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1忻州五台山

本文约字图

行走时间:年09月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也没有上山之说。地理上的五台山,是一系列山峰群,属于太行山系北端,覆盖忻州市“东六县”的范围(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shì县)。五座主峰以五方命名,东(望海峰)、北(叶斗峰)、西(挂月峰)、中台(翠岩峰)为一列山脉,南台(锦绣峰)独立为峰,像五个手指,手心即是台怀镇,五台怀抱之意。

五台山有台内、台外之分,通常人们说的五台山是指台内的台怀镇。台内只有一条沿清水河谷修建的主路,叫大石线,也就是大同到石家庄的公路。上五台顶,叫大朝台,只有虔诚的朝圣者和户外爱好者会花两三天时间去徒步,也可以坐车朝台,垄断的高昂价格让我望而却步。台外西南方向可通往五台县和定襄县的佛光寺(国保第1批)、南禅寺(国保第1批)、延庆寺(国保第6批)、洪福寺(国保第5批)、广济寺(国保第5批)等,北上可去繁峙、代县,有岩山寺(国保第2批)、三圣寺(国保第6批)、公主寺(国保第6批)、秘密寺(国保第6批)、正觉寺(国保第7批)等。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叫清凉山,文殊师利住在此山。中国佛教徒以五台山应之。初兴于北魏,辉煌于唐代,复兴汇流于明清,文殊道场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唐宋以来我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道场,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的见证。即使在台怀镇中心区,也是寺庙林立。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五台山古建筑群(国保第2批)的碧山寺、菩萨顶、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国保第7批)和南山寺(国保第8批)。我们在五台山的行程,就以此为主要看点,参观沿线部分寺庙,以殊像寺、五爷庙一带为中心,半天走南线至南山寺,一天走北线至碧山寺,最后一天去台外看唐构佛光寺和南禅寺,游人渐少,建筑和彩塑却愈加精美,幸福感是逐渐上升的。

南山寺

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青色是汉传佛教僧袍之色,黄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僧帽之色,用青庙指代汉传佛寺,黄庙指代藏传佛寺,仅适用于五台山,五台山是唯一青庙黄庙共存的佛教道场)。始建于元代,元成宗赐额“大万圣佑国寺”。民国扩建时,将原有极乐寺、善德堂、佑国寺连为一体,统称南山寺。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上三层为佑国寺,中间一层为善德堂,形成寺中有寺、院中套院的格局。寺内保存了大量晚清至民国的石雕、砖雕、石碑,尤以石雕著名。寺院极大,差点错过善德堂和佑国寺。

汉白玉石雕牌坊,建于民国。下设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间高,两侧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收。中间楼檐由六块整石组成,两侧楼檐由四块整石组成,外形犹如木构,牌楼上椽、飞、瓦、脊俱全。

极乐寺天王殿。殿前院中有印公碑一通,清光绪年间立,碑文为元代至元五年()所撰。

极乐寺大雄宝殿,建于元明之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坛前正中是骑狮文殊石像,两侧分别为木雕普贤菩萨和石雕送子观音。殿内悬挂一块牌匾,上书“真如自在”四字,是慈禧赠给南山寺住持普济和尚的题词。殿两壁有精美的十八罗汉彩塑。

佑国寺天王殿。有幅民国石雕作品。

佑国寺大雄宝殿。有幅现代浮雕作品。

佑国寺雷音殿。有幅浮雕作品。「通知:鉴于雷音殿大梁已断裂,有随时倒塌的危险,为确保游客及僧众人身安全,暂停对外开放。南山寺管委会」

灵峰寺

原建于唐,年因破落倾废拆除,现仅存明正德三年“佛日圆明古洲和尚舍利塔”一座。新建五方文殊阁,供有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阁前万人拜佛台可观远处山脊线构成的仰天卧佛形象。

普化寺

创建于明代,原名帝释宫,明末改为玉皇庙,清末重建,更名为普化寺,为佛道合一的寺观,现为佛教寺院,以砖石雕刻艺术为特色。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卧佛殿。

五台山最长的影壁。底座为汉白玉石雕束腰须弥座,中部墙嵌有三块圆面形石雕,正中为福禄寿三星,左右分别为“文王别子”和“渭水求贤”,顶部为仿木构砖雕。

天王殿。三门并开,柱础、槛墙、券门、角柱上皆为精美石雕。

大雄宝殿。殿后墙左角供有一尊老文殊。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其中包括释迦牟尼圣母摩耶夫人,为五台山寺院中唯一的女罗汉塑像。

殊像寺

五台山五大禅处、十大青庙之一。殊像寺主殿文殊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为文殊骑狻猊像,塑像总高9.87米,是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塑像,康熙帝题匾“瑞相天然”。东西山墙和后墙有“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

五爷庙

五台山上香火最旺的寺庙。五爷的正式名称是广济龙王菩萨。关于其来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五台山原叫五峰山,曾酷热难当,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处借来清凉石,当龙王的五百小龙发现歇凉宝石被带走后,大闹五台山,把五座山峰削成五座平台,结果被文殊菩萨降服,东海龙王第五龙子广济龙王受命管理这些小龙,被供奉在北台顶。在百姓朴素的信仰理论中,北台顶海拔最高,离天最近,求雨的祈祷最容易被听到,所以北台顶的广济龙王,也就是五爷,祈雨的灵验度最高。但北台太远,祈雨仪式在天亮前进行,摸黑上北台辛苦又危险。于是,清代,人们把五爷从北台顶请到了台怀镇,始建年代较晚且不曾有高僧大德入主的万佛阁,就成了五爷的新家。

万佛阁,寺内最早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面宽三间,两层三檐歇山顶。下层主供毗卢遮那佛,周围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万佛阁因此得名。上层正中供地藏菩萨,两侧为十殿阎王,悬有明万历年间所铸铜钟一口。

五爷原为黑脸,代表性子暴烈,后贴金变为金脸,脾气也变得温和。

五台山唯一的戏台。据说五台山的骡马大会,最初没什么休闲活动,大家百无聊赖,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成了常事。五爷看不得百姓们如此行为,于是化身成一个老和尚,到附近繁峙县城,请了一个戏班子到万佛阁去唱戏。百姓都被吸引住了,天天来看戏。从此,五爷庙戏台就被保留下来。与其说是五爷爱看戏,不如说是百姓爱看戏。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文殊道场,像演戏这样的世俗活动,寺院一般是不允许的,但百姓烧香拜佛,无非是寄托心愿祈求平安,以戏酬神,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塔院寺[¥10]

五台山五大禅处、十大青庙之一。原为显通寺塔院,明万历年间,神宗赐额“大塔院寺”,自此独成一寺。其布局秉承魏晋南北朝盛行的“塔居中”概念,但采用的不是四周回廊环绕的形式,而是宋以后常见的殿宇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藏经阁。与一般寺院不同,卷棚拜殿不置于大殿之前,而是设于塔前,突出大白塔的重要。高56.4米的大白塔是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文献记载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

天王殿。辟三个半圆拱门。其后可见高耸的大白塔。

大慈延寿宝殿。为祈愿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寿而建。

藏经阁。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癣康熙御书匾。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木制六角形“华藏世界转轮藏”,明万历年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

大白塔下层外圈设八角形檐廊,供参拜者循顺时针方向绕塔行崇拜之礼。内为塔殿,供奉释迦牟尼与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菩萨。

大白塔台基角隅设四座六角形小亭,与巍峨塔身形成强烈对比。八角形檐廊往上转成多重折角形须弥座,平面有如“亚”字形,四隅各有五个折角。折角的作法具有从八角形向圆形过渡的作用,也使塔身在外观上呈现更明显的立体雕塑美感。中段为纯白洁净且没有任何装饰的宝瓶形体,与上、下段截然不同,此为阿尼哥喇嘛塔最明显的特色。上段矗立一座巨大的塔刹,刹体本身又分为折角须弥座、象征佛教十三天的相轮、鎏金的铜露盘及宝瓶、仰月等。露盘周边有一些垂饰,包括流苏和风铎,清风徐来,铃声不断,象征梵音远播。

显通寺[¥10]

五台山十大青庙、五大禅寺之首。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北魏时称大孚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额大显通寺,取佛法大显神通之意,万历年中改称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年间复名大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且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寺内现存明清彩塑、明清碑刻、明代铜塔、元代木塔、明代铜钟、明代铁钟等。

歇山重檐十字脊山门,原为大显通寺主门,塔院寺、显通寺分治后,显通寺另筑一个山门,形成不在中轴线上开门的格局。

钟楼上悬挂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钟。

文殊殿。清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殿内正中为大智文殊,其坐骑如威猛的雄狮,名曰狻猊。大智文殊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方文殊为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各置一身文殊像,始于隋开皇元年()。但自此至清乾隆年间,各种文献、碑幢所载,五座台顶所置文殊像名,并无如此区别,皆通称文殊菩萨或文殊师利像。五座台顶之五方文殊,今所见最早文字记载,是乾隆五十一年()清高宗弘历第五次巡行五台山而作《登黛螺顶》诗句。且乾隆前四次登台,均未见五方文殊记载。推测五台山五方文殊形成时间应在其第四次()至第五次巡行之间,原因不排除为方便乾隆礼拜五顶文殊,而用小朝台代替大朝台。当然,五方文殊造像出现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应是密教、藏传佛教中文殊尊像的多样化。五方文殊造像制置之始,应无准确对应的佛教经典依据,故其尊像所承载的寓意也并不明确和稳定。对此题材造像内涵及寓意给予较明晰和系统阐述的,是清浙江举人钱棫,他在《西巡盛典》卷二十一《歌颂》中,将五方文殊所各自具有的殊胜功德,与帝王俭德、教德、文德、武德、智德等“五德”打通,使之成为皇帝在用物、教化、弘文、振武及基本思维等方面原则、方略、境界和源泉的载体。从造像风格看,此殿佛坛中央所置大智文殊木像应为明代遗存,其余五方文殊像应是清乾隆五十一年()后的造像。因黛螺顶清代所塑五方文殊像已在上世纪寺院修葺时移至他处供奉,故显通寺文殊殿此组五方文殊像应为台怀镇寺庙群目前遗存最早的五方文殊造像。

无量殿,又称无梁殿。明代建筑。中国的烧砖技术在明代达到巅峰,产量大增,直接促进了砖造建筑的发展。首先反映在明初重修万里长城,长城有些地段作内外两道或多重设计。而各地府县城墙亦获改建,如明太祖时期南京城聚宝门即以砖作拱券为特色,外观善用半圆形拱券,内部有许多俗称藏兵洞的空间,用砖量惊人,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非常巨大的砖造工程。砖造之运用,除当时的防御建筑外,在民居方面,北方窑洞广为流传,在宗教建筑方面,则有无梁殿的出现。无梁殿,顾名思义即没有梁的殿堂,取其谐音有时又称无量殿,取佛法无量之意。显通寺无梁殿在中国现存砖造无梁结构建筑中属规模较大者,代表了中国明代砖造建筑的卓越成就。以青砖砌造,但外涂白灰,与塔院寺大白塔呼应。大殿外观面宽七间,进深三间,上下层全部开设拱门窗,檐口及壁面上有砖刻的垂花吊筒,山尖有悬鱼修饰,檐下布满细琐装饰,但受砖砌构造限制,出檐不深,颇具含蓄谦逊之美。正面每开间之间以砖砌圆柱分隔,圆柱下采用高大的须弥座,每开间均设有拱券和匾额,体现了西洋建筑同形式反复出现的节奏美感。屋顶采用两层单檐歇山顶,但内部实际有三层,第一层有侧面采光窗,第二层为拱券回廊,第三层为减低三角形山墙砖的用量掏空成为阁楼空间。从平面分析,砖柱分内外两周,有如金箱斗底槽布局,殿内为供奉高大佛像,挑高至二楼,到了顶部砖墙层层以叠涩法砌成藻井,藻井顶部再铺以木造的平棋天花。二楼回廊环绕四周,有许多拱窗发挥通气采光之作用,栏杆其实是贴附于外墙上的装饰物,不能实用,只具象征意义。一楼侧廊则有暗廊与楼梯结合,可直上三楼,殿内不见任何木造楼梯,因建造时利用砖逐层砌筑的特性,建到哪里楼梯就留设到相对高度,完工后即成为永久的楼梯,当年挑沙挑砖的工人走的就是此暗藏的砖梯。顶层边间开一窗作为采光之用,内部隔间砖墙辟三孔拱洞,兼具通风与减轻砖重的作用,内可作储藏空间。

与欧洲建筑相比,中国砖造结构技术的最大特色在于用砖仿造木结构的细节。只要是木结构可以实现的建筑样态,砖结构亦可以实现。无梁殿的雀替、垂花吊筒、上枋、下枋、蚂蚱头梁头、栱眼壁、斗栱、两层飞椽,模仿木结构可谓惟妙惟肖。其中斗栱采用明清式均匀分布的铺作,柱头铺作用斗特别放大,其余斗栱成列,兼有结构与装饰之作用。

木构建筑有藻井,砖构一样可做藻井。无梁殿用砖仿造木结构的八角藻井,砖逐层出挑从正方形转成八角形,衬托出庄严华丽的佛殿空间。

无梁殿内部实际为三间。正中为明万历年间所铸卢舍那铜佛像。

无梁殿内东间存放着一座元代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木雕佛塔。

千钵文殊殿。清代建筑,硬山卷棚顶,通瓦房。殿内佛坛供着千钵文殊像,塑像高5.4米,紫磨金身,骑狮老文殊和乘象老普贤分立左右,脱帽露顶,敞胸袒怀,肋条毕现。

绕过无量殿会发现许多依山而建的殿宇。沿着石阶向上,可见一座精巧玲珑的铜殿立于中央高台,左右两侧各立一座规模较小的无梁殿。

铜殿,又称万佛殿。特殊之处在于金属工艺。从屋顶、瓦片、柱子到栏杆、格扇门皆为铜铸,在铜皮外安上一层镏金。重檐歇山顶上装饰有尾上头下咬住屋脊的双龙及走兽脊饰。格扇身、腰、裙板比例优美,浮雕精致,曲线灵活。与无量殿相比,一为砖造的庞然大物,一为精巧轻盈的金属建筑,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运用多种建材建造是显通寺殿堂的另一特色。

小无梁殿。设计为上下楼层不同方向的半圆券,如此结构可分散外推力。

广宗寺

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位于通往菩萨顶的登山路上,寺院不大,但无论僧服还是仪轨,都体现出汉藏合璧的风格。大雄宝殿号称铜瓦殿,据说曾用铜瓦铺顶。大雄宝殿后还有法尊法师的灵塔和纪念堂,供奉这位民国时赴藏学法,对汉藏佛教交流贡献巨大的僧人。寺院下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圆照寺。

菩萨顶[¥10]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称为真容院。唐景云年间修葺,宋景德年间重建并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初敕旨改建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万历年间重修。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并按皇家宫室形制进行营造,第二次修建时康熙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这种只有皇家才能拥有的建筑等级使该寺特殊地位突显。同样是清康熙年间,菩萨顶改住喇嘛,遂成黄庙。康熙、乾隆巡礼五台山时多宿于此,因此对其格外重视,亲自书写碑文,赐予特权,使其在五台山诸寺中一度享有特殊地位。至清雍正年间,菩萨顶成为五台山黄庙中的首庙,统管黄庙事务。

菩萨顶。依山而建。

“佛”字影壁。自此有级石阶。

山门。三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为钟鼓楼。前有石阶,中间斜铺汉白玉,雕有“九龙戏水”图案。

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回廊,前置重檐抱厦。佛坛中供奉三世佛,三世佛前供奉宗喀巴大师,塑像及陈设有浓郁的藏文化风格。梁架上悬挂乾隆御书横匾“心印毗昙”。东配殿为怖畏金刚殿,殿内供有密宗护法神五尊。西配殿为带箭文殊殿,殿内供有执剑文殊和带箭文殊各一尊。

文殊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典型宫殿式建筑。殿内塑像三大士,正中为文殊,左右分别为观音、普贤。

汉白玉四棱蛟龙御碑。碑额四面各雕二龙戏珠图。碑身四面分别以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雕刻乾隆御书碑文,内容分别是乾隆第五次和第六次朝拜五台山时自述朝台感怀的七言律诗。

罗睺寺

五台山五大禅处、十大黄庙之一。始建于唐,是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分出时初名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此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修,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年间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现存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兜率阁。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

文殊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设月台,立石碑五通,其中清弘治一通,清光绪一通,其余三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

大雄宝殿。五开间,庑殿顶,前置重檐抱厦。殿内中央供奉三世佛,三世佛前供奉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三世佛两旁供奉八大菩萨。殿内悬挂乾隆御匾“慧灯净照”“意蕊心香”。殿前立康熙御制石碑两通。

开花现佛殿。五开间,二层重檐硬山顶。殿内正中砌砖台一座,呈正方形,正中装木制圆盘,上刻代表苦海的水浪图案,水浪之上刻行走的十八罗汉,盘外塑二十四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一朵,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圆盘由八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四尊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八个木格围合而成,每个格子里供奉一尊佛。殿后壁中供奉观音菩萨和金刚萨埵。两壁布满木格,内存藏、蒙、汉三种文字《大藏经》各一套。楼上背面供奉罗睺罗尊者。

广仁寺

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罗睺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是一座兼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

天王殿。殿脊上装有一镀金铜法轮和一对阴阳鹿。

善财洞

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相传创建时从崖壁石洞掘出文殊、弥勒、善财三尊铜像,皆为唐代遗物,其中善财童子造像尤为精美,被供于山洞之中,寺因此得名。现有下、上善财洞。

黛螺顶[¥8]

小山形如大螺,供奉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有“小朝台”之说。全程共计0级台阶,有索道代步,也可以走不那么陡的马道。

旃檀殿,又称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殿体六角重檐攒尖顶。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立像。

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供奉五方文殊。殿前立乾隆御制碑,背面为乾隆亲笔题诗。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供奉三世佛铜像,两侧为十八罗汉,为九十年代重塑。

碧山寺

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全称“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简称广济茅蓬。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林,意味着该寺向所有门派的僧人和居士敞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始名北山院、北山寺,因其凿石为寺,又名石北寺。明成化年间重修,易名碧山寺。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雷音殿、戒坛殿、藏经楼,布局严谨,建筑古朴。

天王殿,兼作山门。单檐歇山顶,前出廊。门额横匾一块,上书“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雷音殿,又称毗卢殿。单檐庑殿顶。以佛说法如雷,众生闻其声而觉悟,故名。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为十二菩萨。殿内横梁上悬有乾隆御匾一块,上书“香林宝月”。

戒坛殿。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殿内正中有绿青石砌成的戒坛一座。戒坛始建于北魏,现存的戒坛为明代改建。上供缅甸玉佛一尊,与上海玉佛寺、武汉归元寺玉佛同时于年从缅甸迎请供奉,造型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大殿两侧是脱沙十八罗汉像。拥有戒坛的碧山寺以传戒为主,以戒律森严出名。

广化寺

五台山唯一夜间也开门的寺庙。

文殊殿。单檐庑殿顶,前出廊。佛坛中央供文殊菩萨,两侧为金刚萨埵和观音菩萨,合称“三怙主”。大殿左右两侧为宗喀巴、释迦牟尼成佛故事唐卡。

(北)京原(平)铁路上的五台山火车站在繁峙县砂河镇,离台怀镇比较远,且班次时间多不适合,不太方便。忻州五台山机场离台怀镇也远。目前,坐客车到位于台怀镇的五台山汽车站最为方便(注意区分位于五台县城的五台汽车站),在游客中心购票检票后原车原座到站。

台怀镇住宿选择很多,农家、民宿、连锁酒店、星级酒店都有,汽车站附近或殊像寺一带生活较为便利。五台山海拔较高,真的是“清凉山”,气温较低,要及时增加衣物,比如我们九月去就要羽绒服,同时要注意防晒。

除了在太原、大同、北京等城市中转,五台山所在的忻州市也在努力留一些游客在此过夜。忻州老城在经历轰轰烈烈的重建和改造后,城门城墙、秀容书院等景点的组合,感觉是大同城墙、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的混合版。

元好问祠堂。“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元好问。

参考资料

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

崔元和《五台山寺院塑像图汇》三晋出版社.10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北京出版社.02

Priscilla《拜五爷神与人的狂欢》《中华遗产》.08《五台山》

相关阅读

五台:佛光寺南禅寺

大同:古城北岳云冈

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

代县:边靖楼阿育王塔

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

太原:晋祠

蓝修

行走还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5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