的要来了。正如《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所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东北地区,随着处暑节气到来,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凉意,老人和孩子开始加衣服了。
处暑分为三侯,“初候,鹰乃祭鸟。”鹰,也叫鸢,属小型猛禽,雌鸟体型一般比雄鸟大。分布极广,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洲。鹰性情凶猛,嘴呈黄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人类对鹰的驯化时间很早,据《史记》记载,秦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惦记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可见至少在秦代,中国人就开始驯化鹰作为捕猎的工具了。鹰在捕猎时,一般先在高大的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而捕获。至于《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所说:“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即鹰属义鸟,捕捉到鸟类后先祭后食,并不在它们抚育雏鸟的时候捕猎,因此称之为“义”。经考证,此说为无稽之谈。可见古人也有弄错的时候。实际上,处暑节气到来,雨水渐少,天高云淡,视线广阔,有利于捕猎。春季孵化的雏鹰此时也开始练手了。这时经过春、夏两个季节的繁殖,猎物数量繁多,可以捕获到更多的猎物。这与“义”什么的没有半点关系。有意思的是,《御制月令七十二侯诗》也对这一说法予以质疑:“羽翼已成应搏击,生鲜欲啖且凭陵。彼其在野传疑幻,若此居笼见那曾。”又有注解云:“鹰在野而祭鸟,既不能向人自达其意,又谁知之?而谁传之?若笼养之鹰,投以肉食,啖之立尽,从未见其先祭也。”当然,也有可能是老鹰捕捉到动物后先摆放在一旁,留着冬季再享用,人类以为鹰先祭后食,实为“疑幻”。“二候,天地始肃。”肃,肃杀之意,意为处暑节气到来,天气由热转凉,草木开始出现肃杀之相。着急的树木开始出现落叶的征兆,有的小草开始发黄,真正的秋天开始了。所谓“一叶知秋”,反映的正是这个节气的物候特征。“三候,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登”是成熟的意思,处暑节气到来,水稻、高粱、茭白、小米等各类秋季收获的作物(包括蔬菜)都要成熟了,而稷(黄米)作物五谷之长,恰好在处暑后期成熟。稷是黄河流域最早由人类发现并栽培的作物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早期繁衍贡献极大,因此被誉为百谷之长,社稷一词即由此而来。已经考证,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就是谷子(稷)的发源地,这说明,中国是谷子的原产地,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秋天到来,“秋高气爽”是这一季节的显著特点。这是冷高压的影响。在它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首先结束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雨季,并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天气。处暑期间,率先进入秋季的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受冷空气的影响,秋风开始刮了起来,若遇到大气中的暖湿气流,则可能形成秋雨。每每风雨过后,气温便会有明显的降低,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夏秋之交,冷热变化较大,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10月份秋老虎天气才能结束,秋高气爽的美妙季节才能到来。而华南、西南、华西地区的雷暴雷暴活动仍然较多。在这个季节,华南地区的暴雨主要是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的暴雨,则是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以及山地的作用。华西地区秋雨偏多,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其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区域,主要降雨时段出现在9、10两个月,有可能连绵到11月份结束。“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并以绵绵细雨为主,故雨量不大,强度也较弱。
处暑节气到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湖北农谚云:“处暑打苞,霜降割谷”;湖南、江苏等地的农谚云:“处暑不露头,割下喂老牛”,说的都是水稻在这个节气应该抽穗,否则必然减产,只能割下喂牛了。西北地区的农谚云:“立秋处暑八月到,玉米掰开肚皮笑”,说明玉米开始灌浆成熟。这时,由于天气干燥,适当浇水对农作物的籽粒成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造成减产。华北地区的农谚云:“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天割黄谷”“处暑十天忙割谷”,都说明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到了收获季节。棉花则到了盛花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黄淮海地区农谚云:“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说明如果处暑节气棉花不开花,则白露节气收不到好棉花。
在处暑节气前后可能会遇到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元节,亦称鬼节,是三大鬼节之一。“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民间祭祖的四大节日。传说阎罗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享受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这批鬼魂重返阴间,鬼门关关闭。于是人们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及前后开始祭祖,祭奠去世的亲人。中元节原本是道教的节日,但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与盂兰盆节相关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记载在《大藏经》中。大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用神通看到母亲由于在世间的贪念业报,死后坠落在饿鬼道,成天吃不饱饭而饿得不成人形,于是用神通给母亲送饭,但其母贪念犹存,看到食物到来,生怕其他饿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口中立即化为火炭而无法食用。目连虽有神通却救不了母亲,十分痛苦。佛祖开导他,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天,可在这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奉十方僧众,即可功德无量,依靠他们感神道力,才能救出母亲。目连依照佛祖的指点举办盂兰盆会,最终使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佛祖云:“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使已逝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翻译成汉文,由于其所倡导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被君王和社会的重视并广为流传。目前不仅有传说的故事,还被编为京剧和多种地方剧目以及舞蹈等艺术形式。自梁武帝创设盂兰盆会,一直延续并成为一种习俗。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办盛大的盂兰盆会。自宋代起,这个节日演变为民间祭祖日,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时至今日,到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中国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放河灯及祭祖的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燕京岁时记》云:“中元日寺院设盂兰会,燃灯唪经,以度幽冥之沉沦者。……又<释氏要览>云:盂兰盆乃天竺国语,犹华言解倒悬也。今人设盆以供,误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可见,盂兰盆并不是真的盆,《燕京岁时记》的解读“误矣”。”但不管怎么样,中国人一直把这个传说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当然主要在寺庙、道观开展活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被列入民俗项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处暑节气到来,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身。适当增加酸性食物,减少辛辣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少吃西瓜之类的寒性瓜果,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一些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奶类等,都适宜这个节气内食用。适当喝一碗绿豆汤也可以起到清热安神的作用。另外,这一节气,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们会感觉疲乏,称为“秋乏”,应保证睡眠要充足,多吃碱性食物以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适当的锻炼也是有好处的。一些地区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就是为了应对秋燥。鸭子的做法因地而宜,有烤鸭、白切鸭、核桃鸭、仔姜鸭、柠檬鸭、荷叶鸭等,北京人一般到稻香村连锁店和全聚德烤鸭店去购买鸭子吃。
处暑到来,真正的秋天开始了,诗人们自然闲不住。在诗人的笔下,秋天更美了。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夜曲王维(唐)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唐)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词刘禹锡(唐)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枫桥夜泊张继(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子夜秋歌李白(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宿建德江孟浩然(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唐)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李峤(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山行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苏幕遮范仲淹(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渔家傲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赠刘景文苏轼(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苏幕遮范仲淹(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秋波媚陆游(宋)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秋月程颢(宋)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秋风引刘禹锡(唐)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雨中赠元九白居易(唐)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初秋孟浩然(唐)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秋晚江上遣怀杜牧(唐)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早秋曲江感怀白居易(唐)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处暑后风雨仇远(宋)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长江二首苏泂(宋)其一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其二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纖埃。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王之道(宋)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张嵲(宋)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次韵毕叔文苦旱叹赵蕃(宋)尔何不归乎故宇,却向殊方书闵雨。江东数月不得书,忆弟看云在何许。旧传重湖北之北,米贱真成等泥土。如何比岁公及私,衰竭不能堪再鼓。贫家一饭有并日,远市朝炊或亭午。朱门但知粱可厌,我辈翻嫌字难煮。晚且禾秀早向实,舂箕不须逾处暑。胡为旱势复如此,坐致诗人形苦语。如闻巫觋有通灵,肸蛮似逢人问妪。前朝一雨苦不难,况今磨神无不举。会当劳以三日霖,绿浪黄云看掀舞。闲适陆游(宋)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满庭芳又黄邑于公乞修行王哲(元)论修行,翁甚喜,津堪作琼浆。清火赫,颠倒吉还昌。显金乌甚朗。中现、玉兔精详。谈正,处暑气变成霜。当内宝,珍珠璧,一一收藏。尤良善善,性烛施张。现灵明愈耀,中土、本有真光。冥点,烟散尽,堪庆满庭芳。元宫词朱有燉(明)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七夕处暑胤禛(清)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有关处暑的谚语也不少。
农业谚语: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各地谚语: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东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东北)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东北)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东北)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闽南)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闽南)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闽南)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闽南)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上海)
处暑萝卜白露菜(上海)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上海)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安徽)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华北)
处暑雷声唱,阴雨天气多(华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华北)
处暑不抽穗,白露不低头,过了寒露喂老牛(宁夏)
处暑早,秋分迟,白露种(冬)麦正合时(宁夏)
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西北)
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浙江)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一河装(四川)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河北)
处暑下雨烂谷箩(河北)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河南)
处暑处暑,热煞老鼠(江苏)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河南)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西北)
处暑蕾有效,秋分花成桃。(河北)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四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