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你同行
从小寒开始到冬至结束的24节气,淮北市图书馆将联合菁谷教育通过一整年的24节气系列活动,让读者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和巩固24节气特点。
霜
SHUANG
JIANG
降
.10.23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随着丰腴的金秋离去的步伐
凛冽寒风的咆哮隐隐从北方传来
我们迎来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
——
霜降
霜降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之间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反映的主要是气温的变化
天气渐寒,冻则有霜
正是秋冬过渡的时候
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冬天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
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
深秋景象愈发明显
大地一片萧索
随着冷空气越来越频繁
昼夜温差进一步增大
水汽凝结为稀疏的冰针霜花
为秋天的尾声添上了一抹晶莹的风景线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霜降,九月中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并不是降霜的意思
而是指阴气始凝,天气变冷
至于“露结为霜”的说法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也是不准确的
霜是地面的饱和水气在寒冷天气
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
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容易出现在低洼的地区
并不是由露珠凝结而成的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
豺狼开始捕获猎物,以兽祭天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
垂下头来准备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在农业成产、祭祀礼仪、衣食生活等方面
都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
再加上霜降之后天气更为寒冷
各个地方都有一些
关于霜降的独特习俗
霜是杀伐的象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
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记载:
“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自从汉代以来
古人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
操演比试射技,进行赏罚
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齐民要术》还将其列为
农家九月中的事宜: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各地有一些祛凶的习俗
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
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
在广东高明地区
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霜降时节,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
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
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
再将河内塔推倒
用烧红的瓦片热芋头
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
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
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还要去扫墓祭祖
据《清通礼》记载:
“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
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
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如今,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
但霜降与十月初一“寒衣节”时间相近
寒衣节也称“十月朝”“祭祖节”等
是为逝去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这时节天气越来越寒冷
为避免祖先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
寒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在门外
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纸
并且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
意思是天气冷了,给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食
寄托着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
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
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
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
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
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医书记载煲羊肉加辅药可以辅疗
肺病、疟疾等疾病
迎霜兔肉则是经霜的的兔子肉
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另外,在中国的一些地方
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
柿子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
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
天气转寒,吃柿子可以防寒保暖补筋骨
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
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但由于柿子含有较多靴酸及果胶
空腹吃容易在胃酸作用下形成硬块
因此,空腹情况下不应吃柿子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
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
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
注意防秋寒、防秋燥、防秋郁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
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
要注意添加衣服
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
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身体局部保暖不当的话
容易诱发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
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虽然有“春捂秋冻”的说法
但霜降已至晚秋,即将入冬
这个季节不是人人适合“秋冻”
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
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