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鉴赏花之容从应物象形到富

治疗白癜风误区 http://pf.39.net/bdfyy/tslf/160922/4968584.html

中国古人从选择野生花木进行栽植、培育,再到歌咏、描绘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花木最初被描绘,或是作为建筑、器物、服饰等的装饰纹样,或是作为道释、人物画的背景。古人描摹花木的能力至唐而有显著的进步,花木画在中唐获得了独立。后蜀、南唐以迄北宋初,花木画确立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没骨图”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体法或风格,其中立足于写生的“黄家富贵”体对宋代宫廷花木画影响尤大。唐宋花木文化理念经历了从注重花之容貌到花之品格的转化,由此不仅导致了宫廷花木画题材、样式的渐变,更诱发了花木画领域的重要变革——文人花木画的出现。

唐以前绘画中的花木形象

花木和一般植物的区别在于:花木具有可观赏和寓兴的特质,并因此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花木概念及文化。中国现存两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均涉及大量对植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关于植物的认识和观点,对后世花木文化影响深远。

相较诗歌而言,花木在绘画中的表现要滞后得多。唐代之前,花木画尚未独立,具寓兴特质的花木图像出现在人物画背景中,如传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描绘了用以形容洛神美貌的秋菊、春松和荷花。《洛神赋图》原作现已不存,但有忠实于原作的摹本保存下来,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均藏有该画的宋摹本。《洛神赋图》以图像的形式再现三国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其中有对“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视觉化呈现,这两句诗都是用来形容洛神之美貌,称其如秋天灿烂绽放的菊花,或春天华美繁盛的松树,又或出于清水的芙蕖(即荷花)。以故宫博物院藏本为例,图中秋菊、春松并列,形体皆较为稚拙,以墨笔双钩,菊花叶片有裂,呈掌状,花的轮廓以勾圈表现,内有一圈呈向外放射状的细线表示花瓣,松树与菊花等高,上端边缘有平行排线表现松针,如果不是因为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图侧有题诗的话,很难辨识它们的种类。相对而言,荷花的描摹要准确一些,以细线勾勒花瓣及叶片的轮廓,再赋色,还表现出了荷叶脉络的细节。南朝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包括“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大意是说根据客观物象描摹其外形,以及赋以相应的颜色,从《洛神赋图》中的菊花、松树及荷花图像来看,当时尚处于初级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阶段。

(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局部,宋摹本,故宫博物院)

唐代花木画之独立

花木画是以花木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图画,这就要求花木图像不只是作为道释、人物画的背景,或建筑、服饰、器物等的装饰纹样而存在,而应是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主体。

花木画之独立,建立在描摹物象和构图能力进步的基础上。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汉魏及之前中国本土的植物纹饰均比较抽象,描摹花木物象能力之进步,与中外文化交流和佛教之传入有关。除汉魏南北朝流行的两种具象的植物纹饰——莲花纹、忍冬纹均传自西域或更远的天竺外,传为南朝梁张僧繇(生卒年不详)所绘之凹凸花则是更为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9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