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视气节为生命,所以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愿意“采菊东篱下”;也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愿意“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究其深层原因,不论是陶渊明还是李白,都有官场的束缚让文人钟情山水的真性情难以在复杂的官场文化适应的一面。
王献臣也是这样一位文人。明正德初年,官至巡察御史的王献臣遭贬谪,他干脆辞官回到家乡苏州,建了一座园子,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为园子取名“拙政园”,这就是拙政园的来历。
和陶渊明李白通过文字寄情山水不同,王献臣的山水情怀都寄托在这所园子里。也因为这个园子,王献臣得以名垂史册——虽是私家花园,却和苏州另一座名园“留园”一起,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同属中国四大名园。这座占地78亩的园林,是私家花园中面积最大的。与两所皇家园林的气派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名气上能与之比肩,自然有它独到之处。
去往拙政园的路却不太好找。我们按导航,直接导去了一个停车场。本来昨天住店时,就选择了离拙政园最近的酒店,酒店服务员也说开车不到2公里,绕了一圈,到达的停车场看不到拙政园的影子。只能说无良的商家为了生意,设了太多的坑。也由于,作为私家花园,拙政园隐于市,确实不太好找。原路绕回,按路边的指示牌走,很快就到了大门口。如果不是门前景区特有的限制客流的护栏,你一定会误认为那就是一栋普通的私宅。
大门处,连接着院墙的三间门楼高大却不奢华,门楣上分别书有匾额,正中是“拙政园”,两边分别是“淡泊”、“疏朗”。三幅匾额,足以看出原主人的志向:既不善为政,则淡泊名利,以田园为政。
走进去,才真正别有洞天。一进房的距离,又有一道院墙。大门左侧是一排建筑,那应该是拙政园最先的住宅区,现在被改造成苏州园林博物馆。院墙前面,造型各异的太湖石堆叠着。导游告诉我们,整个园子被东西两条走廊分成了三个部分,东部原来称为“归园田居”,中部是现在的主要景区,西部称为“补园”,和王献臣的园子,在景观上已经有很大不同。拙政园建成之初,园中景致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以画配诗的形式描摹,如今,画中的31处景观,除了堆叠的少量假山亭台和几塘池水,其他只能在文徵明的画中凭吊了!因为之后的历任主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规划布置,甚至加了几栋建筑,明代园林的疏朗已看不见了,增加了清代的繁缛和精致。
经一个圆形门进入,迎面树丛中是一座名气较大的假山:缀云峰。文人的诗意尽在其中:点缀于树杪的,不仅要有峰,还要有云。通往后园的小路两边,也有两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两山相对,称为联璧峰。
诗意不仅只在此处。园林理论中的“藉以粉墙为绘”在这里处处可见。
在“嘉实亭”,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空窗的后面是一面粉白的石墙,墙前栽翠竹数丛,立石笋若干,亭内的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框中都是一幅美景。嘉实亭前是枇杷园,枇杷成熟的时节,坐在亭内一边吃着枇杷,一边欣赏美景,那真是惬意的事。
在“海棠春坞”的小院内,简单的院子里只有海棠两株,翠竹一丛,与瘦、漏、皱、透为特点的太湖石一起,与南墙白壁形成一幅犹如书写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墙头“海棠春坞”四个字如同画上的题款。更精致的,是院中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成海棠花纹的地面,营造出墙上、空中、地下皆有海棠可赏的意境。院内的小轩中置一古琴,不管风疏雨骤还是绿肥红瘦,抚琴一曲,真个是不羡鸳鸯不羡仙了。
在扇形的“与谁同坐轩”,扇面两侧的石墙上开有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正面也有一个空窗,正好框进山上的“笠亭”……
四时的景致在“梧竹幽居亭”就能尽赏。古人认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此亭周围种满梧桐和竹子,这些清幽之物,正是主人寄托情怀的所在。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从四个方位的四个洞门望去,正好是四季佳景。南面有水流过,岸边满是迎春,一到春天,怒放的迎春配上小桥流水,那就是一幅绝美的春景图;西面是荷塘,夏季满是田田的荷叶和娇艳的荷花;北面是一片湘妃竹,秋季竹叶落满地面,那就是东坡无竹则俗的诗意;而东面的白墙和镂空的廊窗,似乎看不到冬景,别着急,等到墙那边的梅花开放,斜伸至窗前的梅枝,不仅能看到冬天的景色,还能闻到冬天的味道!亭中文徵明留下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又将观景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
框景只是亭内的设计,真正赏景,还是要选好位置,更要营造氛围。为了欣赏四季的美景,在中花园的池水边,更是打造了四座亭子,应和这大自然的景色变换。
赏春景在“绣绮亭”。亭子周围种满牡丹、芍药,一到春天,亭前姹紫嫣红,亭内匾额“晓丹晚翠”及两侧“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的对联与亭外的风景遥相呼应。
夏天则有“四面荷风亭”。亭子四面皆水,一到夏天,水中荷花亭亭净植,岸边杨柳依依,亭柱上一幅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让人在欣赏荷花的同时,还能想象春天的柳枝、秋天的潭水、冬天的房山,也告诉我们,在这个亭子里,四季之景皆可观。
观秋景在“待霜亭”。“待霜”一词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亭的四周种满了橘树和乌桕,霜降过后,橘子成熟,乌桕树叶也慢慢变红。秋天,园主人坐在待霜亭中,等待霜降后欣赏红艳的橘子和乌桕红叶的美景。
“雪香云蔚亭”在园子的最高处,也是观冬景的地方。“雪香”实是香雪,指的是白梅,“云蔚”则是指林木茂密。南方其实不能经常看到下雪,主人在亭子的四周栽满白梅,冬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坐在亭中,亭外白梅盛开,如一片白雪,更有那暗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诗意,还有巧意,那应该是园林主人的匠心独运。
在“吾竹幽居亭”一侧的水池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能看到园外3公里远的北寺塔。塔身在绿树的间隙里,池中没有荷花的季节,还可在清澈的池水中看到塔的倒影。这神奇的一幕让我们惊叹,都在这里留影。还是这个角度,转到东园的廊窗前,透过漏窗正中间的梅花图案,你会发现,北寺塔就镶嵌在梅花的中心。
站在倒影楼前的曲廊上,对岸平顶扇形的“与谁同坐轩”与其后锥顶的“笠亭”重合,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站在倒影楼右侧的岸边,对面的曲廊倒映在水中,白色的护栏随着池岸曲折延伸,景色绝美。
“见山楼”是一个两层的建筑,但是在里面是找不到楼梯的。你一定奇怪怎么上楼,别急,在楼房右侧的假山处,堆砌的台阶直接上到二楼。
这么大的园林,建造者非富即贵,也可能既富且贵,园林的奢华随处可见。
玲珑馆是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如果你以为就只有这里招待客人,那你就错了,这里只是招待普通客人的地方,如果是贵宾,则在远香堂接待。远香堂的四周没有墙壁,全是由透明玻璃装饰的门窗,只需抬头,周围的绿树红花尽收眼底。人在家中坐,景从四面来。这些贵宾多贵现在不知道,但是,四百多年前,中国还不能生产玻璃,所需玻璃全部从国外运过来,那个费用多昂贵,是可以算出来的。
补园中有一座临水建筑,被称为“鸳鸯馆”。这是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戏的地方。之所以称为鸳鸯馆,是因为这座建筑被一分为二,朝北的称为“三十六鸳鸯馆”,朝南的称为“十八曼陀罗花馆”。朝向不同,仅仅是为了在不同的季节使用。朝南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阳光充足,温暖少风,宜于冬春季使用;朝北的三十六鸳鸯馆对着水面,清风送爽,宜于夏秋季使用。这座建筑,外围一圈窗户也是玻璃装饰,所用材质是更贵的蓝色琉璃玻璃!自然,这些琉璃玻璃也是从遥远的国外翻山涉水而来,费用更是惊人。
见山楼的二楼,白色的窗框特别醒目,装饰窗框的材质竟然全部是贝壳磨成薄片镶嵌的!
就是室外的地面,它也不是普通的方砖或简单的菱形图案,而是用鹅卵石铺出各种不同的纹样,小径不同,花型各异。在“海棠春坞”,地面铺出三色的海棠花图案;在“倚玉轩”门口,铺出五福捧寿的图案……
建园的都是达官贵人,其实更多的是读书人官场失意的寄情山水。建于北宋年的沧浪亭,是被贬官的苏舜钦所造,这座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可能开启了仕途失意的文人通过园林寄托情怀的先例。明正德初年,王献臣在巡察御史的位置被贬,建造了拙政园;在京城建造了慈宁宫的徐时泰,也由于性情耿直遭人嫉恨,于万历十七年(年)在太仆寺少卿任上“旨令回籍听勘”,变相被贬,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建造了留园……
也因此,这样的私家园林有了不同于皇家园林的特色。东坡不是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吗,拙政园中栽了大量的竹子,一丛丛,一片片,不仅有普通的翠竹,还有金镶玉竹、紫竹、湘妃竹。园中亭台轩榭的名字,也多由古诗中撷取:“与谁同坐轩”来自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见山楼”来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玲珑馆的“玉壶冰”出自杜甫的“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如果细考,每一处建筑、景点都有出处,造园者的雅趣和情怀可见一斑。
拙政园的建造确实花费了心血。从正德初年谋划建园开始,王献臣选址和设计图纸就花了6年,年开始动工,年园子建成,花了整整16年。“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嘉靖十二年(年),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这样一个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都赞赏不已,从而作文、作画、作诗来记录的园子,没有让王献臣得意多久。大约在年,王献臣去世4年后,他的儿子一夜豪赌,将园子输给了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徐氏一门真是爱园之人,在苏州打造的名园不少,有徐少泉的哥哥徐墨川的“紫芝园”,侄子徐时泰的“东园”(今日的留园),徐时泰的儿子徐溶的“西园”。拙政园落在徐氏手中,也可以说是遇到了爱惜园子的人,也因此,拙政园的多任主人中,徐氏一门居住最久,达一百多年。只是,为建园呕心沥血的王献臣要是能活过来,做的第一件事恐怕是要把那个赌输了园子的不肖子打死。
记起了林则徐的教子之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如今,近年的时间过去,拙政园已经成了古人留给当代人的一笔财富。我们观园赏园,惊叹建筑的精美和设计的精巧,园子的命运和历史,何尝不是给我们以警示?
竹杖芒鞋走天涯。我是李老师,欢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