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难听到的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倡导“原地过年”的第二年,也是农历虎年。
不论庙会还是商场,憨态可掬的布老虎都是虎年里最受欢迎的装饰,而互联网时代也把啸于山林的老虎迅速“萌化”,成为赛博生活中可爱祥瑞的符号。
与萌虎结合的剪纸艺术,祝福满满图虫创意
但是在古代,虎的数量和活动范围都远超今日。考古学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类活动遗迹中都发现过老虎遗骨,北方草原、南方丛林以及中原地区先后出土过老虎形象的器物,这些都说明了虎这个物种在华夏大地的广泛存在。
双虎首形玉璜,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两端雕琢为虎首形,以钻孔做为虎的眼睛,虎首侧面故宫博物院
早在甲骨文中,“虎”字就已出现,寥寥数笔将老虎锋利的爪牙、身上的斑纹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在与虎的争斗中,它凶猛无比的兽性、雄壮威武的身躯、以及斑斓美丽的纹理,都在古人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形象和神态,也直接反映在古人创造的各种器物上。
中国虎元素文物地图华夏风物
「神兽合一的虎」
在中国的十二生肖里,虎是唯一横跨两界的生肖。百兽之王从来不仅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而和龙一样自带神性。
与后来的“龙凤”文化不同,先秦时期,中国人更常将龙虎并称,《周易》中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虎就是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与龙相提并论。今天能见到最早的龙虎并存形象,发现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期的古墓,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在墓中,墓主人左右各用蚌壳摆成龙、虎图案,龙纹在东,虎纹在西。
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图案网络
据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巫师,将龙、虎这两种具有神性的动物,作为沟通超自然力量的中介,同时也可以作为守护巫师死后灵魂的卫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龙、虎所处的方位,与后世“四灵”神兽中左青龙、右白虎完全一致。
甲骨文中的虎字网络
龙虎相配以后,慢慢发展为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的“四灵”形象,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和四色。青龙、朱雀是神兽,玄武也是两种现实动物龟、蛇组成的灵物,所以在“四灵”中的白虎,并非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白化老虎,它绝不是现实中的生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隋代的“人御白虎纹画像石”,一人骑于虎背之上,白虎四肢肘毛飘动,应是在描绘在空中飞翔的情景。
人御白虎纹画像石故宫博物院
在宋代的墓中,也常常出现“四灵”的石像,其中的白虎往往身材修长,四肢毛发飞动,甚至两侧有翼状飘带,身边环绕云雾,这些都表现了白虎的神性。
「从敬畏到崇拜」
然而,虎作为最凶猛的猫科动物,面对“武力值”和防御力都很有限的古人,在人虎冲突中,也对人的生活和生命有重大的威胁。
虎与人同时出现,在古代文物上,常常表现为“虎食人”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是商代晚期虎食人青铜卣,整件器物是一只蹲着的老虎,前胸抱持一人,虎口大张正对人头。
虎食人青铜卣,现藏日本京都泉屋美术馆网络
对于这件器物中人与虎的关系,存在不同看法。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青铜纹饰突出了“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的特点,呈现出“狞厉之美”,由此推断,这件青铜器表现的是虎食人的血腥场景。
但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却认为,这实际上是原始萨满思想的体现,虎作为超能力动物,具有帮助人沟通天地的力量。
虎食人青铜卣,现藏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网络
这种图案在先秦诸多器物中都曾经出现,甚至形成了一个图案母题,如商代龙虎纹青铜尊腹部有三组虎食人图案,为虎口含一人,而后母戊大方鼎鼎耳则是两只老虎对持一个人头的图案,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也有类似纹饰。
龙虎纹青铜尊网络
一般认为,青铜器上包括饕餮纹在内的各种动物纹表示了先民的图腾信仰,带有祈求神秘力量保佑的目的。《左传》中说“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从这一点看,虎食人的纹饰还反映了人类祈望借助老虎神奇力量的心理。这也是虎驱邪、避凶功能的由来。
西周早期的蝉纹觯,蝉每日只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却能飞天入地、蜕壳变化故宫博物院
早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说老虎能食鬼魅,因此后世也常用老虎来充当“守护神”。隋唐时期的镇墓兽就借鉴了狮、虎一类的猛兽形象。北魏永固陵中发现的石券门,以虎头作门墩,有驱邪守卫的用意。
门墩为虎头的北魏永固陵石券门网络
「军国大事中的虎」
虎在古代有超自然的一面,也有强调其动物性的一面。这个特点往往将虎与军事联系起来。“虎狼之师”、“虎贲之士”,都是在形容军队将士拥有虎的凶猛和力量。虎的形象也因此常出现在军事器物上。
殷墟妇好墓便曾出土一件石磬,体型硕大,长达84厘米,上面刻有的老虎图案,几乎占满整个磬面。妇好本人是商代赫赫有名的女将领,从象征武力的虎纹,可以合理推测这件石磬很可能曾经用于军事场合。
这件虎纹石磐可称为商代磐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磐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网络
在《尚书·牧誓》中,记载着武王伐纣时,就命令军士踏着军乐的节奏前进,并且发出对军士“如虎如貔、如熊如罴”的期许。
与虎相关最有名的军事器物,是虎符。虎符是调遣军队的凭证,多用青铜制成伏虎的形状,一分为二,左半由将帅保存,右半由朝廷保存,两半之间有子母扣,必须两半相合无间,才能调动军队,这也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战国辟大夫虎符故宫博物院
现存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就是古代虎符的实证,虎身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将所管辖的地区名字刻在虎符上,表明了虎符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的特点。
阳陵虎符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符之外还有虎雕。汉初名将霍去病的墓前,立有马、牛、羊等动物石雕,也有马踏匈奴、人熊相搏、怪兽食羊等石刻,其中有一件借助天然石形和纹路,略加斧凿,用弯曲线纹勾勒出的老虎形象。这件石虎和其他石雕一起,静静矗立在霍去病墓前,昭示着汉帝国的往日雄风。
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网络
近年轰动一时的“江口沉银”文物案中,追回过一件“永昌大元帅金印”,有关专家推测,可能为明末农民军将领张献忠所有。这枚金印重达余克,印面为九叠篆文,印钮为斑斓猛虎。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网络
在《明末农民军名号考录》中,记载过李自成、张献忠队伍中的将领,常常会有“飞天夜叉”“滚地狼”“豹五”“倒坐虎”这样的诨名,由此可见虎的威猛之风,和当时农民军所向披靡、杀伐果决颇为匹配,不过也让人觉察到明末战争的血腥。
「现实中的虎」
虎有武勇超神的一面,也有狡黠凶残的另一面。人在和虎的短兵相接中,也在逐渐观察和了解虎,将自然界中虎的真实形象融入文化符号里。
青铜乐器战国虎钮錞于图虫创意
最常见的便是老虎捕食动物的纹样。北方草原地区曾经流行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又被称为草原风格青铜器,上面常见有虎食牛、羊的纹饰。故宫博物院中藏有汉代虎食羊铜饰牌,抓住了草原上猛虎捕食猎物的瞬间,工匠别出巧思,将羊身翻折从虎身翻过垂下,炯炯有神的老虎与无助的猎物形成鲜明对比。
饰牌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能反映中国北方早期畜牧民族文化与艺术特征的物品。汉代虎食羊铜饰牌故宫博物院
南方地区常出现虎食野猪的场景,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野生动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在云南省博物馆里,战国虎噬猪铜扣饰便是老虎捕食野猪的主题,极为生动,似乎能听到野猪绝望的喘息。铜扣底部还有一条蛇,蛇头咬住野猪前腿,野猪似乎站立在蛇身上,实际是为了保持整个构件的稳固。
图为战国虎噬猪铜扣饰,此件扣饰具有云南青铜时代典型的“动物纹”牌饰艺术特征云南省博物馆
随着武器的进化,人类也开始猎杀老虎。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有一件西汉八人猎虎铜扣饰,其中六名持刀武士肩上扛着捕获的猛虎,前方有一人怀抱公鸡,一人手捧美酒,场面热烈,反映了狩猎大获丰收的欢畅。
西汉八人猎虎铜扣饰网络
最初,人们猎杀老虎,一方面是为了抢占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为获取珍贵的虎皮。后来,猎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方式,让古代统治者乐此不疲。
清朝统治者在马上夺天下,居安思危,特别重视保持自身的尚武精神。河北承德附近的木兰围场,就是清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子弟射猎之处。如今,我们还能在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的刺虎图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其中的乾隆皇帝刺虎图,还是由郎世宁所绘。
乾隆皇帝刺虎图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的乾隆在侍卫护持下,手持长戟刺向猛虎,但虎早已失却了往日雄风,体态颇显弱小,既说明老虎被帝王威风所震慑,更反映出昔日的百兽之王早已被人类征服,成了被豢养起来,狩猎休闲的玩物。
在民间,老虎也曾褪去凶猛的外表,以或实用,或有趣的姿态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自东汉起出现,盛行于三国两晋的青釉虎子,是以虎为造型的溺器——夜壶,以威猛著称的“老虎”作这样的用途,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误会,历史上的虎子也可能是盛水的器皿。
“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此器腹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和“制宜”的铭文网络
到了金代,北方磁州窑会烧造一种虎形枕,整体以卧虎为造型,虎身黄地黑纹,色彩斑斓,枕面往往绘有植物、禽鸟图案,趣味十足。此时,虎已经来到卧榻之上,不再是让人难以安眠的猛兽。
褐釉彩绘虎形枕故宫博物院
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上,也有虎的形象,鬼谷子坐在车中,拉车的正是一头老虎,老虎已经替代了牛的作用,完全为人所豢养。再到后世民间,常给孩子做的虎头帽、虎头鞋,更多是为了寄寓儿童如虎般强壮,而不是如虎般威猛的愿望了。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网络
于是,虎在与人的漫长博弈中,完成了从神兽到猛兽,从被崇拜到被征服的蜕变。在近现代的“打虎英雄”、“打虎除豹运动”的叙事环境下,虎也曾经从猛兽变成恶兽,中国特有的华南虎甚至成为“四害”之一。
华南虎图虫创意
如今的虎,早已被揭掉神秘的面纱,身上的野性甚至也被人淡忘。适合虎生存的栖息地在中国变得极为狭窄。年宣告“转正”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中国境内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定居、繁育区域。而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孟加拉虎,也只有极少数个体穿梭于藏南边境的丛林之中。至于华南虎,早已是“幽灵”般的存在。
东北虎“美国国家地理”
在这个业已到来的壬寅虎年,恭祝大家新春快乐,虎年吉庆,希望从这个虎年开始,我们能在华夏大地上,看到更多有尊严的野生虎,自由地啸于山林之间。
小老虎来拜年啦图虫创意
本期话题讨论:你看过哪些和虎有关的文物,快来和我们分享下吧!
文丨罗维
文字编辑丨沐钧、陈曼菲
图片编辑丨小虎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