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昏君李漼,以宰相病重为借口懈怠朝政,

大中十三年(年),唐宣宗驾崩,次年唐懿宗李漼继位。

唐宣宗是唐朝的最后一位中兴之主,也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但在他驾崩之后,短短四十八年唐朝便走向了灭亡。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君王的无能和昏庸,而今天所要讲的唐懿宗就是一位有着昏君之名的皇帝。

唐懿宗本名李温,继位后改名为漼,出生于太和七年(年)十一月十四日,被册封为郓王,他是唐宣宗的长子,母亲是元昭皇后晁氏。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漼是理所应当的储君,但唐宣宗为何不想立他为太子呢?

那是因为,唐宣宗非常讨厌长子李漼,甚至曾让他搬出皇宫,住到了十六王宅中。相比长子,唐宣宗更喜欢自己的第三子虁王李滋,并且想立他为皇太子。

因此唐宣宗一直有着废长立幼的想法,他认为李漼生性荒唐,目光短浅,相比李滋而言,没有当帝王的气度,他害怕大好的江山断送在了李漼的手上。

朝臣们也知道唐宣宗想立幼子为储君的心思,但是在他们确认为顺位继承才符合礼制,因此在他们心中长相俊美的李漼更有帝王之相,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最终立储之事拖延了十几年,直到唐宣宗驾崩这件事也没有定下来。

唐宣宗和之前的几代皇帝一样,到了晚年也开始追求长生之道。服用了许多丹药,最终丹药中的毒素在他的体内爆发,后背上长满了毒痍,并且大面积溃烂,因为病情的恶化,一个多月都无法上朝。

此时储君未立,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大权都在宦官的掌控中,他们将宫内的消息完全阻断,就连丞相也无法面见皇上。

唐宣宗如此讨厌李漼,那他又是如何继位的呢?

唐宣宗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唐宣宗没有浪费时间,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来不及册立太子了。就算他即刻下诏立李滋为太子,也会受到朝臣的反对。于是他便将希望寄托在了最信任的宦官身上。

随后,唐宣宗便召见了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嘱托他们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扶持李滋为太子,避免李漼继承皇位,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

此时,三人面对唐宣宗的托孤,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若是成功,那他们就有了拥立之功,尽享荣华富贵。若是失败,那便成为了反贼,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于是经过三人的讨论,他们认为要保证夔王李滋顺利登基,那就必须掌控军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武百官信服。

虽然禁军本就由宦官掌控,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营,他们三人与右神策军中尉王茂玄交情颇深。

但与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有着很深的矛盾,他们知道王宗实不会与他们一起拥立李滋,所以必须先将他排除在外。

于是他们便伪造了一份敕令,以唐宣宗的名义将王宗实任命为淮南监军,将他调往外地。

得到命令的王宗实虽然疑惑,但也只能奉命行事,准备离开京城。

但这件事却被王宗实的副使丌元识破了,于是二人便决定带着大量禁军入宫一探究竟。

当他们率军闯入皇帝寝宫时,却看到唐宣宗已经驾崩了,宫女太监都在皇帝身边哭泣,王宗实更加确定自己收到的敕令是假的,于是便派人将假传圣旨的王归长三人抓了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归长三人措手不及,虽然抵抗了一番,但由于兵力差距太大很快便败下阵来。

虽然他们的行动是唐宣宗授意的,但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而唐宣宗现在也驾崩了,他们百口莫辩,只能承认自己假传圣旨,乞求王宗实饶他们一命。

但他们的祈求并没有起到作用,王宗实早就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即便把他们处死了。

王归长三人死后,王宗实便取得了皇宫的控制权,于是他派人将居住在十六王宅中的李漼接入宫中,并且以唐宣宗的名义发布了遗诏,册立郓王李漼为太子,并且让太子监国。

在第二年,安葬好唐宣宗后,李漼便继位登基了,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

咸通这个年号据说是出自唐宣宗的一首曲子,其中有一句“海岳晏咸通的句子。因此唐懿宗在继位时,也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明君。

但他只是在继位时记得父亲,在之后的执政生涯中,并没有看到半点唐宣宗的影子。甚至《新唐书》的作者对唐懿宗的评价是“以昏庸相继”,而唐懿宗继位后又有着怎样的表现?

唐懿宗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当初没有同意他继位的宰相处死,虽然这道出于私怨的命令最终没有被执行。但是唐懿宗却不停的更换宰相,他在位的十四年中,一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并且大多都是碌碌无为之人,或者是爱财如命之人。

登基后的唐懿宗对于政务并不感兴趣,因此他罢免了宰相令狐陶,改任白敏中为宰相。

白敏中是前朝的老臣,在入朝时不小心摔伤了,所以卧病在床无法办公,多次上奏想要辞职,但都没有得到唐懿宗的批准。

白敏中卧病在床正好符合唐懿宗的心意,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哪怕是和其他宰相商议政务也是敷衍了事。

在这期间谏官王谱曾对唐懿宗进行了劝谏,但这却让唐懿宗十分不满,于是便把王谱贬职,调到外地当县令了。

按照唐朝的制度,谏官论事,不应该被贬斥,因此这道命令没有发出。唐懿宗便将此事交给了宰相们处理,但让人意外的是,那些宰相都同意将王谱贬职。

由此可见,唐懿宗时期的宰相根本不顾国家体制,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并且在当时,宰相贪污腐败的现象极其严重。

咸通五年(年),宰相路岩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多行不法之事,并且还将政务交给了自己的下属边咸处理。

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下属边咸也贪赃枉法,收取了不少贿赂。曾有一位叫陈蟠叟的官员向唐懿宗举报,他说如果抄了边咸的家,可以得到国家两年的军费。

由此可见,仅仅是一个下属的家底就这么厚,那身为宰相的路岩岂不是富可敌国了?

但唐懿宗并没有听信陈蟠叟的话,还将他训斥了一顿,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此事。

因此唐朝官员腐败的现象更加严重了,长安城中的百姓甚至把曹确、杨收、路岩等几位宰相的名字编成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

唐宣宗虽然将唐朝的颓势拉回了正轨,但唐朝并没有恢复以往的繁荣,此时官员的贪污腐败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唐懿宗不仅懈怠朝政,任用庸臣,还沉溺玩乐,喜欢大摆宴席,是个音乐爱好者。

唐懿宗在位期间,虽然每天都上朝,但也只是做做样子,他对朝政并不感兴趣。

每当下朝后,就在宫中举办宴会,每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

在宴席上,唐懿宗除了饮酒,还喜欢观看乐人的表演,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

并且只要他听得高兴,随手的赏赐便是上千贯钱。在宫中总会厌烦,于是他便常常游走于郊外的行宫别馆。

没有人知道他的行程安排,因此行宫中的官员每天都要备好美食,以及乐师,随时准备接待皇帝。

随行的亲王也要备好坐骑,因此唐懿宗随时都可能带领他们外出,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懿宗每次出现,所携带的扈从多达十万人,所花费的费用难以计算。

除此之外,唐懿宗还是一个十分好面子的皇帝。

这一点从他的尊号就可以看出来,尊号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功德,每次皇帝增加尊号,都必须要举行盛大的仪式。

在咸通三年,大臣们给唐懿宗加的尊号为“睿文明圣德皇帝”。

但唐懿宗却并不满意,他觉得太短了,于是到了咸通十二年,他给自己上了一个十二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

要知道,在唐朝没有皇帝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加尊号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也不过才十个字。

因此在尊号上能与唐懿宗相比的只有唐玄宗和唐武宗,他们有着十四字的尊号。

尊号虽然快赶上玄宗和武宗了,但在政绩上,唐懿宗连武宗也比不上。

不仅如此,唐懿宗也有他的宗教信仰。

唐懿宗并不信奉道教,所以他没有因为服用丹药暴毙,他所信奉的是佛教。

要知道唐武宗在位时期因为信奉道教,所以进行了灭佛行动,拆毁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四万多座。

直到唐宣宗继位,寺庙才渐渐恢复。

而唐懿宗继位后,广建佛寺、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并且大办佛会,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相对的,这一举动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兴起,佛经的需求也极大,因此印刷术在这段时间的发展突飞猛进。此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金刚经》就是咸通九年的产物。

咸通十四年(年)三月,唐懿宗又派人到凤翔法门寺将“佛骨”迎入宫中,即便大臣百般劝阻,唐懿宗都不予理会。

从京城到法门寺路途长达三百里,迎接“佛骨”的队伍日夜奔袭,直到四月,才赶回长安。

“佛骨”入京时,唐懿宗用禁军充当依仗,迎接的队伍长达数十里,声势浩大。

随后,唐懿宗便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养膜拜,并且招募了许多高僧,整个皇宫都如同一座寺庙。

但佛骨似乎并没有给唐懿宗带来福荫,在两个月后他便病重了,短短一个月,他的病情就恶化到让太医束手无策了,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咸通十四年(年)七月十九日,唐懿宗便驾崩于咸宁殿中,享年四十一岁。

他是唐朝史上著名的昏君,也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身份继位,平安度过政治生涯的皇帝。

但可惜的是,这位君王懈怠朝政,不思进取,让原本恢复一丝生机的唐朝重新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10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