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在进行无数次的斗争,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持续着。为了观察形势的走向,从民族、宗教、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亚洲史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就来讲讲朝鲜半岛延续五百年的李氏朝鲜,是如何在元明清三朝的影响下保全自身的。
亲元派与亲明派并存的高丽王朝
14世纪中叶,蒙元王朝势力衰弱,新的明王朝崛起。朱元璋在年建立明王朝后的20年间,高丽对于是应该追随旧势力的元王朝(逃到大漠的北元),还是应该追随新的明王朝,其内部产生了非常大的动摇与纠结。
如果选择错误,面临的只有灭亡。对于高丽来说,追随势力强大的明朝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高丽的一些勇士们却主张追随元朝。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人的目标是高丽的独立复兴。他们想趁元明之争的混乱,让高丽摆脱中国的统治。目前的局势是,元朝和明朝之间进行着漫长而激烈的“比赛”。
在北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亲元派认为应当采取措施,试图依附元朝与明朝交战,如若胜利,作为条件高丽就能够脱离中原王朝的通知实现独立。但是,这是一种危险的赌博,面对将元朝赶到大漠的明朝,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亲元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将军崔莹。崔莹在讨伐倭国强盗等方面颇有建树,为人清廉,颇受民众支持。他对高丽被迫成为蒙古元王朝的从属感到义愤,具有武人特有的美学,即即使国家灭亡,他也宁愿选择死亡,而不是从属。
被赶到大漠的北元与亲元派相反,反对崔莹等人的强硬政策,认为应该采取亲明政策的是被称为“新进士大夫”的文人官僚。
亲明派认为,高丽不能阻止明朝的势头,如果违抗明朝,高丽就会有被赶尽杀绝的风险,在这之前应该臣服于明朝。虽然这是一条现实的路线,但在崔莹等人看来,亲明派是一群失败主义者。崔莹担心,中国的混乱是实现自立的绝好机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高丽将继续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在高丽的重臣会议上,两派的讨论持续不断。高丽末期,政府设立了成均馆这一研究机构。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僚们运营着这个机构,对国政有很大的影响力。成均馆官僚们的代表是郑梦周。郑梦周等人因为掌握了中国的形势和实际情况,在重臣会议上论述了反抗明朝是多么鲁莽的行为。
如今的成均馆李成桂政变
就在高丽王朝的高层纠结路线方针之时,野心家李成桂利用亲元派和亲明派的对立,寻找崛起的机会。
起初,面对两派的对立,李成桂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跟随崔莹。但他的内心其实认同现实的亲明路线。李成桂拉拢亲明派的文人官僚和学者,试图获得比其他武人更优越的地位。尤其是郑梦周,他对李成桂的评价非常高,两人的友谊也非常深厚。
年,明朝进攻北元的领土铁岭(现在的中国辽宁省)以北。高丽趁元王朝的混乱,也夺取了辽宁的一部分。面对领土的诱惑,高丽王不满现状,勃然大怒,一下子风向倾向于崔莹等亲元派。
高丽王为了对抗明朝,立即向辽东地区派遣了军队。李成桂被任命为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虽然李成桂反对远征,但他善战,深受崔莹信赖,被任命为指挥官。
郑梦周及影视形象年5月,李成桂率领约三万八千人的远征军,抵达了位于现在北朝鲜和中国边境的鸭绿江河口的威化岛。一旦渡过这条河,就会与明军直接交锋。李成桂深知与明军作战毫无胜算,所以不想渡河进入死地。由于雨季河水暴涨,无法渡过,军队士气低落。李成桂多次向国王提出撤退的要求,但都没有得到认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此,李成桂决定发动政变。他撤回军队,转头进攻高丽的都城开京。这在史书中被称为“威化岛回军”。李成桂占领开京后,废黜了国王,也处死了崔莹。李成桂杀了有恩于自己的崔莹,感到良心不甘,在自己下令编撰的《高丽史》中,对崔莹大加赞赏。
在李成桂夺皇位之前,高丽王朝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此时的朝鲜半岛,饥饿蔓延,人们一边期待着新的世界的到来,一边欢呼迎接李成桂等人的“威化岛回军”。
威化岛回军李成桂是何许人也?
至此,朝鲜半岛迎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朝鲜。从年到年,持续多年的李氏朝鲜,其创始人李成桂是什么样的人呢?
李成桂是高丽满洲军阀的头目,其势力基础在咸镜南道(现在的朝鲜东北部)。在李成桂手下任职的李之兰,是满州女真部落的首领,他成功地引进了满族士兵,极大的加强了李成桂麾下军队的战斗力。
高丽王朝也主要是满族人,但多年来,他们一再与汉族人混合和同化。尽管如此,李成桂领导的部落仍强烈保留了满族血统及其狩猎和放牧的传统。
李成桂的满人部队原本与蒙古人关系密切,长期隶属于元朝的统治。通过蒙古人和高丽之间的中转交易获得收益。元末期蒙古人的力量衰退后,李成桂转而臣服于高丽。
另一种说法是,李成桂最初来自朝鲜西南部全罗道的全州李氏家族,但这应该是后来人的编纂,应该被看作是后世韩国史学家的一种往脸上贴金的行为,他们想让李成桂成为韩国人,成为朝鲜李氏王朝的创始人。
虽然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李成桂的身世,许多方面也不为人知,但毫无疑问,聚集在李成桂手下的势力是包括李之兰在内的北满各部落的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们在李成桂的带领下拥有强大的力量。
李成桂作为中原王朝藩属国而存在的李氏朝鲜
亲明派的文人官僚们都是具有儒家素养的有识之士。12世纪后半叶,中国南宋王朝时期,影响亚洲文化圈的理学家朱熹出现了。
朱熹提倡的儒学理论被称为朱子学,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所接受。朱子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在元王朝时代曾一度被停止,但在恢复科举考试之后,朱子学被认定为主要的经书(参考书),成为国家教学必读的类目。朝鲜高丽王朝也吸收了中国文化界的潮流,朱子学作为最尖端的学问受到尊重。
朱子学认为,遵循世界中心的“中华”就是善,要懂得君臣父子的名分。前面提到的以郑梦周为首的成均馆所属的朝鲜文人官僚们信奉朱子学,认为汉民族的明朝才是正统的天子,如果反对明朝,就会侵犯“中华”和天子之国,甚至秩序。
对于明王朝来说,重视朱子学的朝鲜文人官僚们是很好的伙伴,明王朝期待他们能在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下发扬中华文化。
思想与利益与中原王朝一致
朝鲜的文人官僚们相信,拥有朱子学素养是文化洗练的标志,是与野蛮的未开化人诀别的道路,并将自己的思想中国化。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中国留学。
成均馆文人官僚们的权力源泉是“与中国有联系”。他的最大武器就是熟悉中国内部情况,有时也能向重要人物求情。对中国来说,他们就像使用方便的“远程控制器(远程操作人员)”一样,无论于公于私都给予了毫不吝啬的援助。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赋予了朝鲜官僚思想,还赋予了他们利益。对于朝鲜官僚来说,后者无疑是更可贵的东西。
在明王朝建国时期,他们前所未有地有效地调动了这些人员。《孙子兵法》的精髓是“不战而胜”,明王朝利用朝鲜的文人官僚,成功地降服了朝鲜。甚至,李成桂的国家“朝鲜”,也来自朱元璋的册封。
以小事大乃保国之道
高丽末期的亲明派官僚们依附中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野心家李成桂搭上了亲明派的便车。
李成桂在奉命远征辽东时曾说过:“以小事大是保国之道。”这句话取自《孟子》中的“以小事大”,也被称为“事大主义”。这也就是说,在亲明派看来,已经获得中原大陆实际领导权的明王朝,是比起偏安一隅的北元王朝来说更应该侍奉的明主。
李成桂的发言是在揣摩亲明派文人官僚们的意思。幸运的是,他赌对了。此后,通过政变掌握实权的李成桂将高丽王族逐出京城,年,他登上王位,建立了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从成立开始就使用了明朝的年号,引进了明朝的官服和制度,臣服于中国的明王朝。并在明王朝灭亡之后,继续臣服获得中原领导权的清王朝。
李氏朝鲜得以延续五百多年,就是秉承着以小事大乃保国之道这一立国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