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自安史之乱后就由盛转衰,此后大唐盛世一去不返,只留下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衰唐之世。在其灭亡之后,除了两个乱攀亲戚的后唐和南唐之外,我们就很难在史书中再找出一个正儿八经的李唐后人了,何况后唐李克用虽然姓李,但却是沙陀人,本姓朱邪,他的“李”姓是唐昭宗为了笼络效力而赐的。至于南唐李氏就更加是碰瓷来的,就和朱元璋碰瓷朱熹一样。《南唐史》里说南唐李氏是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李恪的后代,可里面水分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在新旧两唐书里,明确说明了建王李恪是没有后代的。建王恪,长庆元年薨,无嗣。
反观大明朝,在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之后,南方地区则先后涌现了四帝一监国(弘光、隆武、绍武、永历以及郑成功拥立的鲁王监国),为大明延续国祚,虽然《明史》中没有将其编入正史,但明末清初南方的反清政权,绝对是根正苗红的朱家子孙在领导的,这一点任谁都无法否定。同样是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可在其正统政权灭亡之后,大唐宗室和大明宗室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难道是大唐子孙的骨气已经没了吗?还是大明宗室骨子里君王死社稷的傲气支撑着残破的半壁江山?其实都不是,这和两朝的国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对待藩王的国策:虚爵虚权,宗室子弟没有力量影响朝局隋朝和唐朝虽然同出关陇集团,但他们对于宗室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隋朝由于是外戚起家并夺权建国,所以隋文帝和隋炀帝是轻外戚而重宗室,在隋朝时期很多杨氏宗亲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像卫王杨爽、楚国公杨素、汉国公杨谅、秦王杨俊等等,而身为外戚的独孤氏和萧氏,在大隋建立后多是保留着一份高官、一份俸禄而已,没什么话语权。
同样的,唐朝在高祖李渊刚建立的时候,一样也是重宗室而亲外戚,天策上将李世民的权势有多大就不说了,齐王李元吉、淮安王李神通、平阳公主这些,哪个不是战场上冲过,朝廷上吼过的。要是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的话,或许唐朝的宗室会作为用来压制外戚的一把利刃,重宗室的政策也会一直进行下去。公元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氏宗室:唐朝建国后,高祖诸子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最为强大,以李世民为代表的武斗派一直想要取代以李建成为首的文治派,背地里你来我往数年,最后以李建成毒害李世民之事为导火线,双方矛盾开始明面化;为了早日取而代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众臣,于长安太极宫北边的玄武门发动兵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诸人,兵谏逼宫高祖李渊让位,李渊无奈,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两个月后宣布禅位于太子李世民,李渊退居深宫,做了太上皇;玄武门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宗的太子系和齐王系宗亲被屠杀殆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李世民对于宗室越来越不信任,因为他自己就是以强藩起兵夺权的,和朱棣一样,对为数众多且有实权的藩王们有着从骨子里的忌惮。
尤其是唐贞观年间发生了李承乾谋反案后,让李世民感到宗室的威胁日甚,所以对于和自己同出一脉的李姓子孙,李世民乃至后来的皇帝们都是采取了虚职虚权的做法,宗室亲王以下到男爵都是虚封,挂着个王爷的名号,享受着国家津贴而已,实际上没什么权力,没有封国,不能进入朝局,对局势几乎没有影响。只有那些因皇恩浩荡而“食实封”殊荣的,才能享有封户的租税,当然也是不能管事的,只不过地位和宠爱会高人一点罢了。据统计,自唐太宗李世民始到唐玄宗时期,有“食实封”恩赐的宗室不过五十人,其中以唐玄宗时期最多,也是因为那时候的唐朝最有钱,自唐玄宗以下,几乎就没有“食实封”的情况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自玄武门之变后,李唐宗室似乎已经都沉寂了下去,没有出现什么有名的人物了,反倒是关陇集团(外戚)的势力愈发强大:长孙无忌、褚遂良、房玄龄等人皆入主朝廷,这些关陇贵州以长孙无忌为首,结成了一个外戚集团,在宗室势微的情况下,逐渐地控制住了大唐江山。李世民有意打压宗室,重用外戚,也使得这两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身为司空且“名望素高”的吴王李恪,被无辜罗织入房遗爱谋反案中而被赐死,李恪被杀一事,证实了李唐宗室的力量在唐朝早期就在开始减弱,之后又遇到了三次大屠杀,直到唐末,李家子孙已经没了底气和实力去复国了。
唐朝宗室在玄武门之变后,又遇到了三次大屠杀,李氏子孙的力量已无法支撑起祖宗的基业了:第一次:武周时期,武则天篡位李唐江山,引起了李氏子孙的反对,而为了坐稳江山,武则天开始铲除李氏子孙,第一个下刀子的,就是掌有兵权的梁郡王李孝逸,之后博州兵变,武则天平定后就对李氏宗室实行瓜蔓朝,五王一公及其后代被害,史称“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第二次:泾原之变,唐德宗李适为了压制藩镇势力而引起了四镇之乱,在调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前来勤王的过程中,泾原士兵因为待遇问题而发动了兵变,挟持姚令言攻入长安,而德宗仓皇出逃,随身只带了一百多个宦官和少数的王公大臣,至于大部分留在长安的宗室们,则因这场兵变惨遭杀戮;第三次:九曲河之变,唐朝末年,朱温完全控制了唐哀帝李柷,独揽朝纲,并发动白马驿之变,诛杀依旧对唐室保持忠心的大臣,之后再以宴会为借口,残杀唐昭宗诸皇子,将他们勒死后扔入九曲河中,如此一来,唐昭宗一脉只余下个傀儡皇帝李柷,两年后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始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可以看出,三次大屠杀中,李唐子孙除了在武则天时期还能有一些反抗力量之外,其余两次几乎都是处在束手待缚的状态,连一点反抗力量都没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唐玄宗时期的一个决定,由于唐玄宗后期昏庸,对宗室们的提防之心已近极端,更是因害怕宗室谋反,就把三个儿子给杀死,史称“三庶人之祸”。之后李隆基更是日夜担忧宗室的力量过大,他们在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当时后宫以谋反罪诬陷三庶人,而李隆基也相信了),何况是在地方掌握了权力,假以时日必定生乱,于是一声令下,所有李唐宗室自此不再分封驻地,全部留在京城以便监视,如此就造成了李唐子孙在后来的泾原之变和九曲河事变中几乎断根的严重后果。
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閤,虽以国王实之,实与匹区夫不异,故无赫赫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到唐昭宗时期,各地藩镇已成五代十国的雏形,朝廷对此也只能听之任之,无力再动兵戈了。藩镇自成一国,李氏宗亲也在百年的压制之下没了锐气,到朱温篡唐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是已经背叛了中央的势力,李唐宗室就算能在数次屠杀中生存下来,宗室也没了立足之地了。而大明虽然也有过限制藩王的情况,但其国策却和唐朝有所不同虽然《明史》中记载,明朝诸王是“分封而不裂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就是说他们在地方的权力很小,只是占着个地盘而已,可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在朱棣之后才开始实行的,原因也很简单:朱棣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藩王夺权的皇帝,自然十分顾忌那些和他拥有相等权力的藩王兄弟,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限制藩王,比如将他们内迁到南方,剥夺护卫等等。
可是即便如此,藩王在地方还是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明早期就有过汉王朱高煦之乱,而明中期也同样有过安化王和宁王两场叛乱,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力量皆不足以于中央抗衡,所以叛乱最后都被平定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明朝在对待藩王的问题上,是让他们保持了部分权利,但又不全给,让他们有力量可平定地方和勤王,但无法对中央发难。即便到了明朝末年,各地藩王还是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勤王救国的,像福王朱常洵,在李自成围困洛阳之时,就召集了敢死队突袭李自成军,还斩首颇多,又比如崇祯时期的唐王朱聿键、也就是后来的南明四帝之一的隆武帝,在崇祯九年主动上书要求勤王,以对抗大清军队,但崇祯不准,个性急躁的朱聿键直接就带了一千军队北上,最后被崇祯赶了回去,也因此罪而入狱。
由于明庭在对待藩王的态度上,没有汉、晋时期那样放纵,也没有魏、唐那样的严格,是像放风筝一样的管理藩王,不论藩王飞得多高,只要保证线在中央手里就行了,而一旦线断了、中央灭亡了,藩王在地方的权力,也足以使得他们自成一国,不至于被一锅端了。所以在大明中央灭亡的时候,藩王作为地方名义上的领袖,自然就会得到当地文武、百姓的支持,也可以挂上“复明”的旗帜起兵了。当然,对待大清和大顺两者的态度不同,这也是南明得以成立的原因之一。要知道明朝末年可谓是天怒人怨,大明已经腐烂到了根里了,基本上没有人再愿意支持了,所以在大顺时期,原有大明官员各个不思抵抗,而是抢着投降李自成,这是因为对百姓和官员来说,大明亡国已是必然,改朝换代也不过是历史的趋势,顺势而为就行了。
可要换了大清就不行了,对于民族思想扎根于心里的汉族来说,大顺来是改朝换代,毕竟大家都是汉人,可大清来要剃发易服,那就是改天换日了,是连天都要塌的,自古以来,华夏民族被少数民族统治的事例很多,离他们意识中最近的是蒙古人的元朝,远的则是东晋末年的五胡,无一例外地都对汉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亡国”和“亡天下”这个问题上,汉人可以接受亡国,但不能接受亡天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顺灭大明,万众归心,官员、百姓争相投奔,三个月内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而大清灭南明则遇到了极强的抵抗,永历帝一直逃到缅甸都不忘复国,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论了。
总结:为什么同样是强大的帝国,可大唐灭亡后无宗室为其复国,甚至连奋战一下都没有,而大明却有南明、有明郑为其战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两朝对于宗室的态度不同,唐朝过度压制宗室,削减他们的权力,把他们变成碌碌无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虽然自李世民后,唐朝再无宗室作乱的情况发生,可宗室也无法再有力量救国了。而大明虽然也通过各种手段压制宗室,但鉴于唐朝的教训,所以在空间上给宗室留出了一块飞地,让他们可以掌握权力,却又不能直接与中央对抗,可以说,朱元璋将藩王分封在各地,并制定了《皇明祖训》来限制他们,这是朱元璋的过人之明,而朱棣以藩王夺权,却又不像李世民那样矫枉过正,则是因为他的善于总结。
总的来说,大明宗室绝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无能昏聩,反而是在国家有难之时还出了几个意图力挽狂澜的朱家子孙,隆武帝朱聿键、永历帝朱由榔等等,这足以证明大明不止国土面积远超汉唐,其藩王制度也比汉唐宋这些王朝要好上那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