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第八讲形对意联之修辞与用典

一、对联的修辞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对联语言中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白描一是彩绘。今天我们有继续讲彩绘,彩绘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采用中国大漆与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装饰在各类壁画、屏风、家具和各种礼品、纪念品等产品上,用笔渲染细腻,图案纹样精致优美,栩栩如生,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借用这个词来说明跟白描不同的是联语中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拿另一件事物来形象说明这件事物。构成比喻的要素是两种不同类事物间的相似性,或形似或神似。咏絮才:王凝之妻谢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注:谢安一家皆能诗,一日大雪,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谢安问,何物比喻飞雪。他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其比喻精妙而受到谢安的称许。这个故事说明比喻要恰当才好。

如:‘茸茸草毯悠悠步,袅袅莺歌惬惬心’,茸茸:草初生,柔软细密的样子,形似---指形式、外观相似。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余音袅袅。神似指神态或神情相似。前分句是形似,

后分句是神似。‘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是神似。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生动、具体、鲜明、易懂。比喻的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明喻=本体(共产党)+喻词(像)+喻体(太阳)常用喻词:像、似、如、恰、比、若、仿佛、犹如、如同、恰似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前人](形似)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神似)说你的福气、寿辰像,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暗喻=本体(你)+喻词(是)+喻体(我的玫瑰)

常用的喻词:是、为、成、当、作、化、成了、变成、化作。

月是望乡眼,云为拭泪巾。[村夫]是,似。这里要强调一下,暗喻的喻词,说是,其实不是,不是吗?又似。‘是、为、成、当、作、化、’依然是像的意思。再要强调一下:暗喻的喻词有时可以省略。浮云(是)游子(的)意,落日(是)故人(的)情。[李白]一水环山飘玉带,层云绕树笼银纱。‘水为玉带’‘云是银纱’以上3例都是省略了比喻词。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贵阳浮玉桥甲秀楼旁涵碧亭。联语写抚亭眺望,只见泉水从碧玉似的环中流出,碧水荡漾,荷花盛开,游人像在花丛中行走,宛如一幅行吟图呈现在眼前。语句清新活泼,形象生动有趣,耐人赏读。

3)借喻=无本体+无喻词+喻体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的喻体读者是能够看得出来的,而且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对子下联确是解缙对的,上联却不是他出的。解缙: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某次遇到一位高官,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想那解缙可不是省油的灯,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把老先生噎得咯喽咯喽得。但是这副对子流传后世,它形象的描述和寓意深刻的双关使人百读不厌、唇齿留香。贬斥的是金玉其中败絮其外、华而不实的人。联语讽刺了做人不厚道、立场不坚定、自身不充实、待人不诚信的人。本体人并没有出现。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前2句成联: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同样,本体并没有出现。

4)强喻=本体(生活)+[胜过或不及](比)+喻体(蜜甜)

强喻即是强调本体胜过喻体或不及喻体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有明确的界定:就是两个事物构成比喻关系时,本体胜过或者不及喻体的比喻,常用的比喻词为“比……还(更)……不及”等。起到了一个强调性的作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这个对子,一般人不会将它们看成修辞格,但是,它们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法---强喻。前面讲过,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必须满足“甲比乙或乙比甲”、“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这个句子,喻体“桃花潭水”前置了,从而使用了喻词“不及”,按正常的表达应该是汪伦对我的情更深于桃花潭水。那么本体是“情”,喻词是“胜过”,喻体就是“桃花潭水”。

5)博喻=比喻1+比喻2+。。。+比喻N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红楼梦·芙蓉女儿诔》回想姑娘当初活着的时候,你的品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你的心地,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你的神智,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你的容貌,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质,性,神,貌(晴雯,本体)贵,洁,精,色(喻体)不足(喻词)又如: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连用七个比喻,形容百步洪的水势,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哪七个比喻形容百步洪水势的呢?你看,这水波如狡兔的疾走,鹰隼的猛落,如骏马奔下千丈的险坡,这轻舟如断弦离柱,如飞箭脱手,如飞电之过隙,如荷叶上跳跃的水珠,光怪离奇,势难控制。博喻因为结构较长单句联中不可能出现我们作为一般了解。

2、夸张

夸张可分为二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1)扩大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故意把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六朝山色收杯底,千里江声到枕边。

上句的意思,六朝的山色岚光,时常变化着不同的景色,尽收杯底,似美酒般让人陶醉;下句呢,是千里的长江流泻,滔滔不绝,如轻音乐连奏,乐声舒缓地飘到卧枕头边了。联语的出句写昼景,重点在色,对句写夜景,重点在声。“六朝”与“千里”,是纵向时间与橫向空间的交织,“山色”与“江声”是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融合,彼此映衬,互相关联,产生了韵律感与意境美。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一粒米”虽小,用它的轮回与劳作,可以谷满仓,是一个小的世界的繁衍生息。锅里的东西都可以救人的,所以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半锅粥内煮乾坤,更深一层的意寓,就是小小的一粒米,那只是一种表象,而真正的内涵,则是一个世界。上下两联都是扩大夸张。

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传说解缙所对]缩小夸张

3、比拟

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可以把物当作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其特点: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人与物融合的写法。具体来说有两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拟人)这就是比拟中,本体“鱼”,“鸟”必须出现,拟体,“人”,一般不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清联上联:松、竹、梅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友谊,在人间。(拟人)下联: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风如魔术师般把桃花李花杏花催开了,(拟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清?李文甫]

这一付对联,清人李文甫,少时随老师出游,师指积雪山峰出上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相试,李低头沉思,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悟出对句。此联的意思:水本来是没有什么烦愁的,因为他像镜面一样平静没有一点皱纹,但当风吹过的时候就起了波澜,就像起了皱纹。山原来是不会老的,但是因为山顶的白雪而显得好像白了头一样。拟人的方式,比喻因为外界别的原因使自己改变。此联的美丽之处在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水波与人"皱面"的相似,以及白雪与"白头"的相似,意境十分美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创意,两句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忧愁、烦恼之心事,把青山绿水人格化了,十分形象。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燕去雁来,相逢路上话春秋。模拟人类的语言,联中让物说话。

4、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古联]

黑发代替年轻人,白头代替老年人。特征代本体。头发还黑的时候不知道早一点的勤奋学习,到满

头白发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学习,而现在要学习也太晚了。其实就是劝戒人要珍惜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一个意思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黑发、白头,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这个对偶句是说:年轻时不知道要及早勤奋读书学习,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年就要后悔了。

一紫衔来千顷绿,双篙划暖满江春。紫,是燕子的颜色,篙是鸭掌的作用,特征代本体。

黄白招红眼,月花起色心。揭露腐败现象黄白:黄金白银。月花:风花雪月。借指腐败现象。黄白招红眼,绿蓝打黑心。黄白,颜色代本体金银,绿蓝是衣服的颜色代体军警,打击经济犯罪。借代要注意两点:一是有约定俗成的形象如:须眉、红颜、巾帼、红领巾、迷彩服。还有更多并非固定形象,如:‘眼镜对马尾辫说’这时运用借代前面要有铺垫,不然容易误解或费解。二是要注意跟借喻的区别:借喻是相似,借代是相等。

5、顶针

顶针,是生活中用来做活的一种工具。从修辞角度上说,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他们忧国忧民的心情。

6、拈连

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用到本来不适用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前一事物称为本体,后一事物称拈体,把两个事物拈连起来的词语称为拈词。拈词和本体的组合是合乎常规的,而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是超越常规的。

筑城筑志,宜筑华夏千秋骨气;

唱古唱今,喜唱神州万里春风。(张绍良撰长城联。)“城”可“筑”,“志”“骨气”本不可“筑”,但前面有“筑城”一语,后边便拈出“筑”字,连用在“志”“骨气”上,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里,“筑志”“筑……骨气”也就说通了,而且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城---本体,志,骨气----喻体,筑---喻词。运用拈连手法,特别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的联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写甲事物的词并不适合写乙事物,只有甲事物成为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樵肩担落日,钓线甩秋霜。

拈连要贴切自然。不能单纯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樵肩能担落日吗?说明的是樵夫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艰辛。肩:本体,担:喻词,喻体:落日。由于樵夫早起晚归的辛苦,那么顺势拈出了他的肩“担”了落日了。钓线甩秋霜,这句说的是钓客,秋深了,还在水边,“线”顺势拈联出了甩秋霜。

7、移觉

用一种感觉的词语来写另一种感觉的景象,就叫移觉(钱钟书先生叫通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感官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互有联系,某种感官的感觉可以引起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反映在词语的运用上,可以把描写某种感觉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就叫移觉,也叫通感。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

花香粘蝶翼,柳色绿莺声。

“花香”本来只能用嗅觉来感知,怎么能看到蝶翼上沾有香味呢?作者却巧妙地用粘蝶翼来比拟花香四溢,因为蝴蝶把香气传到他所经之处了。柳色青翠,是眼睛看到的,是视觉器官来感受的,似乎听觉器官对此,则无能为力吧,而老师不但能够看到柳色绿了,而且还能够听到了柳色中的莺声。这就是把某种感觉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感觉中了。

诗香一盏陈年酒,

琴妙三招切腹棋,

诗是用来读的,他香吗?如果说香,也是指诗的雅致韵律美,通过视觉感应引起心里共鸣的那种韵味。如果把诗的味道,比作像陈年老酒那样醇香,从视觉转移到嗅觉上来,使视觉通于嗅觉了,更加突出了诗的美感。把心里活动,读诗的感受,通过嗅觉表达出来。琴妙,琴的婉转妙音,是听觉感受。众所周知,金角银边草肚皮,围棋对局的胜负,最终决定于对局双方所围地域的多少。故此,为了能够抢在对手前面多围空,对局双方通常都会先行抢占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然后再进驻棋子围空效率偏低的四条边,最终双方才会去争夺棋子围空效率最低的中腹。古代围棋谚语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实际上是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初学者表明上述的围棋棋理。棋局中,你被四周围困腹中心,如何突破,解围,你要有妙招,绝招,这就是三招。绝招使了,反败为胜了,什么心情,欢呼雀跃,喜不胜喜吧,这就是用听觉表达转变为胜的那种喜悦的心里活动,感觉转移。

8、设问

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运用故意问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的修辞方法。

1、有问有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清·彭元瑞自题]联语自问自答,前问,后答。

2、问而不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

上联: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下联:这是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啊?问而不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题杭州西飞来峰冷泉亭]上联意为:冷泉是自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冷的呢?下联意为:飞来峰是从哪个地方飞来的呢?通过设问的手法,突出和加深读者对冷泉的“冷”、飞来峰的“飞来”的深刻印象,从而使读者对冷泉和飞来峰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

古今谜语故事欣赏系列8。

律诗写作第九讲:律诗的对仗(上)

严蕊*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填词的宋朝女子。

诗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诗词║苏轼最自恋的一首诗: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古今对联故事欣赏系列6。

对联写作第七讲:平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6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