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霜寒木叶秋霜降

一、了解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度的时候为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边讲:“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寒露加十五日,斗指戌则霜降。”霜降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凝结成霜,因此叫做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降农谚

霜杀百草在霜降这个节气当中,有很多民间的谚语。第一个谚语叫做:“霜杀百草”。指的是霜降这个节气在晚上的时候,地面上的散热会很多。这时候温度会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空气当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植物上直接凝结成微细的冰针。有的形状是六角形的霜花,颜色是白色的,结构是疏松的,这就是霜的形状和色态。古人说“霜降杀百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经过霜来打过的植物,生机就没有了,所以叫做霜杀百草,就是经过霜来打过的这些植物,就是有些植物上面都落了霜,古人的认识是好像霜从天上落下来的,其实按照现在的科学来看,它是水蒸气凝成露水,露水凝成冰,这种液态变成固态的状态,就是霜的产生。上面有过霜的这种植物,它的生机就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植物体内的液体,因为外面的空气太冷,因为霜冻所以植物体内的这些液体就会凝结成冰晶,一旦凝结成冰晶之后,植物内部的蛋白质就会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外渗。植物的原生质脱水,进而变质,由此这个植物就会死亡,所以叫做霜杀百草。像我们知道一旦下了霜之后,有很多花草类的植物逐渐就开始枯萎了,就是这个原理。霜降见霜,米烂成仓。未得见霜,卖米人像霸王。第二个农谚叫“霜降见霜,米烂成仓。未得见霜,卖米人像霸王。”就是在农村的时候,以霜降日是否能见到霜来预测未来一年的收成。所以在华中,就是指的中原这一带,谚语就这么讲的。意思就是说,霜降当天如果是见到霜,就代表着来年的收成非常好。因为收成好了,米特别多,堆在仓库中。意思就是说,米多的都快烂了,米的意思代表收成;如果是没有见到霜的话,农民就会为来年的收成发愁,因为卖米的人有米,所以就会像霸王一样,乱哄哄地抬高米价。这就是指霜降没有见霜的这种情况下,第二年的收成就会不好。这是第二个农谚。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第三个农谚就是“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也就是说霜降的时节,晚稻已经成熟了,这个时候要抓紧收割。否则,如果遭遇到雀害,就是指的鸟雀的啄食,或者是落粒的影响,从而导致粮食的减产,所以这时候赶紧收割。这就是农民的谚语,也叫农谚。农谚往往都很准,因为直接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节律相挂钩的。

霜降物候二十四节气当中,霜降是有三个物候。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就是霜降前后,豺狼把捕来的鸟兽存放起来,拜祭天地自然。这是古人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豺狼捕捉到鸟兽之后,把它放到四周,按照古人的理解,好像是豺狼来祭天。再过五日草木黄落,很多草木在寒风中枯黄落下来了。再过五天后,蛰虫咸俯,就是第三候的时候,这些冬眠的各种动物,还有小虫就开始行动迟缓了,进入蛰伏的时期了,就开始准备蛰伏了。这就是物候当中的表现。

二、霜降习俗

寒衣节

我们看到霜降的时候,有一些节日,比如说北方是农历十月初一,有送寒衣,寒衣节,这是一个祭奠祖先的节日。

赏菊花

在霜降的时候,又是赏菊花的最好的时期,因为霜降时节正好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所以很多地方举行了菊花会,以表示人们对于菊花的喜爱之情。北京地区的菊花一般以前是在天宁寺、陶然亭这些地方举行。品种非常多,而且真品有很多,多是散盆养的菊花。

摘柿子

还有一种民间的活动,就是摘柿子。俗语有云:“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就是这个时候,在霜降前后,全国各地凡是出产柿子的地方,都开始流行霜降摘柿子、吃柿子这样一个民俗。南方的有些地区民俗认为霜降如果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所以,闽南有句俗语叫做“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鼻涕”,这样一句民间的俗语也是有一定根据的,为什么呢?因为柿子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比较薄,肉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多种维生素,还有很多种微量元素,还有很多种非常有益于身体的物质。

柿子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有一定的健脾止血、涩肠的功效。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就是柿子有一定的好的作用,所以我们选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个大的,没有斑点的,没有伤烂的,没有裂痕的,颜色比较鲜艳的柿子来吃。可以濡养脾胃,也有益于秋冬进补。

但是吃柿子有讲究,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好就是在饭后吃,就是肚子里吃完东西之后才吃柿子。而且每次不要吃太多,每次吃一个两个就行,别吃太多。因为柿子要是吃多了之后,容易产生胃石症,大家注意空腹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柿子,因为柿子当中的成分跟胃酸要是结合的话,很容易产生胃石,反而对身体不好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柿子虽然好,但不要多吃,也不要空腹吃。这样就能保证既能吸收了营养,又不为所伤。这就是民间的习俗。

摞桑叶

同时还有一个习俗叫做“摞桑叶”,就是把桑叶采摘下来摞起来。

中医学认为,霜降之后,开始采摘霜打而落地的桑叶,叫做霜桑叶。有些名老中医在书写药方的时候,他就写霜桑叶,什么意思呢?就是经霜打入而落地的桑叶,这是最好的。有些老百姓把霜桑叶称之为神仙叶。中医的角度来看,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可以疏风、清热、清肺润燥、养肝明目。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补肾乌发的作用。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有的时候会用桑叶来帮助患者补肾乌发,同时现在研究认为桑叶泡水喝还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一般意义上的桑叶,我们大多数是用它来清肺、润燥、疏风,起这个作用。所以桑叶一种非常好的中药材。桑叶煮水泡脚,有助于改善手脚的麻木,解除脚气,有这样一个外用的价值。

桑叶虽然是好,但是如果是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吃。就像我刚才讲的柿子一样,这个柿子性是寒的,涩肠的,如果脾胃虚弱,有的人一吃柿子,就胃凉胃痛,就不能多吃。桑叶也是一样的,桑叶也是性寒的,所以胃寒的、经常胃痛的、一吃凉东西就腹泻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吃桑叶,也不适合吃柿子,所以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

三、霜降相关诗词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译文

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

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注释

1.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2.祭月:这里指霜降物候之豺乃祭兽现象。

3.仙菊:即像仙子一样洁白的菊花。中国历来有菊花仙子的民间传说。

4.重阳:即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

5.秋色:秋日的景色、气象。

6.疏木:稀疏的草木。

7.鸿鸣:本意鸿雁鸣叫。后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的呻吟呼号。这里取本意。

8.百秋:犹百年。喻时间长。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一首霜降节气诗。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造物肃杀,大地一片萧索。农谚则云: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霜降节气,庄稼必须收割完毕。

这样肃杀的季节,极易生发诗人的悲伤情绪。一个“悲”字,可作全诗诗眼,贯穿全诗。

首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是说,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风卷清云,是说霜降节气的一个特点。不但云清,连风也清。《国语》里说:“(霜降)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也说:“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清风卷着清云而去,整个天空一片清朗澄澈。天地之所以澄明,除了风卷清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植物们也褪去碧绿的外衣,准备过冬。

万物寂寂,一切都在为蛰伏做准备。这句也可视为对霜降三候之蛰虫咸俯的侧面写照。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所以大地才会如此澄清寂静。清风之下,是万物肃杀之悲,是悲的起因。

颔联,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是说,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野豺祭月,说的是霜降三候中第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古人以为是野豺在祭月。

仙菊,即菊花。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重阳节就出现了“登高山,赏菊花”的雅事。“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花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是说,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疏木,这里指草木黄落之后的景象。草木黄落是霜降三候之一,此时大地上的树叶都纷纷枯黄掉落。

尾联,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是说,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在这样百无聊赖,一片萧索,令人悲伤的深秋,不如满上一杯酒,暖暖身子,将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抛之脑后,去换得短暂的快乐与宁静吧。

满目的秋色,令大诗人元稹都不能逃避悲伤的情绪,我们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从容不迫,宁静内敛的心态迎接霜降的到来。

《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诗文意译:秋天的霜降过后,河水就会流回原来的深渊,树叶也会被秋风吹落到山涧里。一年的时间,就这样缓慢流逝了。万物都回归到它们的本源,为什么被贬到南方的客人,五年还不能回乡。

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日子长了,心里也就坦然了。我常把心中所思所想,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拿来自言自语。离开故土固然不高兴,但是回去了,就一定会开心吗?何必自寻烦恼,放弃简单的生活,再回去自找麻烦。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请求皇帝追查凶手,结果遭到朝官的弹劾,因为他当时已经不是“言官”了。大约在五年之前,白居易是唐朝的“右拾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言官”,他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建议和意见。

在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创作出了很多讽喻诗,比如《卖炭翁》、《杜陵叟》等等,后来都非常有名。但是这些诗歌在替他赢得名声的同时,也替他得罪了朝中权臣。

元和五年后,他就被免去了“右拾遗”的官职,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了。可是武元衡遇刺不是一件小事。白居易认为自己理当站出来,伸张正义。没料到,被人扣了一个越级议事的帽子。还有人揭发他不孝,说他在母亲看花坠井后,还写看花赏月的诗。

之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任上写了许多名作,比如我们中学时代学过的《琵琶行》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首《岁晚》不太有名,不过却写出了他被贬五年后的心态变化。

从那以后,那个直言敢谏的现实主义诗人就变了。越往后,白居易的诗风越是散淡。从前怀着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进行写实的创作,后来却只能转为“乐天知命”、“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的诗用语浅白,很容易看懂。这一首诗表达的就是他在思乡之余,那种纠结的心态。他五年没有回家,思念自己的家乡。

同时,也是在盼着再度回到唐朝政治的中心。然而,他知道自己思念没有用。能不能回去,掌握在别人的身上。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认命。

进而开始劝说自己:回去有什么好呢?回去以后,朝堂还是那个朝堂。朝堂里的人还是原来那一班面目可憎的人。当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他那种思想,和朝中浑浑噩噩的那一群人,格格不入,他又何必回去找麻烦!

二、白居易诗风的转折点

白居易自号“乐天”,在民间传说里面,他给人印象是非常潇洒,生活富足的一个老头。网络上经常批评他晚年包养歌姬,把他描绘得又老又色。但是,事实上他曾经也是一个热血少年人。

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官。因为战乱,父亲把他和母亲以及别的孩子都送到乡下养育。三岁的时候,白居易就跟着母亲识字,五岁就学会了写诗。

虽然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但是在那个乱世中,父亲的收入十分微薄,白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所以白居易从小读书用功,年纪轻轻,就把自己读成了近视眼外加“少白头”。

野史中说他的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时常发疯,只能在清醒的时候教他一下。后来,他十六七岁闯长安,通过写诗闯出了名堂,又通过科考当了官。

白居易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活着的时候,穷得没钱回家看儿子,死的时候也穷得没有钱下葬。白居易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出生,成长。

但是他当官之后,一直坚持操守,用笔替老百姓说话,抨击贪官。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发疯的母亲也失足掉到井里淹死了,这件事后来就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把柄。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迎来了中兴,唐宪宗当皇帝时,白居易、元稹等一干文人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大展身手,万里流芳的时代。然而,他们还是把世事想得过于简单。

朝堂中的黑暗势力通过行刺宰相武元衡,杀鸡儆猴。白居易身为武元衡的朋友,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政治态度上来说,都不可能一言不发。结果他一上书,就被扣了几顶大帽子,遭到了贬谪。

在外放逐多年后,白居易完全认识到自己是朝中并无根基。他势单力孤,根本无法与朝中的强大藩镇党羽相抗衡。所以他写诗说:我想回家了。可是回去也不一定好,还是不要回去自找麻烦了。

结语

有人在评价白居易的时候,提到他和杜甫的不同时说:白居易虽然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思想,但是他的现实主义是带着一定功利性质的。一旦遭受打击,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改变。

他写讽喻诗最多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在元和十年以前担任“右拾遗”的那一段时间。因为向皇帝进谏言,是他的责任。

后来,他失去了这个官职,又被放逐在外。再加上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就慢慢地开始变得识时务,听天命了。于是开始感叹: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虽然他不能像屈、杜一样,始终保持初心,但是他在青壮年时代曾经写下的那些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至今仍然折射着耀眼的光芒。

四、熟读霜降有关诗词,阅读《童年》

附:《定情歌》

汉代:张衡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代: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代: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代: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谪居》

唐代: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观村人牧山田》

唐代: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

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

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

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

《泊舟盱眙》

唐代: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秋怀奉寄朱补阙》

唐代: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梨》

宋代:苏轼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

《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宋代:黄庭坚

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

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

看花思食实,知味少人共。

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列岫亭》

宋·江定斋

倚槛穹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代: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殷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南歌子·旅思》

宋·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书张必达诗词卷首》

宋代:曾丰

诗写水云真,词传花柳神。

溜脂松濯濯,凝粉竹津津。

色者空中幻,声其寂里尘。

愿言收视听,其细入无伦。

《过夏国新安县》

元代:耶律楚材

昔年今日度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

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

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

《舟中杂纪》

元代: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永宁舟中》

明代:何景明

霜降水还漕,舟行不觉劳。

顺风欹浪疾,乱石下滩高。

渔舫依红蓼,人家住白茅。

乡园待归客,应已熟香醪。

《霜降日得西皋诗中有速诸公社饮意予亦以此订约》

明代:朱朴

九月降霜寒草衰,三秋落木塞鸿来。

鬓丝可绾年华住,花事聊苏病眼开。

杜老长贫淹酒债,何郎新兴动官梅。

便须拟看东楼雪,莫待缄书再四催。

《迎霜降》

明代:何景明

烈风扬云旗,鼓角悲广路。

庭前玉树枝,昨夜微霜度。

幽人蹑葛屦,出户履寒素。

胡当戒坚冰,及此岁将暮。

《南中霜降》

明代:王夫之

北候怀青女,南飙拂白蘋。

墟烟深漠漠,江草故鳞鳞。

翠袖寒犹薄,黄华泪已新。

炎洲无限橘,谁与寄湘津。

《奉和霜降祀陵》

明代:黄克晦

金城西北万山头,翠积云蒸碧水流。

千古幽燕开白日,九朝陵寝甗清秋。

星辰影动祠官入,霜露寒生帝子愁。

广乐无声班欲定,似闻仙跸出松楸。

《都门霜降日作》

明代:郑茂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

《霜降前一日怀休仲》

明代:沈守正

去年今日浮黄河,今日今年山之阿。

白露瀼瀼惊作客,红林??竞辞柯。

节近重阳多慷慨,天高落日满烟萝。

美人不来三径暮,明月如弓愁奈何。

《立春日霜降草木皆白戏成》

明代:黄仲昭

残臈应随寒漏尽,新春又逐晓钟来。

天公似报春消息,乱剪琼花到处开。

《霜降夜宿邻仙楼读李长度寄怀诗赋酬》

明代:邓云霄

严城吹角报霜天,雁足谁将锦字传?

江上寒潮通紫水,梁间落月忆青莲。

星文闪烁双龙动,夜色凄清一榻悬。

宛在歌残人不远,小楼元是号邻仙。

《如梦令·晓向高楼凝望》

清代:黄琬璚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

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

霜降。霜降。那是丹枫江上。

《霜降夜》

清代:陈忠平

海气凝成度鬓风,暗随冷雨到帘栊。

心花一瓣无端湿,梦底销魂梦亦穷。

《蝶恋花·秋末还寄庵,值霜降日雷雨大作》

清代:汪东

枫叶梧枝交影覆。

半卷书帷,枕簟新寒透。

午睡瞢腾如中酒。忽惊檐瓦跳珠溜。

夏雪冬雷元自有。

便到秋深,未是阳消候。

辟历一声穿户牖。黄花憔悴空低首。

《霜降日同冯欧诸君子登西台》

清代:李英

海燕回,塞鸿来。

千山丛桂发,三径菊花开。

逸客招携频载酒,联镳乘兴共登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6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