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散文专题翻译静

机汲①记

[唐]刘禹锡

①濒江之俗,不饮于凿□皆饮之流。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为一雉,高一丈为一雉)之内,江水沄沄(沄沄:水流汹涌),周墉间之。一旦,有工爰(爰:yuán语气助词,衬字,无实义)来,思以技自贾(推售),且(且:连词,表示前后并进,不译)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不容亩:不到一亩大小),顾积块峙焉而前耳。,俾(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矗然之状莫我遏已。”予方异其说,且命之饰力焉。

江边人的习惯,不是从开凿的井里取水而是都在河中直接取用。我因贬谪而居于此的第二年,主人在江边不远的地方,为我安排了起居休息的地方,只见江水滚滚,住所四面用低墙把住处与江分隔开来。一天早上,有一位工匠来,想把他取水的技术卖给我,说:“看您居住的房子到江边,虽距离很近,但看那堆积的土石很高并延伸至江中,因此请安装机械来取水,从而使那矗立的土石不能阻挡我们(汲水)。”我正惊异于他的建议,但还是委派他尽力来做这件事。

②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竹以为畚(畚:běn,〔畚箕〕用竹、木或薄铁皮等做的撮东西的器具),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②,辇石以壮其趾(趾:通址,山脚),如建标焉。索绹(绹:táo,绳索)以为縆(縆:gēng,粗绳子),縻(縻:mí,拴、捆)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③焉。锻铁为器,外廉(廉:侧边)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④(函:包含,容纳),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下缒(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盈器而圆轴上引,……出高岸,拂林杪(林杪:miǎo,树梢),踰(踰:yú,同“逾”,超过)峻防。刳(刳:kū,剖开后再挖空)蟠木以承澍(澍:[shù]:及时的雨。[zhù]:古同“注”,灌注。),贯修筠以达脉⑤,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虽漫涌于庭,莫尚其霈(pèi)洽(霈洽:形容雨水充沛)也。

这个工匠拿出所有的智慧来,四周观察,鉴别面前的地形,来设计安排汲水机械。编扎竹子作为畚箕,装上石头放置在流水中,中间树立有数尺高的标竿,用车拉来石头来加固它的底座,如同建立了一个标志。(先)手搓绳子(然后)编为更粗的绳索,系在标竿的下面,(然后)向上连接数丈高的标端,横贯在空中并形成紧绷的态势,如同拉直的弓弦一样。又把铁铸造成相应的器具,外侧像鼎的外形一样,内部有锁簧控制,整体像奏乐的鼓,各部件有公母榫连接容纳,两头能够转动,在粗绳上滑动,同时挂上取水的容器。要取水就放长绳子使容器移动运行灵巧自如。装水的瓶子和粗大的绳索的功能都不变弱,(始终)就像相互用力争斗一样而上升。这套机械分取了长河的水,在高岸之上空运行,轻轻拂动高高的树梢,飞越高起的堤坝。(我们)又挖空桃木作为容器在下边接水,贯通长竹使江水从中畅流,流水潺潺而下,水声带着凉意传于空中。贯通的竹子有的环绕有的转折,都可适用于想用的地方。即使有泉水漫在庭院中,也不能超过这样的充沛周到而广泛。

③昔予尝登陴(陴:pí,女墙,矮墙),撊(xiàn)然(撊然:忿忿)念悬流之莫可遽挹(挹:yì,舀),方勉保庸,督臧獲(獲:huò,猎取,猎得;臧獲:古代对奴婢的贱称),?(?:jū,用斗、勺等舀取)而挈(挈:qiè,1、举起,提起。2、带,领。3、古同“锲”,刻)之⑥,至于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于冥冥(冥冥:暗中)而利于用物。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斡:wò,运转、旋转)而迁焉,逐我颐指⑦。乡(乡:同“向”,以前,过去)之所谓阻且难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

过去我曾登上矮墙,心中很怨着滚滚而下的河水不能立刻舀取,于是就勉强家里佣人,驾起牲口,到江边提水拉水,以致双肩双手伤痕累累,家人把水看得比美酒还金贵。今天一切都任凭人的智慧,听从工匠之言,机关暗中发挥作用而通过外物显示出来。江水浩荡东流,直到大海才结束,(现在)(随着机械)旋转运行移动,随着我的目的而接受调遣,过去所谓的艰难阻隔,都不能(阻挡),比那些高的还要高,比那些深的还要深。

④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噫!

(我)看流水适应于外物,用竖立木头的办法是好的设置,绳索柔曲却能直立,金属坚硬却不只是坚固,通过转轴的转动而能舒展弯曲卷起,竹子因为圆而能接通,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形成功效,这就是机械汲水的根本原理啊!如今的工匠,都沿袭窃取了那些古代工匠的遗留的方法,所以能够做成这样的机械,但不能知道所以做成的根本原理。智慧只能尽于一个方面,功效也止于一点点小声名罢了。唉!

(《刘禹锡集》,略有删节)

①机汲:机:机械。汲,这里指用机械从下往上打水。②臬:标竿。③张弦:拉直的绳子像张开大弓的弓弦一样。④牝牡相函:指这个机械部件的公母榫严密吻合连接。⑤这两句是说,挖空桃木做成盆桶来接水,连接竹子使之内部相通让水畅流。⑥这一句是说要求佣人赶着家中牲口去拉水。⑦逐我颐指:我哪里要水,水就听从流到哪里。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1分)

A.而B.且C.将D.与

22.适合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是()。(1分)

A.请允之

B.请用机以汲

C.请示之以机

D.请以技自贾

23.第②段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24.第③段既写过去取水又写现今取水,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5.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极强的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请联系文末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21.A(1分)

22.B(1分)

23.“如张弦”“如乐鼓”等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机器的形态;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出”“拂”等动词形象的表现了机器因势象形的走势,表现力强等等。(3分)

评分说明:举例2分赏析1分

24.过去取水艰难,佣人赶着牲口一起拉水,“裂肩龟手”;现今取水便捷,“逐我颐指”,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机汲的良好功效。(3分)

评分说明:对比1分分析2分

25.本文写的机汲就说明了技术的实用和方便。作者见解深刻: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指出只满足于实用只不过是“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令人可惜。作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清醒认识,对于当今科学技术不能停留于传承、模仿而要研究“所以为成”的原理,要敢于创新,有启迪意义。

评分说明:文末观点2分分析1分

材料一:

对菊亭记

(元)邵亨贞

①曹氏,云间,故家也。上世多文物、慕古人诗酒游览之事,故其所居,皆有园池花木之胜,至今子孙,虽时殊事异,□以此相尚。岁时,率亲友相与娱乐,追思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之放,以自异于流俗者,习以为常也。

①曹氏,云间,故家(世代做官人家)也。上世多(喜好)文物、慕古人诗酒游览之事,故其所居,皆有园池花木之胜(美景),至今子孙,虽时殊事异,以此相尚(互相推崇)。岁时(一年四季),率亲友相与(一起)娱乐,追思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典故)之放,以自异于流俗(状后,与世俗不同)者,习以为常也。

①曹家是云间的世代做官人家。上代人喜好文物、仰慕古人诗酒游览的事迹,所以他们所住的地方,都有园林池塘花草树木的美景,今日的子孙,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了,还是把这类事互相推崇。一年四季,率领亲友一起娱乐,追思兰亭竹林的清雅,东山习池的放达,来让自己与世俗不同的原因,是习以为常了。

②其诸孙曰克成,能涉猎经史,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其居之东,小园数亩,花木池沼,前人手泽,犹有存者。中有亭一间,乃上世遗物,始作岁月已不可考。自泰定甲子,其大父居竹翁,徙建于此。厥后二十六年,为至正己丑,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以白垩,浚流泉,垒奇石,畦以菊数百本,径其中以供览。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于是诗酒游览之事,日益不废。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以垂后劝。

②其诸孙(本家孙)曰克成,能涉猎(浏览)经史,恬退(淡泊谦让)不事(以…为事业)进取(指做官),惟以耕桑自给(宾前,养活自己),业既(已经)不竞(不争逐名利),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其居之东,小园数亩,花木池沼,前人手泽(手迹、遗迹),犹有存者。中有亭一间(定后),乃上世遗物,始作(最初建造)岁月已不可考。自泰定(年号)甲子,其大父(祖父)居竹翁,徙(搬迁、移动)建于此。厥(那)后二十六年,为至正(年号)己丑,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以白垩(状后,以白土装饰),浚(疏通)流泉,垒奇石,畦(种植)以菊数百本,径(修小路)其中以供览。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于是诗酒游览之事,日益不废。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状后),以垂(流传)后劝(通“观”,看)。

②曹家的嫡孙叫克成,能浏览经史,淡泊谦让不以做官为事业,只凭耕田养桑养活自己,已经不争逐名利,常怡然自得,没有羡慕不满足的神色,他所坚守的,也有过人的地方。他居室的东面,是数亩小园,花木池沼,前人遗迹,还有留存的。园中有一间亭,乃上世遗物,最初建造的年月已不可考证。在泰定朝甲子年,他的祖父居竹翁,移建到这里。那之后二十六年,是至正朝己丑年,曹克成又加以修缮,扩充亭的檐楹,修补亭的窗户,在内外都用白土装饰,疏通流动的泉水,垒起奇石,种植数百颗菊花,在花丛中修小路来供人游览。亭以前无名,(现在)才命名它叫“对菊”。于是诗酒游览的事情,每天更是不停。又过了十四年,是至正朝壬寅年,才来向我请求写一篇记,来流传给后人观看。

③予知克成之寓意于菊者,有在也。渊明当晋宋风尘之际,澹然不徇时好,退而徘徊晚节,与黄花同傲霜露,其中所存,人莫之见也。至于千载而下,心领意会者,复几何人哉?吁人生,孰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矣。营营焉,求其所欲而不得,老死而后止者,人之常情也。苟能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则将无往而不得其乐。凡世之荣辱、美恶皆不能间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不已也,则又游于物之外矣。

③予知克成之(取独)寓意于菊者,有在(有出处?)也。渊明当(处于)晋宋风尘(纷乱动荡)之际,澹然(恬淡貌)不徇(顺从)时好,退而徘徊晚节(晚年流连于此?),与黄花同傲霜露,其中所存,人莫之见(宾前)也。至于千载而下(之后),心领意会者,复几何人哉?吁(叹)人生,孰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状后)矣。营营(奔走钻营)焉,求其所欲而不得,老死而后止者,人之常情也(判断句)。苟能素(对…淡泊)其位而不愿(想要)乎其外,则将无往而不得其乐。凡世之荣辱、美恶皆不能间(掺杂)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取?),进不已(进取不停?)也,则又游(优游逍遥)于物之外矣。

③我知到曹克成在菊花中寄寓的情意,是有出处的。陶渊明处于东晋刘宋纷乱动荡的时期,恬淡不顺从时人喜好,辞官后晚年流连于菊花,与菊花一同傲对霜露,这里面存有的东西,凡人不能看见它啊。到了千年之后,心领意会的人,又有几人呢?叹人生,谁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有才无才,皆从天获得命运。奔走钻营的样子,谋求他们欲求却不得的东西,老死了然后才停止的情况,是人之常情啊。如果能对自己的地位淡泊并不去想要身外之物,那么将没有任何地方不能感受到快乐。所有的人世的荣辱、美恶皆不能掺杂矣,曹克成有这种境界。从此以后果真能进取,进取不停啊,那么又能优游逍遥于物外了。

材料二: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人认为:“科举制度被废除,士人没有入朝为官的途径,有的人学习公文写作去担任胥吏,有的人从事仆从工作来侍奉官僚,有的人从事技巧和贩卖的工作,成为了工匠或商人。”

(节选自《元史·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20.填入材料一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乃B.犹C.且D.然

21.材料一以“对菊亭记”为题,直至第②段结尾才提到“对菊”,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4分)

22.有人认为材料一颂扬不事进取的态度,宣扬“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的宿命论,失于消极。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评分说明:选B,给2分;选D,给1分。

21.材料一第①②段追述曹克成家族异于流俗的家风传统,从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曹克成恬退不事进取,内心所守过于常人的原因;交代对菊亭的渊源以及修缮、命名过程,给人以不断推进的认识过程,起到凸显命亭之人志趣的作用;两者构成曹克定命名对菊亭请我作记的背景,展示了曹克成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为下文明确其思想奠定基础。

评分说明:三个方面各2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2.

看法角度

分值及评分要点

参考示例

辩证看法

最高给6分。点明观点1点、立足背景1点、“不事进取”实质分析2点、“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分析2点、作者观点整体分析1点。1点1分,给满6分为止。

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元代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文中所谓“不事进取”是不以世俗的功名荣辱为务,而追求一种淡泊自然的精神生活,并非毫无追求的消极,实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奈之举。所谓“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尽管有宿命论因素,体现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但更多是时代背景之下的无奈之举,“命之于天”看似把个人命运归之于天,实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恬然自安。况且,作者所颂赞的是不受世之荣辱美恶影响,淡泊名利的思想,并认为有此心更易成事,是一种积极进取态度。因此,观点有失偏颇。

完全否定

最高给5分。点明观点1点、立足背景1点、“不事进取”实质分析2点、“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分析1点、作者观点整体分析1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我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元代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文中所谓“不事进取”是不以世俗的功名荣辱为务,而追求一种淡泊自然的精神生活,并非毫无追求的消极,实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奈之举。所谓“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也是时代背景之下的无奈之举,“命之于天”看似把个人命运归之于天,实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恬然自安。况且,作者所颂赞的是不受世之荣辱美恶影响,淡泊名利的思想,并认为有此心更易成事。因此,观点不正确。

完全肯定

最高给3分。点明观点1点;立足背景1点;“不事进取”实质分析1点、“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分析1点,给满3分为止。

我赞同这一观点。尽管元代科举废除,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进取之心。同时,把贫贱智愚、贤不肖,都归之于天命,显然是宿命论,否定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后天努力的可能性。因此,观点是正确的。

需要你的赞和在看支持,更有动力持续更新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9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