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1.html
在将匿名提问箱分享到其他社交软件上以获得提问时,改了一下匿名提问箱的标题语:有时候,提问也是一种试图去“看见”的尝试。之所以会想出这句话,是因为最近和咨询师做咨询时,让我想到了“看见”和“理解”之间的不同。
当时咨询师的提问大概是:“当你发现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你时,你会不会也感觉到了那种没有被看见的失落?”在咨询结束后,我感受了一下,发现自己并没有感受到那种没有被看见的失落感,并逐渐意识到“看见”和“理解”是两码事。
“看见”不代表"理解",而“理解”不代表“看见”。有的人可以“看见”我,但并不能/暂时不能“理解”我,比如说我的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有的人明明无法”看见“我,却自认为能够”理解“我,比如说当我向某个朋友进行自我表露后,对方的回应曾经是:“我知道,我知道……”、“我懂,我懂……”、“我充分理解你的顾虑……”。这时候的我只想翻白眼,因为这并不是基于“看见”的“理解”,而更像是他们将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情感,甚至是过去的客体投射到我身上,然后通过我来镜映出他们所想要看到的事物或人。
这就像是,当一部作品(小说、电影等)很受欢迎,很能让观众/读者找到共鸣时,这很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作品真的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而是因为很多人能在这部作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镜映物。换言之,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面魔镜,从中每个人都能看见(也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
因此,“提问也是一种试图去“看见”的尝试”,因为“看见”是一件蛮不容易的事。“看见”意味着放下自己的预设,承认自己的认知盲点,接纳自己所不认同的事物或人的存在,有时候甚至意味着要一定程度地放下自我。只有很大程度地放下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看见”对方所看见的世界。所以,提问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自己的“未知”,而不仅仅把对方看作自己的“已知”。
当试图从匿名提问箱里选出一些能够代表“有被看见”和“没有被看见”的提问和回答时,我在想,怎样的提问和回答才算是“有被看见”或“没有被看见”?
没有被看见
Q:此刻的你睡了吗我猜睡了吧你能猜到我不睡的理由吗我想是不能的
A:我猜是因为孤独吧
Q:一句话概括你是谁
A:“如果他相信将来已经注定,那么他将不会有任何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选择,或许命中注定和不确定性应该同在。”
Q:为何你的世界都是灰色且消极
A:为什么有的人的世界会比我的世界更为多彩且积极?可能因为他们的身理、环境、经历和选择与我的截然不同吧——就像去问一个双相障碍者为什么他的世界会两极分化一样。
Q:嗨你会诗律吗我向我的古汉老师接连问了四个问题他回答了一二个之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回我了我很确定他应该是看了消息的因为四个问题他回答了两个了我要不要再厚着脸皮问呢我确实不会但我觉得他看了问题又不回答是为什么呢我该怎么样让老师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再次向老师问问题呢也许你会马上看到问题吗——因期末考试而惨遭知识折磨的非汉语言文学同学
A:嗨,我不会诗律。你可以试一下代入你老师的角色,想一想一个没有期末考试的老师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下班时间连续回答学生的四个专业问题。多体谅老师的角色,可能TA也会多体谅你的角色。最后还想补充的一点是,尽量少将自己的欲望与需求施加于他人。
Q:你的文字犹如给真实的自己穿了件华丽的衣服,你在这种文字装饰会越走越远吗
A:
特意去搜了一下“皇帝的新衣”这一童话故事,没想到它居然有哲学的意义:(当然,可能只是解读之一)皇帝的新衣是一种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文字比作皇帝的新衣,言下之意可能是想表达我所写下的文字是一种意识形态吧。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判断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场景。对于文字而已,这种场景是语境。铅字的语境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至少能够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虚伪性。
利用意识形态(包括文字)来构建(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装饰”)自我,是一种生活在社会迷宫中必须习得的技能吧。自我总需要表达的途径,总需要将自己置身于意识形态来与他人产生沟通,此时这种意识形态就像是一种共同的语言。我没有办法摆脱意识形态这一工具,但我起码可以选择工具的类型,就像是我只能够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但起码我能选择语种、语气、语音语调等。
“你在这种文字装饰会越走越远吗”,嗯,我会的,我会走得更远,从而更完整地表达尽可能更真实的自我,这也意味着我可能会用更多更丰富更复杂的意识形态来作为我的“新衣”,但这种“新衣”并不会让我的形象变得更虚伪,而是更为真实。
Q:感觉你还活在你的前任里没走出来
A:
我对这一提问感到很奇怪:“活在前任里”的意思是?如果我现在有现任,这是否代表我“活在现任里”?活在另一个人的身体、精神、意识等的这一概念让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就像是需要通过对方来确定我自己。这让我想起萨特所著戏剧《禁闭》里的那句台词:“要是镜子也骗人呢?或者,要是我闭上眼睛,要是我不肯看你,你长得这样美又有什么用呢?”。
另一方面,处理创伤——尤其是之前的亲密关系里留下的创伤——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否则那些创伤会成为“未处理的创伤”,从而影响现在和之后的依恋方式和质量。而且,“未处理的创伤”会时不时地涌入脑海。如果此时个体不愿意去面对那些“未处理创伤”,那么TA甚至会采取各种防御性策略来将自己与这样的创伤相隔。如果这样的防御策略太过于僵硬的话,很可能还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灵活性——比如说无法感受到情感。在童年直至上大学前的那十几年时间里,我便是几乎完全封闭了自己的情感,从而在那些年的自尊攻击和躯体攻击之下进行自我保护,因此我并不打算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从前任里走出来”。
况且,正如《心情词典》里关于"Grief"里的一段话:“悲痛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尽管我们可以学会忍受悲痛,但永远无法"克服"它。"你无法像火车驶出隧道一样轻易走出悲伤",朱利安·巴恩斯写道,"而是像海鸥挣脱水面的浮油般,你仍然可以飞翔,但油污也将一直陪伴着你。"”创伤也像是悲痛,一个人无法从创伤里“走出来”,能够做的只有承认和接纳创伤的存在,甚至可以向不可改变的创伤赋予意义,并允许创伤伴随着自己前行。
有被看见
Q:Hi,MrBlack请原谅我这样的称呼但也不是没有来由您的文章句落甚至字里行间给我的感觉是黑色的一种纯净的黑但又好像不是也许是包容的所以请问您现在还好吗已经有了喜欢的人吗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Julia
A:HiJulia,第一次有人在匿名提问里留下了自己的昵称,真是个好主意。可能我对自己写的东西感觉不到什么,除了往回看很久之前写下的东西——一种“幼稚”的感觉,但又再也写不出以前的“文笔”了。现在没过着想要的生活,甚至也还没朝着某个方向走,可能因为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缺乏想象力吧;也明白自己对于喜欢的事物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的,唯一不变的只会是喜欢本身。喜欢的人总是有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办法走在一起,但还是会珍惜每次的交集。——Black
Q:攒提问的意义在哪里?
A:
“Meaningsarehumanperformance.”所以如果这个提问问得再准确些的话,我猜会是:"攒提问(对于你而言)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意义是个蛮虚无缥缈的事物,或许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无法与其他个体“共享”的主观经验吧,就像情感一样。
对于“攒提问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能放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