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博物馆古玉密码解读入门级

解读博物馆古玉密码(一):

这是一件直径18.5厘米、孔径3.5厘米的白玉玉璧。

在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这一件玉璧很有意思,单看沁色可以说完全无沁,就一些玉质内的饭糁。普通的藏家根本看不懂他的新老,现在马后炮说话没什么意思了,就是你拿着去鉴宝栏目海选,估计也危险。但它是正正经经的和田白玉材质,你可以在解说图上找到古玉玉质变化的特征以及包浆光泽的特征。

这是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意见镶玉鎏金铜镜架,高6.2厘米,宽3厘米。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

这是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意见镶玉鎏金铜镜架,高6.2厘米,宽3厘米。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

这是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意见镶玉鎏金铜镜架,高6.2厘米,宽3厘米。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

这是一条原本是青玉的玉龙首饰,长17.4厘米,宽9.8厘米,目前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龙首有双曲角,眉上飘,圆突眼,上卷鼻,张口含珠,颈部有鳞纹。颈部内空,其壁上有六个穿孔。由于属于宋代入土,历经千年,玉质已经由原先的青玉,变得立体通透,玉质内细微结构解理呈现漂亮的雪花状饭糁。这种特征多出现于北方坑口,越往北相对越多见。

这是一件年在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的龙凤纹玉璧,属于西汉早期。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纹饰大家一眼看到,这个时期的玉器风格和战国玉器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显得秀气不少。玉质中似乎隐隐有青铜沁的痕迹,这里不明指了。由于在湿烂的坑口里历经两千多年,几乎满沁,局部已经严重钙化。从钙化过程到淡淡的灰皮,就是一个量的累积到质变过程,这就是所谓“老气开门”。

这是一件年西汉南越王赵眛墓出土的玉犀形璜,长8.5厘米、高4厘米、厚0.4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这块玉浸泡在脏水坑里,有青铜沁和褐色沁,最严重的是水沁,严重部位已经完全钙化。具体细节您通过解说图和原图对照,仔细体会,希望对你带来方便。

这是一把长56.1公分的玉璋,在四川广汉市中心乡出土,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这种出土于四川的玉璋,条形薄而窄长,加上由于岁月的侵蚀,玉质已经显得失去了玉性,似乎很容易断折。细闻其体,会散发出淡淡的墓葬气味。再看这把牙璋,几乎有相似的坑口信息,墓土已把玉质完全渗透,几乎看不到玉质窗口。玉质内吐出的璞(灰皮)成片、自然分布。在把的部位由于地下玉质变软而形成地弯现象。

这是一片从江苏省江宁市祖堂山李昇墓出土的青玉哀册,目前保存于南京博物馆。

这件哀册长16厘米、宽6.9厘米、厚0.3厘米。呈长方形,由浅绿色软玉制成,正面刻有3行楷书,34字,字内填金,部分已经脱落,玉片完整。上面文字是“动不我始貔貅匝野以雾合艛,爵以贵网罗俊彦散金以饵,明视虽刍荛不旌逆鳞之”,背部刻有编号“八”。

出自战国晚期,在年-年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至今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玉璜,长8.8厘米、宽2.5厘米。

玉璜整体呈茶色,半透明,扁平体,扇面形,表层呈温润的油脂光泽。像这种状态的古玉多出自于湿润的脏坑,皮壳相当厚重,整体状况也保存完整。

这件玉舞人出土自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这件玉舞人用和田青白玉雕琢,局部受沁和钙化。该玉舞人为圆雕舞女。头右侧绾一螺髻,身着右衽长袖长裙,袖口和下摆刻出云纹花边。舞女扭腰并膝,呈跪姿。轻舒广袖,一手上扬,一手下甩,作长袖舞状。舞女神情专注,口微张似在歌唱。从其发髻来看,可能是越女踏舞的形象。出土时玉表粘有丝绢。中有一个通天孔。

这是一件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珩,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据资料记载,这是一件用青玉雕琢的古玉。上有三个对钻小孔,两面饰谷纹,上下两个边缘有斜向凸棱,这是战国时代玉璧雕琢的风格,而且从两端切口看,是用一件玉环改制,可以想象在当时玉器是多么的稀有和珍贵,为了凑数,把前代遗留下来玉器切割改制。和现代的年轻人不同,古代帝王诸侯即使富有天下也还是蛮节俭的。

这是一件崧泽文化晚期龙首形玉饰,长2.8厘米、宽1.1厘米。是浙江省海宁市达泽庙遗址10号墓出土,现藏于海宁市博物馆。

该玉饰是透闪石玉,沁色为白色(充满白色饭糁)。有浅灰色结晶斑。造型为龙首正面圆雕,上下各有小孔,用于穿系。

今天介绍的是从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街文教学院内宋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宋代凤形玉佩,长6.7厘米、宽4.1厘米、厚0.6厘米,一对。

据官方记载:棕黄色玉,有白色沁斑。两件形制相同,是展翅的凤鸟口衔蜻蜓,呈飞翔状,形象生动逼真,线条作“S”形,富有动感。

今天介绍的是年山西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春秋晚期玉扳指。

解读博物馆古玉(十八)长4.2厘米,宽2.8厘米,孔径2.1厘米,玉料呈白色,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外侧有一扳突,用于控弦。大孔用于伸大拇指,表面雕琢光洁。《诗.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又有文说:“能射御佩韘,以象骨为之,著右巨指以勾弦,或作弽。”田野考古所见,多以玉为之。今天介绍这一件虽说纹饰比较简单,但可以看到早期玉扳指实用性的一面,后来的扳指越来越变得往装饰性发展了。

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1号墓出土的东汉玉猪,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

该猪长10公分、高3.3公分,青白玉质地,玉质温润,包浆感、熟旧感开门。圆雕长条卧猪形,刀法简洁有力,富有典型的汉代玉雕工艺特征。

在汉代汉八刀手握猪只是汉代玉猪的一个门类,其实在战汉时期,玉猪造型千奇百怪,大的有几十公分,小的只有一公分左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寓意:财富!是的,我们汉字的“家”的下半部分就是猪,在古代猪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也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地位高贵的古人下葬用玉猪,就是带着财富走进另一个世界。

这对玉鱼佩是出土自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一对,长11.3厘米、宽3.2厘米、厚0.15厘米。青白玉质地,头部受较重朱砂沁。西周,两件形制、大小、色泽、质地、纹理完全重合,为同一块玉料雕琢,然后一剖为二,扁平体弧形,鱼作腾越状,尾部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状,以细阴线刻出目纹、腮纹、鳍纹,在背鳍出钻一圆孔。

这件西周鹿形佩是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青玉质地,受朱砂沁,干坑。高8.8厘米、长7.2厘米、厚0.4厘米,扁平体,鹿呈站立状,后肢微屈,头顶两角分枝耸起。阴线雕出圆目和眼角线,鹿身肥健,目平视前方,鼻、口微张,作嘶鸣状,蹄足,短尾,鹿大耳伸直,并碾琢出耳窝,鹿背、腹、臀部均切去边棱,琢磨成弧形,有圆雕效果。从这件玉佩看得出在西部地区坑口相对较干,沁色多浮于表面,经过认真清洗,很容易盘出玉质本色,这也是与湿坑、水坑最大的区别。

这是一件相当著名的高古玉,就是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赵眛墓,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玉角形杯。

全长18.4厘米、口径5.8厘米至6.7厘米,壁厚0.2厘米到0.3厘米。全器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于一体,造型奇特,纹饰层次分明,布局巧妙,碾琢技艺精湛,是汉玉中难得的珍品。

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形玉环。

属石家河文化!直径4.7厘米,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凤作团身环形,圆眼、钩喙,冠向后卷,略展翅,尾分两岐。以阳线刻画眼、冠及羽翅,尾部有一穿孔可供系佩。解读博物馆古玉(二十二)从玉佩坑口情况来看,这是一件水坑器,整体水沁较重,局部玉质密度较低部位已经严重钙化,呈现出明显萎缩特征。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是虢国墓地,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的西周晚期龟形玉饰。长3.3厘米、宽2.8厘米、高2厘米,青白玉,玉质温润细腻,局部明显熟旧透明,呈凝脂般质感。圆雕,呈卧姿,龟背四周有回旋纹,中部有十片龟背纹,龟背与龟腹之间镂空,没有龟头和龟尾,腹部有阴线纹,龟的纹饰均为阴线纹。

这是一件年11月出土于西安北郊枣园南岭,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秦代大玉璧。肉径43.2公分,好径11.5公分,厚1.6公分。

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南岭配合基建考古发掘中,清理了一座完整的汉墓,出土文物数百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该墓出土一件大型玉璧。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资料室。

玉璧表面沁色丰富,有青褐色、青黄色、青白色级浅墨色等不同色泽,温润古朴。

难得的是在玉璧侧沿上阴刻有细如发丝的文字,竖行排列,内容为“介百六十一”。这很可能是当时生产同类玉器时的编号。说明玉器生产在我国秦汉之际的规模很大。

该玉璧入土前事先被打碎成了25块,其中19块是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其余位于腹部。是作为“殓葬玉”出现的。《周里.春官.典瑞》记载:“疏璧琮以殓尸。”这种陪葬方式在古代比较常见,如南越王墓和满城汉墓均有类似情况,但在陕西考古发现中较少见。玉璧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用途,他有时用于祭祀,有时是官阶等级的标志,有时是作为礼仪性的。这件玉璧很可能是传世品,在这之前,可能作为上述第二种用途。

这是一件在年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鸟佩,目前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4.7厘米、后0.8厘米。青玉质地,受有机沁且碳化;鸟作站立状,钩喙圆眼。长冠上卷。胸外突、翅上翘、尾下垂内弯、肢前屈、爪粗壮,形似青铜器上的凤纹。胸腹饰回文,翅与尾饰翎纹。冠与肢上各有一孔,做佩戴饰物。

这是一枚商代晚期的玉鸟佩,高7.44厘米,厚0.48厘米。从河南省安阳市刘家庄出土,现藏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该玉鸟佩呈淡青色,尖喙内勾,圆眼,突显高冠。冠面饰以云纹,并在上侧出牙,双翅收拢后伸,腹部亦饰云纹,双足微屈。

今天介绍的这件是西汉(前-23)的“皇后之玺”玉玺,高2厘米,印面边长2.8厘米,年咸阳韩家湾公社狼家沟水渠边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唯一一件出土的古代玉玺,对研究古代印玺的习惯和风格都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这件玉人是年西安北郊六村堡乡徐家寨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是一件宋代(-)圆雕玉人,高3.5厘米。

这件玉人出自一个石灰质环境的坑口,明显受到碱性物质的侵蚀,玉质硬度已经到了指甲都可以刻画的地步,这一点希望那些用小刀刻画鉴定真假高古玉的藏友脑子醒一醒!

这是一件年11月出土于华阴市西岳庙公社油巷大队的东汉(25-)玉雕镂空螭纹鸡心佩(韘),长10.2厘米,宽6.3厘米,孔径1.8厘米-3.7厘米,现藏于华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羊脂玉,部分闪褐红色沁色,近椭圆牌形饰,内雕椭圆鸡心牌,中心有椭圆形孔,外廓沿雕三只螭龙,首尾相连,围绕一周。这件鸡心佩选用极其稀有的羊脂白玉,光泽闪现极少见的宝光,更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这是年咸阳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的西汉(前-23)玉辟邪,高5.4厘米,长7厘米。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又称符拨、桃拨、飞廉等。面如虎似狮而带翼,当时的人们认为辟邪不但能拨除不祥,还可以乘坐其上升仙。玉辟邪是件雕刻技艺高超、具有观赏价值的装饰摆件,形态生动、造型新颖,琢磨精细,利用玉皮的不同质感与色感巧妙雕琢,在角上与皮毛上有红褐色,使得辟邪更加活泼逼真。

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很大,在早期保留战国的风格和艺术技法,以后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开始形成本朝的艺术风格,艺术造型自然写实,雄浑豪放。玉辟邪重在表现动态,雕刻技法娴熟,身上的纹饰级细部雕琢,令人叹为观止。正像明人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雕刻技艺把圆雕、浮雕既4阴刻勾勒融为一体,多种刀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艺术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构思巧妙,不拘泥于形式,形神兼备,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既辟邪又能求吉祥。

年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的西汉(前-23)玉仙人奔马,高7厘米,羊脂白玉质地。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玉仙人奔马质地纯白晶莹,洗我国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琢。由奔马、仙人、云底座构成,仙人骑在高头大马上,执马鬃奔腾,头束巾,身穿短衣,细腰,喇叭形衣摆,肩有双翼,上身直立,骏马昂首挺胸,鼻部隆起,双眼圆睁,两耳直竖,双翼紧贴于背上,后双腿下屈,防止前滑,两只前足,一足落地,一足悬在空中,张口露牙嘶鸣,是奔跑中急欲刹车停止的刹那形象。

骑马飞奔的翼人玉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铜羽人极为相似。造型与雕琢技艺上均采用夸张手法,但又符合比例,羽人与马相比,马显得高大,座上雕刻出朵朵云纹,表示奔马腾空驾云前进,并支撑马的足尾,使羽人奔马与底座巧妙地融合成一体,羽人与马又生双翼,突出在空中凌云遨游的神姿和意境,腾云飘逸,矫健俊秀,自由奔放,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这件商代玉象是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它长6.5公分、高3.3公分。整体呈深褐色,圆雕,作站立状,长鼻上伸,鼻尖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

这是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54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商代晚期玉镯,器高3.4厘米,直径5.06厘米,厚0.37厘米。整体呈乳白色,器身四圈较宽的凹槽,从而形成五周“凸棱”。中部三条凸棱两侧各有一条细阴线。器体光滑圆润,圆孔管钻而成,打磨细致。器身中部略偏一侧有一小型钻孔,从外到里单面钻成,孔径外大里小,呈漏斗形。

一件齐家文化的玉琮,出土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现藏于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这件玉琮高11.8厘米,直径7厘米、孔径3.5厘米,整体基本呈褐色,圆孔,外缘呈八角形,整体截面呈正方形,一面阴线浅刻一凤凰,应该是后世所为。

这件玉饰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属于商代晚期古玉,长2.45厘米、宽1.89厘米、厚0.46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该玉饰呈绿色,由旧玉器改制而成。原玉器中部有钻孔,改制时顺该孔剖开,清楚显示对钻孔错位及钻孔工具的旋钻痕迹。这件小玉饰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使我们清晰观察到古玉制作中留下的钻孔痕迹。

这件玉璜属于战国晚期,从湖南省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玉璜玉质受沁后呈淡茶色,有黑、白色疵斑。扁平体、半圆形,作双龙连体躬身龙形,头部及五官阴线刻划,龙角短小,张嘴,椭圆形眼睛,轮廓父母。身体纹饰凸起涡纹,躬身中央有一个圆孔。

这是一件在天津市武清区十四仓清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红山文化玉猪龙,高10.4厘米、宽8.4厘米、厚4.0厘米。玉质白色泛灰,器型作卷体售形,器体粗厚。雕刻极其精细,是典型的红山文化风格玉器。这件出自于清代墓葬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应该是早年就已经出土,在传世诺干年以后又再次入土。

春秋战国(前年-前年)玉勾连谷纹环。直径7.1厘米、孔径3.5厘米。年西安市南郊长安县韦曲北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这是一件西北地区偏湿坑口环境出土的玉环,由于墓葬环境偏碱性,容易形成玉质白化现象,与水坑形成的水沁白化完全不同。当地地处西北,日夜温差明显,热胀冷缩、干湿变化形成的冰裂纹较为普遍。

文创大师:中国古玉设计镶嵌第一品牌

古玉镶嵌、文创设计、数字文物、非遗传承

文创大师客服

古玉界公众平台汇集了全国古玉界精英和玩家,以传播古玉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和古玉镶嵌设计,可以长按下面的指纹部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7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