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精选昔日风流梁诗正杭州日报

SEO百度优化求职QQ群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27/6359009.html

本文导读——

城言城语李郁葱

生前曾经辉煌,死后享尽荣华。

但筑墓者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百年,梁诗正气派的墓地已经了无踪影,从时间的宽度去看,这大概是沧海桑田的一个小小备注。

好在家乡的人还能记住他,转塘人应该是以梁诗正为荣的,为他的文化艺术造诣,也为他当官时的刚正不阿。

梁诗正的故事流传在钱塘江边,也包括他当年的死后哀荣,但这些其实都是短暂的,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其实是他做了多少实际的事,当人们说起他的时候,他是亲切的。

而山依旧,夕阳几度红,一座墓所无法替代的,正是 的美好。

正文从这里开始——

梁诗正墓寻踪

袁长渭/文

最近读书时发现,清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就在中国美院西面象山隧道南出口处。根据这一线索,我走访了十多位象山村和双流村的老人,把钱塘坊间口口相传的两百多年前梁诗正墓地建设盛况,以及五十多年前梁诗正墓地被毁的经过记录下来。墓中文物的处理、墓前华表等残留物去向等,也进行了跟踪采访。

“狮象关门,龙凤把尾”,象山、定山脚下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现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大学高等研究院、云栖小镇和艺创小镇在此生根开花。

1.钱塘人梁诗正做了乾隆朝的宰相

我们先看看梁诗正(-)的简历:钱塘人。雍正四年()中举,雍正八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十二年()选入上书房。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不久任户部侍郎。乾隆十年()提拔为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调任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任工部尚书。乾隆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成为乾隆朝最为重要的官员,当年去世,谥文庄,后人称他为粱文庄公。

梁诗正做官起步在雍正朝,在乾隆年间,做过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和工部尚书,六部尚书只剩下礼部没有做过,其余五部全部干齐了,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少见的。

梁诗正会做官,但也有起有落。他特别重视乡情,吏部尚书任上,对同乡颇有照顾,有人向乾隆皇帝做了反映。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或有以文庄庇护乡人为言者,一日,高宗召文庄谓之曰:‘人言尔庇护同乡,自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梁顿首对曰:‘臣领皇上无则加勉之训。’”乾隆便没有追究。

后来由于受四川学政朱荃案牵连,被乾隆免职。乾隆十七年(),因为父亲年迈,梁诗正乞归钱塘老家,奉养老父,留在老父身边侍候。他返乡期间,潜心治学。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到钱塘,赋闲在家的梁诗正迎接圣驾,乾隆皇帝恩准他在家食俸禄。次年,他的父亲去世,丁忧在籍。不久,梁诗正重新回到朝廷先后代理工部、兵部尚书。

梁诗正官至 ,在大清乾隆朝有极大的影响力。梁诗正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父亲刘统勋,康熙、乾隆、雍正三朝重臣张廷玉同朝为官,都是乾隆朝前半程核心层官员。这里的张廷玉就是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主角张英的儿子,“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廷玉的墓地现在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十里治丧队伍,哀荣场面十分震撼

乾隆二十八年(),梁诗正去世,乾隆帝亲谕皇子祭奠,并赏银千两。赠太保,入贤良祠。赐祭葬,谥号文庄。

乾隆二十九年(),梁诗正灵柩归钱塘故里。乾隆下谕旨,令沿途文武官弁在二十里内的亲赴治奠,并派御林军护送,直到平安抵达钱塘,以此表示特别优恤。

乾隆三十二年(),梁诗正葬于钱塘县转塘象山上。梁诗正安葬仪式极其隆重,沿着钱塘大堤,十里治丧队伍,哀荣场面十分震撼。清朝钱塘诗人胡敬有诗云:“相国文庄新谕葬,钱塘南邑象山原”。这首诗里的“相国文庄”就是指梁诗正,“相国”是职位,“文庄”是梁诗正去世后,乾隆皇帝所赐谥号。后一句指出了梁诗正墓地就在钱塘县南象山的缓坡上。梁诗正的墓地就在定山西北边,现在中国美院边的象山上。六十多年前梁诗正的墓地尚存,墓前有长长的墓道和石人石马华表,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据象山村和双流村的老人们说,梁诗正的墓地准确位置就在中国美院边的象山隧道南出口位置上,牌楼建在一里多路外的马浦村的大樟树附近,沿着象山溪流一路有石人石马华表和石板路,到了墓地附近石人石马等相对集中,墓地极其豪华,在杭州的清代墓葬中,可能也只有西溪的洪钟、徐潮和王文韶的墓地可以相比。

本地老人们不知道梁诗正真正的名字,他们口中叫梁诗正墓为“羊狮子”墓。他们知道墓主人梁诗正做过兵部尚书大官。据我多次走访了解,大致可以还原:墓前有石羊和石狮子各一对,石羊卷着角,石狮子头仰天,也就是朝天狮子。除此之外,还有两对石仲和驮着石碑的石乌龟。所以,当地人也就把梁诗正墓叫“羊狮子”墓了。

据象山村老人方柏根说,梁诗正的墓整整建造了三年,石料从王安埠上岸,那时的王安埠是钱塘江沿岸的一个码头,有三十二个石阶,上岸的都是毛石料,在象山脚下马浦村这里建了一个石料加工场,专门制作墓道墓地所需要的各种石料,象山和双流一带有句玩笑话,“尚书墓地建三年,象山脚下田地荒”,为墓地做小工的收入远远超过田间劳作收入,田地自然也就荒芜了。

当地的老百姓参与了石料制作,道路修建和墓地泥土的搬运,据老人们说,象山隧道南面,梁诗正墓地是个凹塘。当地人从山北的和尚山担了泥土翻山过来,把坟地基填高。

说起马浦村地名还有一个故事,从前的马浦叫马铺,也就是官方邮递等换马的地方,这里是钱塘江边陆路通往富阳的重要节点。多年前,村民感觉马铺太难听了,改成了马浦,泗乡人都叫这里“马浦头”,马浦、王安埠和曹家埠三个自然村组成了现在的象山村(象山社区),三个自然村还是财务独立核算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是题外话。

3.特殊年代梁诗正墓地被毁

到了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梁诗正的墓地遭到劫难。据当时在场的老人们说,那一天观看炸墓的人山人海,观看的人都在鼻子中塞着一团揉碎了的樟树或香泡树叶,说能避邪气。那时的象山和望江山上没有现在那么多茂盛的树木,山坡上站满了人。为了看得清楚些,孩子们都爬上了树。

人们用炸药炸开了墓室,发现里面有四具棺椁,右手的是梁诗正,左手三具是他合葬的夫人们。将近两百年过去,三具棺椁里的尸体已经完全腐烂,服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尸骨。右手这具棺椁是梁诗正的棺椁,朝服还很鲜艳,胸前挂着一串长长的朝珠,嘴中有含口银,头上顶带有一截金子,身子周围都塞着洁白的蚕丝。梁诗正的身体已经变成木乃伊一样干化了,颜色为酱色,已经没有任何水分。大队里把朝珠、含口银和朝珠这些贵重文物收藏了起来。据象山村民说,梁诗正的含口银上有八卦图形,握在手里冰凉冰凉。村民们怀疑,梁诗正身体能长期保存,与含口银有关联。

梁诗正的干化遗体背出后,一位村干部把他绑在了山脚一棵松树上,并且说,“羊狮子啊羊狮子!你当过兵部尚书,带过千军万马,管过全中国的兵,与外国人打过仗,也算一位英雄。今天起,你做点好事,就为我们大队里管山下这片甘蔗和番薯。”看到梁诗正被绑在松树上日晒雨淋,晚上路过的人都不敢走山脚小这条小路了。

村里另外一位老人,在离松树不远处挖了一个坑,把他埋了下去。当时还有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小小泥坟堆,过了几年,这小土堆也就化为平地,梁诗正的干化遗体也就不知道具体位置了。

说起含口银还有一段故事,三年后,大队书记和大队长,代表集体,把含口银拿到杭州的古旧商店去卖,店里的朝奉先生(店员)研究了以后,认为这是文物,不准买卖,国家没收,然后给了书记队长一天误工费,每人八角钱,来回公交车费每人五角四分,合计拿到了2.68元钱。一块梁诗正口中的含口银,换回了两块多钱,有点意思。

那个顶带上的金顶有一两多重,大队里让金匠打成了13付金耳环。那些朝珠放在了象山大队的高音喇叭和电视机柜下的盒子里,小孩们偷出来,把穿带搞断,当做弹子打,朝珠也就失散了。

梁诗正家原本在象山村还有坟亲在(乃根家),据说有人把墓前石乌龟上两块石碑中的一块卖给了陈布雷的子女,做了陈布雷墓地的墓碑。

梁诗正墓地遗址 一次是在中国美院建设和象山隧道施工时时被重新挖掘。据当时参与施工的象山本村居民胡国庆(现任象山社区主任)说,中国美院的领导有文物保护意识,再三交代施工人员密切观察是否有古物出现。施工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断碑等,相关文保单位人员也到了现场。现在还有许多石碑残片保留在中国美院里。胡国庆主任还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些石碑等古物,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3号楼和6号楼里都保存了几块断碑和一对朝天狮子,其他的都已经不见踪影。

4.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梁诗正墓地的坐北朝南,左手就是象山,右手是更高的望江山,墓背后就是连接两山的龙岗,所在的位置就像一把太师椅。墓的正前方就是双流村,无任何阻挡。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溪流,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正对面就是一座绵延泗乡大地的石龙山,东南方是凤凰山和钱塘名山狮子山(定山)。泗乡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狮象管门,龙凤把尾”,传说中原本要出皇帝,“凌家桥人做皇帝去不去”、“横桥里人做皇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墓地范围比较大,墓后就是山岗,墓前是坡地,墓前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子前还有一个将近半亩地大的小广场,还有石条栏杆围住。墓前有两只石乌龟,上面坨着石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设时,还发现一只缺了首的石乌龟,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

象山脚下这一片土地的开发,全靠钱塘江最南端钱塘大堤的“鱼鳞石塘”建设(定山附近段),这段堤坝建设恰逢梁诗正担任户部侍郎期间,他专门管理全国水利资金的拨款,并且多次来钱塘县钱塘江大塘现场视察。鱼鳞石塘的建设为钱塘县增加了许多良田,筑堤垦荒引起的朝廷斗争是电视连续剧《天下良田》的主线。

《杭县志稿》卷九——二十一至二十六,详细记载了钱塘江大堤的修复时间。早在北宋景佑四年()工部侍郎张夏筑石堤之前,钱塘江大塘原本就有,但是这都是泥土填起来的堤塘,很容易被江潮和洪水冲垮。唐朝时诗人崔国辅所写“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说明了唐朝时从范村到定山已经有沿江大塘了。

据《杭县志稿》记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朝廷投入了巨额资金,对钱塘泗乡范围内的堤塘进行了几次大修缮。

按照时间推算,雍正五年、六年、十年,梁诗正已经在南书房任职;乾隆四年,梁诗正已经担任户部侍郎,负责全国各地的水利拨款,自然对钱塘家乡想必更是会照应有加。

流芳岭至狮子口的堤塘护卫的村庄和农田就是象山脚下的那上万亩良田。没有“鱼鳞石塘”之前,土堤经常被潮水和洪水冲塌,潮水一直要冲到村口这里为止。所以也就有了“双流烂田畈”和“双流郑家畈,鸭乌(屎)淘冷饭”之说。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特别是康熙和乾隆做皇上的时间最长,社会也相对稳定,人口也就大大增加。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田地用来种植粮食,保证全国百姓的生活。据记载,乾隆起始人口只有1.5亿,到乾隆末年人口到了3.1亿。

梁诗正是钱塘县本地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5.诗骨苍秀,书法是国宝级文物

梁诗正官至 ,位极人臣。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也是非同一般。梁诗正的文章风格有点像曾巩,诗骨苍秀。梁诗正擅长书法,起初学柳公权,后来学习文征明、赵孟,晚年学习颜真卿、李北海。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贴》,与乾隆皇帝合作的《十宫帖》为清代行书精品,作为国宝级文物被故宫博物馆收藏,梁诗正著有《矢音集》。

梁诗正经常随乾隆皇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内有“八旗闲散人丁宜分置边戈,以资生产;缘营兵丁,宜量停募补以减冗额”之策疏;又有“每岁天下租赋,以供官兵俸饷各项经费,皇上宜以节俭为要,勿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国政论。受梁诗正的影响,梁诗正儿子梁同书的书法造诣更有成就,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一起,成了清朝四大家。

梁诗正和董邦达两人合作写过奏折,说来也巧,梁诗正是钱塘人(-),雍正八年进士(),乾隆初在上书房行走并担任户部侍郎和户部尚书。董邦达(--),富春人,在钱塘县的铜鉴湖边姚家坞村(现胡埠村)做过塾师。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做翰林院编修,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梁诗正擅长书法,董邦达擅长绘画。梁诗正的儿子梁同书是大清朝 的书法家之一,董邦达的儿子董诰官至宰相,还是大清朝 的画家之一。

无巧不成书,梁诗正去世后安葬在转塘象山。董邦达的大名以钱塘湖埠十景之一“董坟松涛”名垂青史,永远伴随着铜鉴湖的波涛。

梁诗正墓碑后面后许多文字,当时的许多转塘人看不懂。这是杭州名人杭世骏为梁诗正写的《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杭世骏是与梁诗正同时代的杭州名人,官至御史,因上书满人官大官多,汉人官少不被重用,而被乾隆革职,差一点丢了性命。直到乾隆十六年下江南时问起杭世骏,才得召见。

乾隆问杭世骏现在在干什么,杭世骏回答在卖废铜烂铁,乾隆帝当场御笔书写“买卖废铜烂铁”六个大字,杭世骏开了一个废品回收站,把乾隆御笔做成了招牌,买卖十分兴隆。因为杭世骏有才,也由于梁诗正等同乡的极力推荐,又得到了重用。

编辑李郁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mc/10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