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故都的秋

白癜风是什么样 https://m-mip.39.net/pf/mipso_6964966.html
生命细微处的美好与感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足够喜欢一个人,或者是某种事物,心会更善感,眼波也会更温柔,而一颗善感的心和一汪温柔的眼波又可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与感动。所以,能够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去喜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幸福。写秋天的诗文从古至今都不胜枚举。古诗有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虞信的“树树秋声,山山寒色”,陶渊明的“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散文有欧阳修的“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张晓风的“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老舍的“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罗兰的“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总之,喜欢秋天的,多是有着诗人情怀和艺术灵魂的人。但是这样多的珠玉在前,再去写秋天,何从下笔呢?郁达夫应该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温温柔柔又悠悠闲闲地写了他的故都的秋,从容写罢,然后任由后人评说。作者首先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一个“总”字,写出了对秋天的无限喜爱。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二字点出了北国之秋的出众之处,出众在哪里呢?在“清”,在“静”,在“悲凉”。按理说都“悲凉”了就没必要那么喜欢了吧?可是作者笔锋再一转说自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为何?就是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不用“欣赏”,不用“体味”,用“饱尝”,喜爱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开篇,当然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郁达夫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秋天呢?但作者偏偏不着急,他宕开一笔,开始写江南的秋天。他说江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嫌弃之情,亦溢于言表。尤其那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什么叫“当然也是有的”?难道秋味不足便不配拥有秋天么?没办法,足够喜欢上某种特定地方的事物,其他地方的同类事物便难免相形见绌,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奈何的事。心里喜欢,就算用手指把眼睛捂住,喜欢之情也会顺着指缝从明亮的眼波中溜出来;心里不喜欢,就算嘴上说着喜欢,那眼神中的黯淡也是藏不住的。那么故都的秋是怎样的呢?郁达夫还是不着急说,他只是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好吧,你那么有学问,你说得都对,那故都的秋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说他“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近十年,还如此念念不忘,可见北国之秋的魅力。作者开始写北国之秋了,他一口气写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真的是一口气,因为以上这些或视觉或听觉,或静态或动态,或植物或动物,或自然或人文,或白天或傍晚的景象,他都没做任何描述,只是简单罗列。我们还是不知道故都的秋的魅力源自何处。但就在我们有些泄气有些不耐烦的时候,作者写道:“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不用出门刻意去寻找什么看秋的景点,也不需要远离人海,甚至不用在自己家,租房子也是租的破屋子,但就在这样一个破院落里,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原汁原味的秋天。为何泡茶?因为悠闲。为何在院子里一坐,还是因为悠闲。非悠闲者不能观此秋景,即“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也即是北国秋之“清”;非悠闲者不能听此秋声,即“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也即是北国秋之“静”,当然是以声衬静。一“清”一“静”,清静无为,颇得道家精义。作者可以悠闲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他可以“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一丝一丝”既写出了槐树枝叶之繁密,也写出了时光流转之缓慢。不这样缓慢,就不会有后面的“静对”牵牛花了。蓝色花朵则写出内心的忧郁感伤。因为大部分时候,慢不下来,也就意味着静不下来。你若想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不妨先试试停下自己为生活辗转奔忙的脚步。这种自得其乐的心态和于细微处看世界的眼光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与苏轼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同根同源。作者还可以悠闲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一本正经地与我们讨论起哪种牵牛花最佳。他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已经够可以的了,他居然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样陪衬着还好看。古往今来,梅花呀,莲花呀,菊花呀,牡丹呀,都曾受过各种垂爱,但对牵牛花都能观察这样细致倾注如此感情的,就我所知,好像只有郁达夫一人。除了深爱,好像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读到这里,相信每个会心的读者都对后面的文字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这个世上比理解更可贵的心理,便是会心。因为会心比理解更多了几分默契与温柔。郁达夫接着写槐树的落蕊,他说“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注意,他之前可是对江南的秋色、秋味之淡表示过嫌弃的,为何此处无声无息的落蕊就让他这样怜爱呢?原来可以带给他“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甚至连扫帚的丝纹都可以让他“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喜欢牵牛花也就罢了,但连无声无味的落蕊,连几条扫帚纹都可以让作者如此动情,这已经不是深爱能解释得了的,只能说是痴爱是爱不释手是人景合一了。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所说的“悲凉”二字。因为心存悲凉,所以看这些无可奈何的落蕊和干干净净的大地,便会生出幻灭空寂之感。不心生“悲凉”,可乎?秋花落地,秋蝉凄切,何况这秋蝉还住在家家户户呢,何况这家家户户的屋子还那样低呢?黛玉写“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那在郁达夫这里,就成了“谁家秋蝉不凄切?何处寒蛩无悲声?”“还有秋雨哩”,作者接着写道。一个“哩”字,带上了故都北平的韵味儿。他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开篇写北国的秋更为“清”、“静”、“悲凉”,此处则写北方的秋雨更“奇”、“有味”、“像样”,有意无意之间,便形成了照应。为何“奇”呢?因为说下就下,说停就停。为何“有味”呢?因为有人在用北方人的方言议论这秋雨;为何“像样”呢?因为“一层秋雨一层凉”。前面有郁达夫悠闲地喝着茶看天,此处便有都市闲人咬着烟管聊天。又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便形成了照应。郁达夫又像给我们介绍牵牛花哪种最佳那样给我们介绍起了北方人念阵字的特点,而且在最后还忘不了说一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与之前说牵牛花底来点儿陪衬会更好看,又形成了照应。随着作者慢悠悠的文笔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懂得了什么叫形散而神不散。不对,分明形也不散。写了秋雨,写秋果。落花会让人自然想到“无何奈何花落去”,秋蝉会让人自然想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会让人自然想到“秋风秋雨愁杀人”,秋果则让人自然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四者果然都是悲凉之景。是啊,秋果成熟,便是秋的全盛时期,然后“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美好的秋景便宣布告别了。郁达夫在后面的议论中言之凿凿地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是啊,没有差别,只要你有着和秋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心境。而这故事和心境,也“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又一次拿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北国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南国也有“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照应何其工整。但再工整,在作者心目中,也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他甚至用了一组烟火气十足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也不知他当时是不是正饿着肚子。他说南北之秋相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当他写到这里,你也就不难理解,他最后所说的“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挽留那故都的秋了。悲凉又怎么样呢?悲凉正是秋应有之味。爱就爱个刻骨,痛也痛个随心,喜就喜个肆意,悲就悲个断肠。这不仅是秋应有之味,也是人生应有之味呀。人生,不应该这样酣畅淋漓快意来回么?所以,一定不要将《故都的秋》视为一篇悲伤凄凉之作,它分明是一支动听激扬的生命之歌!读罢《故都的秋》,我想: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钱包干瘪,但情感是否干瘪,却不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事。郁达夫可以把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动人,但大多数人哪怕给了他“白干”、“馍馍”,他也只能将其视为“黄酒”、“稀饭”,甚至视而不见。宝剑赠予莽夫,镜子佩于八戒,皆为人生悲哀之事。林清玄说:“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是这样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潇洒,“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的悠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跳脱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尤其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也许,我们只有慢下来才能睁开慧眼,只有热爱起来才能会心一笑。慧眼常开,会心常有,才能足够幸福,才能哪怕知道它是悲凉的也追忆不已,才能在生命的细微处,发现那么多的美好与感动。这时的秋天,才更让人喜欢;这样的生命,也才更令人眷恋吧?.1.9于校园(图片选自网络,歌曲踏月翻唱)马蹄踏月响空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zp/6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