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middot梅开五福

林彬

“梅开五福、梅花五瓣”历来被认为是“五福”的象征,分别象征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梅花”寓意吉祥,喜鹊与梅花的组合图形具有“喜上眉梢”的寓意,“梅”与“眉”取其谐音;梅花、竹子、喜鹊的组合图案寓意“竹梅双喜”,饱含了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愿。古往今来开在自然界的“梅花”所蕴含的福文化表达了天地人间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向往。

梅花疏朗俊逸之形是福的象征。翻开《诗经》可以发现不少带“梅”字的诗句:《召南·镖有梅》中有“镖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弋。《曹风.矍鹤》也有:“鸿在桑,其子在梅”。梅花寒冬开放、春暖凋谢。在每年6、7月梅花开始花芽的形态分化,三个月后就形成大量花芽,经历落叶后秋冬时节的低温刺激后梅花开始对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开花后遇到一定程度的冰雪与低温梅花也能忍受,一旦天气转晴又能继续开放。梅花“凌寒独自开”不惧严寒的特性,正象征着追求“福”的坚毅品质。梅花正是有着疏朗俊逸之形,西汉初年梅花现身于皇家园林,并被誉为“福”的象征。汉刘歆撰写的《西京杂记》记载:“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杨雄的《蜀都赋》中也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在宅邸旁模山范水、植树筑园,梅花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南朝大诗人鲍照首先发现了梅花不俱严寒、开花独早的特质,在《梅花落》诗中写到:“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磋。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头一次明确赞赏了梅花傲雪凌霜的特质。“数点梅花添雅兴,一声爆竹庆新春”,进入正月当一张张喜庆吉祥的春联又贴上千家万户的门楣时,梅花在新年的瑞雪中悄然盛开。古往今来,人们正是在岁月流转的寒冬腊月自然现象中,逐渐体悟到了梅花疏朗俊逸形象背后所蕴含着人们对福的寄望。

梅花生津解渴之实是福的象征。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中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讲的是殷高宗称赞他的宰相时的一个评价:“阁下对国家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一样。”武丁以梅比喻傅说,足可见梅果对人们的重要。梅果已是当时人们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相当于我们今天所用的醋。南朝诗人何逊被誉为“梅痴”,他不仅为赏故园之梅而辞去外地的官职,且已能用成熟的五言诗将梅花的绰约风姿刻画得淋漓尽致:“愧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邓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要说历史上梅花果实的应用,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三国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了。一边是青涩的梅子,一边是滚烫的烈酒,二者的融合味觉带来的奇妙化学反应,也许正如曹操和刘备之见那场谈论一般令人百般回味。如今历史的消烟早已散尽,“青梅煮酒”的英姿豪气却留了下来。这些梅果的记载、传说和故事无不体现着梅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受。古往今来,人们正是在“望梅止渴”等一系列梅果所内涵的美好寓意和典故之中,不断体悟到梅果生津解渴等文化背后所蕴含着人们对福的寄思。

梅花高洁清廉之质是福的象征。梅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誉为“四君子”。梅花“雪舞银枝红万点,铮铮铁骨映春晖”的特征传达的是铮铮铁骨不惧困难的形象。“凌寒独自开”、“独天下而春”而又“无意苦争春”,梅花不畏严冬酷寒、不与群芳争艳而静静绽放的高贵气质,是君子与世无争、坚贞自守、淡泊隐逸的人格风范。梅花牵动着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寄意:陆游咏梅之作多达百首,赋以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的高贵情操;唐代诗人孟浩然以梅为知己,常冒雪骑驴寻梅,留下踏雪寻梅的佳话;宋代林浦爱梅留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把梅花众多的风姿雅韵描绘得奇妙无比;元代诗人杨维祯以“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颂扬梅花凌寒之气节;明代诗人高启用“雪梅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撰写梅花姿色风采和飘逸之情。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等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表达了革命者铮铮铁骨、不畏艰难、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英雄气概。古往今来,人们正是从梅花那种凌霜傲雪、坚毅挺拔、高洁清廉的品质中,不断体悟到其背后所蕴含着的人们对福的寄托。

摘自:林彬著《百扇凝福》,河南美术出版社,年12月

相关链接:

福文化?福佑一方

福文化·厚德载福

福文化·福在禅中

图:来自网络

编辑:晓华

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jz/8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