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屈子汩罗江上高贵的灵魂安安济源

仰望屈子——汩罗江上高贵的灵魂

安安

年年端午思屈子。

伫立于故乡的王屋山巅、济水之源,越过九曲黄河,越过古老汉水,越过奔腾的长江,我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看到了与屈子紧紧相拥的汨罗江。

我在苦苦地追寻,追寻汨罗江上,那一尊最高贵的灵魂。

江边的青草地,有他最喜欢的兰蕙。江上的冷雾间,弥漫着芙蓉的清芬。汩罗的碧水里,倒映着他飘逸的身影。翻滚的浪花上,是他流不尽的眼泪。激荡的涛声中,回响着《离骚》《天问》《九歌》永远的绝唱……

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穿越余年的烽烟,走进屈子悲愤屈辱的世界,感受屈子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无奈,顿感巨石坠胸,心痛难耐。

高贵的灵魂光芒万丈

那是由其赤诚的本质发射出来的一束强光,无可阻挡。犹如一枚真金,一块美玉,一把火炬,愈是在暗夜里,愈是在迷雾中,那光亮愈显得珍贵。

作为楚国的贵族,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屈原一出生,就被太祖伯庸赐予“正则”“灵均”的嘉名,寄予其“正直”“灵敏”等美好的期望。纯正的楚国皇室血统和严格的家教,培育了他渐入骨髓的忠君报国理想,塑造了他卓越的人格和不屈的灵魂。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表露的心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出身显贵加之德才兼备,屈原二十几岁就已跻身楚国“左徒”高位,直接辅助楚怀王处理内政外交要务,参与议国事、修法度、御强秦,成为国之瑰宝。彼时,秦楚争霸,年轻的屈原最大的理想,就是辅佐楚怀王坐上“战国七雄”霸主之交椅。

然而,楚怀王有眼不识金镶玉,他轻信嫉贤妒能的令尹子兰等小人谗言,疏远与楚国交好的齐国,亲近出尔反尔的秦国,放逐忠心耿耿的良相,结果被秦国欺骗并囚禁,至死也未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不知这位昏庸的国君,死前是否真正看清了屈子的忠贞?他若在天有灵,是否听到了屈原的《哀郢》?

难得的是屈子,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既“忧其君”亦“忧其民”。这是他的执着,是他的赤诚。就像幼儿对妈妈的依恋,没有选择,不打折扣,不讲条件。

他把自己成色十足的忠诚融进楚辞,从汉之北唱到江之南,从楚怀王唱到顷襄王,从日东升唱到日西落,从天上唱到地下,从昆仑唱到洛河,却始终没有唱醒那一群晨昏颠倒的醉客。意外的是,后来的统治者听到了,老百姓听到了。杜鹃啼血,春心永驻。

高贵的灵魂自带芳香

那是由无数的香木、香草经年不息地熏染所致,已成为屈子灵魂中挥之不去的原味。

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片大花园。他在那里精心播种了近三百亩的秋兰,栽植了一百余亩的香蕙,还在田畦上种上一行行芍药、马蹄香等楚地的香草,满心希望这些香木花草枝叶峻茂。可令他触目惊心的,却是“众芳之芜秽!”在他看来,国之重臣都应该像这一株一株的香草一样,从内到外散发出各自的美好。却不料满目都是变节与堕落,钻营与贪婪。腐败变质,让人好不痛心。

他尝试着独善其身。“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桂花、香蕙编织花环,用荷叶、荷花裁制衣裳,用缤纷的香花作为装饰,让自己沉浸在浓烈的芳菲气息中。

在他的《九歌》中,迎接云神的女巫要事先在兰汤中沐浴,把自己浸得一身芳香;驾船前往与湘君约会的湘夫人,她的小船由桂木做成,长桨、短楫分别由玉桂和木兰做成,旗杆上装饰着石菖蒲,帐帘上挂着香蕙,在洞庭湖上荡起一碧香波;而苦苦等待心上女神的湘君,却在心中为湘夫人营造了一座香气袭人的水中爱巢:采荷叶作屋顶,用香荪抹墙壁,厅堂上撒些花椒粉以防虫蛀,玉桂做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薜荔做个帐子,再在屋檐张挂蕙草,让百草环绕庭院,让香气在门廊间弥漫……

他希望香草遍布庭院,遍及全身。吃的,穿的,用的,都是香草;看的,听的,闻的,都是“芳菲菲兮袭予”。

这是屈子的追求,但又不完全是他的追求。他除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让众人都由内到外散发出香气。然而仅凭他一介穷困潦倒之书生,一个长年远离朝庭之贬官,想要“众芳”,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在这一点上,屈子偏偏“放不下”,这或许就是他一直无法排解的隐痛吧。

高贵的灵魂纤尘不染

高山雪莲,空谷幽兰,想染上哪怕一丁点儿的灰尘,都难。无奈的是,屈子偏偏处于遍地污秽的楚国,君主抛弃先王的纯洁精粹,小人贪图邻国的小恩小惠,而屈子又不愿在“沧浪之水”中随波逐流,就算自己周身被香草包裹,还是无法忍受那无处不在的污泥浊水。

秦楚争霸,是君主之间的较量,也是大臣之间的比拼。秦有老谋深算、胆识过人的张仪,楚有博闻强记、品格高洁的屈原。楚国“联齐抗秦”本是一项多么英明的决策,却被秦相张仪以“秦国割让亩土地给楚国”的谎言所动摇。屈原早已洞穿秦国的阴谋,一次又一次地劝说楚王认清形势,杀了张仪,却反被张仪设计离间。那些得到张仪好处的大臣们,想尽办法挑拨楚王与屈原的关系。最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屈原彻底失去楚王的信任,诡计多端的张仪成功了。

被流放边地的屈子,多么希望尧舜的耿介能回到楚王身上,以驱除结党营私的小人,以照亮幽昧险隘的前途。然而,在众声喧哗中,他发出的声音被淹没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子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毁于污秽中,他无法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洁身自好,也无法改变信仰以求苟延残喘,更无法与他人同流合污。

那怎么办?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屈子纯净的灵魂所给出的必然答案。他宁赴清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染上一丝一毫的尘埃,不愿再看一眼蝇营狗苟的丑态。

于是,清清汨罗江,就成为屈子最后的归宿。在那里,他早已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清香四溢的庭院。荷叶盖顶,香荪抹墙,桂梁兰椽,蕙草做帐……

高贵的灵魂孤独忧伤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身居高位而不会弄权,遭遇暗算却不知变通,明知直谏会招惹祸端,为了君王却奋不顾身。这样的人,能不孤独吗?能不忧伤吗?

两任君王受谗言蛊惑,听不进屈子的任何谏言。

一群同僚躲在暗处幸灾乐祸,对屈子的遭遇拍手称快。

面对“执迷不悟”的弟弟,姐姐女媭长吁短叹,质问他:遍地是草你不取,为什么偏要佩戴那香蕙?殷纣王把贤人剁成肉泥,难道你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往人家已凿好的圆孔里插上你的方榫?

屈原懂得姐姐的好意,也深知自己没有遇到好时光,但他仍寄希望于天地神灵。然而,不幸的是,天帝的门并不好进,门官对他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他想求助洛神,但美丽的洛神却高高在上,傲慢无礼。他转而求助鸩鸟,鸩鸟却鸣叫着飞向远方。

他找神巫占卜,没想到神巫却为他占得吉卦。正当他驾起飞龙去他乡寻找芳香时,猛然在空中瞥见了自己的故乡郢都。一时间仆人悲怆坐骑怀恋,屈子失去了逍遥远游的兴致。他哀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他处处不被理解、无比孤独的心中,良臣被逐,奸侫当道,唯有殷商那位超凡脱俗、敢于直谏却因郁郁不得志而投江自尽的贤臣彭咸,才是他的知己。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公元前年,随着郢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满城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流离失所,屈子万念俱灰。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屈子灵魂欲归,故都却渐行渐远,怎不叫他肝肠寸断?

他问天:比干有什么错,为何对他贬抑打击?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什么给他赏赐封地?没有人回答他。其实他知道,那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

汨罗江边的渔父看他痛苦,劝他不要太死板,要懂得随世道一起变化,与众人一起扬浊波、喝美酒。而他却万万不肯让自己清白的身体染上污秽。

他大概还没有让自己学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处世哲学,那会不会是后人从他身上汲取的教训呢?

我把目光从遥远的汨罗江上收回,再把思绪从远古的楚国一寸一寸地拉近。泪眼朦胧中,仰视屈子高冠长佩,御飞龙、扬云霓,穿越古今,顶天立地。

那是一尊无比高贵的灵魂。

—END—

作者简介:安安,省作协会员,高级检察官,著有散文集《推窗时有蝶飞来》和纪实作品《远航》。

《济源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9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