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红楼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红楼梦》(程乙本)原著回朗读第回

悦读小记

熙凤卧床,探春等代为理事,贾家主母们又因太妃薨逝出门随祭,五十八回至本回,各个小人物粉墨登场。藕官、芳官、蕊官、莺儿、春燕、柳五儿、何婆、夏婆、柳妈、赵姨娘等等,大观园里的戏子、大小丫鬟、婆子、姨娘的形象一个个在我们面前生动起来。虽然都生活在富贵风流的豪门大族里,但她们都真真切切受着身份地位的压迫,有着不同于主子们的生存状态。学戏的女孩子们追求真情,自视清高,不守礼法,戏里的故事教会她们自尊平等;小丫鬟想当大丫鬟,大丫鬟想当姨娘,一边盼着放出去,一边又留恋着富贵大家族的好处;婆子们只认钱财,攫取无度;姨娘如周姨娘者自觉消失静处一隅,如赵姨娘者则愤恨不平,兴风作浪,不作不活。前两者单纯善良,还充满希望地活着,是为“宝珠”;后两者自私贪婪,重复着一眼就能望见一生的日子,是为“鱼眼睛”。不过“鱼眼睛”们的今天不正是“宝珠”们的未来吗?本回蕊官烦春燕给芳官带去一包蔷薇硝,被来问候宝玉的贾环看见索要,芳官因是蕊官之赠舍不得,便包了包茉莉粉掷给贾环。芳官虽然重情,但她对贾环的态度着实轻慢。众丫头待宝玉和贾环完全是两个样子,如果环哥儿是正出,即使他相貌平平,人品低劣,恐怕丫头们也不敢如此。在封建时代,出身地位显然比相貌人品更被人在乎。贾环兴冲冲把硝拿去给彩云,却被彩云发现是茉莉粉,赵姨娘挑唆贾环闹事不成,自己冲进园子,夏婆子借机煽风点火,怡红院里戏官们和赵姨娘裹作一团,骂的骂,哭的哭。袭人拉劝不得,晴雯早遣了小丫头给探春报信儿。小丫头子们原是玩意儿,认真同她们计较实在自降身份,有失体统。探春一番话说得赵赵姨娘闭口无言,只得回房。赵姨娘当初也是光彩夺目的宝珠吧?怎么现在成了连女儿都厌弃的鱼眼睛。探春的丫鬟翠墨告诉夏婆子的外孙女婵姐:艾官在探春面前告赵姨娘大闹是受了夏婆怂恿。蝉姐儿告诉给夏婆子,夏婆子又气又怕。芳官来厨房找柳家的传话,因吃糕与蝉姐儿龃龉斗气,带出柳五儿之事。柳五儿生得与平、袭、紫、鸳相类,但有弱疾,宝玉房中差轻人多,故此想去宝玉房中当差,请托芳官。芳官要来玫瑰露给柳五儿,柳家的惦记自己侄子的热病,送去了半盏,又带出赵姨娘内亲钱槐欲娶五儿不得而气愧愤恨之事。柳家的哥嫂回送茯苓霜给柳五儿吃。后半回人多事杂,却环环相扣、主次分明,新人物柳五儿上线,又是个姿色出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痴心女子。这一回又是武戏。赵姨娘被人挑拨,又做一回出头鸟。贾环本来不想计较,却也被赵姨娘激上火。无事生非。宝玉那里果然是最抢手的地方,事少人多,宝玉又面皮薄心肠软,常常是替人遮掩。关键还能白白放出去。这里我就在想,宝玉把丫鬟娇纵成这样,不是替丫鬟们招祸么?丫鬟们怕什么?大概就是怕年纪大了主子随意给指个小厮嫁了。所以晴雯怕出去,春燕还想出去,毕竟出去可以自便。确实是不同位置上就有不同的想法。柳五儿事情牵三连四把贾府下人之间盘根错节,勾心斗角情形表现出来。就连探春也拿她亲妈没办法,只能取个缓兵之计。这一班小戏子确实与一般丫鬟不同。心大的大观园都盛不下了。怡红院袭人还没发话,芳官一个小孩子就想管人事了。都以为亲近宝玉就可以无所不为,问题宝玉也没有人事权呀。最后疾风暴雨摧花折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们自己作的吧。?问题探讨

昨晚睡前随手翻看枕边书,发现有一段和四十九回中湘云烤鹿肉联系在一起挺有趣。陶弘景,南朝时期的一位药学家,也是个炼丹家,他在《本草经集注》里曰:野肉之中,唯獐、鹿可食生,显见其嫩。苏轼在《东坡志林》也说: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看来,湘云烤鹿肉吃不算野蛮,还是不失文人风流的。《唐语林》,这是本宋朝人写的关于唐朝的轶事笔记。里面记载杨贵妃的三姐,封为虢国夫人那个,她酷爱吃鹿肠子,“虢国夫人就屋梁悬鹿肠,其中结之,有宴则解开。”随解随吃,太率性了,也有些吓人。五十三回乌庄头的进献单子中就有鹿,大观园里也养鹿(二十六回有贾兰射鹿的描写),湘云说“真名士自风流”,《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好像也没有谁吃鹿肉,吃鹿肉是满族的习俗吧!《本草纲目》记载:“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赢,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刚读到一点,跟大家分享。这也太复杂了,是过度解读吗?宝玉”一词,要完整解读,需要一本书的时间。《红楼梦》的特点是回环论证,曲径通幽。它就像围棋,需要补眼,一补就活。真事隐假语衬的手法,就是要把真事补出来。“宝玉”是石头,是玉玺,是政权,呼应了“女娲炼石补天”,这是一补。书中有“三生石”,读时要补出三个政权,三个皇帝。“衔玉而诞”是指三个儿童皇帝。清王朝就是由三个儿童皇帝的兴起到灭亡。这三个儿童皇帝,又是由女人控制的,是短命的,也就有了借用“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偷度成慈禧补国家政权的天。现在,就举宝玉和黛玉初次相见的一段:林黛玉是前朝的崇祯的亡魂,绛珠草,见到“宝玉头上的二龙戏珠”一细节,其寓意是清王朝兴起,正在争夺中国政权的天下。黛玉不由地发出“何等眼熟到如此”的感叹,“这个政权原来是我的!”此时的宝玉是顺治政权的拟人化的偷度,是“三生石”的前世,为情僧。然后,宝玉一个转身,重新换上了服装,这一换就是几代人的偷度,今世的石头出场,像戏剧上的变脸手法,又叫横云断山法,儿童皇帝同治政权的描写。有写:“头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子(附属国、多民族,清王朝版图的成熟形态),红丝(统治)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子(清王朝兴衰的标志)……厚底大红鞋(玉玺的印色义,另一义指短命)……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有《西江月》批宝玉……”。这一段已是时间上由兴盛转换成末世,紧扣怀金悼玉的主题。红鞋,既是玉玺的形象义,又是民间文化里的“短命”的象征义,是“一石三面”的用法。这也是伏笔,照应后面林黛玉欲言又止“短命的”、叔嫂(六哥与慈禧)逢五鬼(咸丰五哥)里的“十三载(同治政权)”、“芒种节未时(同治的生日,大清血脉已断)”。“红鞋”的内涵:同治是短命的政权。仅这简单介绍黛玉见宝玉时的偷度金针法,足见内涵很大,循环下去,详细解读,一会功夫是说不完的。就这一点“宝黛”会,描写了大清帝国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能不能说明是一部世界名著呢?它运用的是前无古人,天下无双的艺术手法。有:偷度金针法、烟云模糊法、空谷回音、横云断山法、草蛇灰线法等一笔两个故事的艺术。索隐派?如果真的这么给娃讲《林黛玉进贾府》,娃们立刻晕倒一大片。一个发型都能整出这来,标新立异?不是复杂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红楼梦》的根本问题,如果把红楼当成政治隐喻小说,那就必然会掉入这样的陷阱里。这连索隐派都算不上,我个人觉得是胡说八道。不管曹公具体是什么人,他能从顺治朝活到宣统朝吗?《红楼梦》的奇妙就在这里,不管是什么派,都能自圆其说。我原来看过一本书,名字忘了,单从红楼梦所有的诗词里边都探秘出很多宫闱秘史。网上乱七八糟,各种解读,去伪存真,如何解读很重要。备注:1.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版权归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VX:xn,转载需注明出处。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fz/9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