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THECAPITAL
“进击”的小米和“爆雷”的比亚迪。
本文共字,约8分钟作者吾人编辑
吾人来源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九月的第一天,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亿元,注册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15号院5号楼8层室,雷军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小米汽车造车项目正式开上快车道!
依照雷军的速度,不久的将来,就会造出一台打上小米Logo的汽车出来。这个底气不仅仅是小米有足够的融资能力,还有雷军的声誉做担保。而这也是众多小米粉丝的盼望,希望小米能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小米造车无疑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宣战,伴随着小米的“我来了”,新能源造车江湖的格局愈发清晰。
以手机企业为代表的小米、华为等,有点像《笑傲江湖》的武当派,武功多是从太极中衍生而来。这一派的优势在于:渠道优势、电子产品的交互设计、以及依托母公司强大的盈利能力,所以融资能力不是问题。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谷歌和百度,等,类似于逍遥派,传承自道家,曾以飘逸的凌波微步、北冥神功等神技名震江湖。互联网派最大的底气是智能驾驶上的技术实力。
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就像峨嵋派,亦柔亦刚,长短并用,以弱胜强。无招胜有招,造车新势力在融资、制造、软件、营销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合纵连横,避开产量陷阱,成为了市值超过几百亿美金的公司。
以传统燃油车企业为代表的吉利、比亚迪等一众车企,如同华山派,出身全真教,精妙的华山剑法,配以精深内功成为各门派的武林正宗。他们凭借大规模制造能力以及传统车企的制造工艺积累,成为新能源造车的主力。
门派之争,向来是水面之上一片平静宁和,水面之下却激流暗涌。此消彼长朝升夕落。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造车已经不是简单的车和新能源的结合,就像手机已经不是为了通话而存在,而当初的手机行业和现在的新能源车境况极为相似。智能手机逐步替换功能机,新能源汽车也是对传统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步替换。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这个比智能手机大的多的时代产物正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进化。
年底,《时代周刊》评出了过去十年十大电子产品,苹果榜首,特斯拉ModelS车获第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一款车列入到电子产品。
《时代》的颁奖词是:“特斯拉ModelS具有软件更新功能、巨大的触摸显示屏和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这让它给人感觉像是从0年走来,而不是01年。”
就如同马斯克自己所说ModelS时,它实际上是一台“带轮子的计算机”。
新能源车的将来,就是人工智能基础上实现自动驾驶的电子产物。也就意味着,除了动力性能外,芯片、系统、算法、人车交互等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程度,也正成为衡量汽车核心能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01
说到动力性,在这个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电池。
新能源车最大的槽点就是动力,也就是续航能力。现在,买燃油车的最大的担心就是“里程焦虑”,以至于有的人说“白给都不要”。而买电动车的,拿特斯拉来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人总结:对新事物、新技术感兴趣,所以总体年轻、有文化;车主一开始都靠大家互相借电,因为路上没地方充电,所以比较抱团;汽油车摇不到号的人,所以这个群体基本都点儿背。
这只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但是确实是第一批用户的真实写照。
现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用的最多的是锂电池,站在材料层面来说,锂电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动力来源。
获得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锂离子电池开发者吉野彰曾表示,“IT(信息化技术)和移动革命之后将是ET(能源与环保技术)革命”,阐述了对元素符号Li(锂)的期待感。他心中所想的大概就是纯电动汽车。但是,最了解纯电动汽车多么难以普及的或许也是吉野。他也曾经忧虑地表示,“在材料层面仍存在很困难的问题”。
作为锂电池开发先行者的日本,并不是新能源车满街跑,面向一般消费者的只有日产的“LEAF”和特斯拉的跑车等。
究其原因,对充电电池来说是“输出功率变大后,蓄电量将减少”这一物理极限。
所以锂电池难以期待蓄电量会出现惊人的提升。同时,越是像汽车电池那样需要巨大输出功率的产品,越难以提高性能。纵然如此,与其他材料相比,锂被认为充电效率更高。但是,锂电池的单位能量仅为汽油的1/0左右。如果这个差距无法缩小,要增加马力和行驶距离,就只能扩大电池的尺寸。因此,在具有高输出功率、且续航距离较长的特斯拉上,使用了六千多个比中国5号电池稍大的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仅电池价格就达到万日元以上。
所以,开发更大的充电量,更稳定输出的电池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其中有些项目的的技术让人眼前一亮,但大多只能在研究所之中行得通。而市场上每一次关于动力电池的新发展,都会引得多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