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宗室爵位共12个等级,分别是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将军之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宗室爵位只有等级,没有品级。功臣爵位则是有品级的,共9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都尉、骑尉之类的,根据《清史稿·职官志志九十二》记载,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所以在清朝的爵位中,公、侯、伯三个爵位是传说中的超品。
和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爱女固伦和孝公主,授固伦额驸,赏贝子待遇,图为和孝公主画像。此外,《清史稿·职官志》还记载“和硕额驸,秩视超品公”,意思是和硕公主的丈夫,享受超品公爵的待遇。清朝皇帝的女儿,皇后所生的嫡女封为固伦公主,嫁的丈夫都是非富即贵的,爵位都不在话下,其它妃子所生的女儿封为和硕公主,所嫁的丈夫如果爵位不够,可直接升为超品。所以在清朝,传说中的超品指的是公、侯、伯三种爵位,超越了正一品的存在,有人说亲王、郡王、贝勒这些也是超品,当然了,如果讲待遇和排场,这些王爷们肯定排在公侯伯爵之上,但清朝并没明文规定宗室爵位是有品级的,更没划出哪些是超品,所以宗室爵位无法与功臣爵位的品级作比较。
曾府三杰:曾国荃(一等伯爵)、曾国藩(一等侯爵)、曾纪泽(一等侯爵)
但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根据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所享受的仪仗护卫来对比,因为古时候看一个人的身份,除了看住宅,看穿着等,最直观的看他的出行仪仗队,这是封建等级的重要标志,什么爵位可以享受护卫、典卫、是蓝甲还是白甲,多少人等等,超品存在的最低级的伯爵能享受的仪仗能大致对等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于是就出现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这8个宗室爵位也是超品的说法。
图为平南王尚可喜,他穿的就是五爪蟒袍,只要颜色不是黄色就行
然后说龙袍的问题,在古代任何朝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太子穿的都不是龙袍,咱们看到的皇子、王爷、各种爵位的大佬穿的带龙带爪的,不是龙袍,这些都是蟒袍,另外只要是有身份的人,都可以穿蟒袍,有封诰的女性也能穿,甚至唱戏的也能穿蟒袍。龙袍与蟒袍也很好区别,黄色的袍子就是龙袍,除黄色外的都是蟒袍,别管五爪还是四爪,王爷穿五爪也行,只要袍子颜色不是黄色即可,而蟒袍的穿着,则是根据身份不同,袍子颜色不同,款式不同,蟒数不同。
张廷玉,没爵位,再高的官袖子上也没有蟒纹
最后说下权力问题,权力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只是荣誉,享受的待遇,而权力是所在的职位赋予的,多大的官才有多大的权力,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闲散亲王,顶多受人尊重,待遇优厚,但手上没任何权力,想指挥个人或要点什么东西,就看对方给不给面子了,而没有任何爵位的官员依然可以位极人臣,比如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官当到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辅政大臣,总理事务王大臣,除皇帝外,朝廷就他一个人说的算,每逢乾隆外出了,留京总理事务的都是张廷玉,官当到这份上够绝了,但张廷玉到死一个最低等的爵位都没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