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火,流转的快乐与忧伤

今天元宵节,老刘照例要说些应景的话。

元宵节是个好日子。我上回在那篇《中国古代的三大情人节》一文中,曾把它定为我国古代最浪漫的情人节。因为在这一天,就算有夜禁的朝代,也是要取消禁令,让大家都到街上乐一乐的。

女人更是如此。

不说别的,光看“闹元宵”这一个“闹”字,就足以说明那喜庆的程度了。再看看其它所有的传统节日,有以“闹”字开头的吗?

唯一能和它媲美的活动,只有“闹洞房”。

所以你看这个节日,怎么着都要与浪漫的情调挂上钩。

当然,在老刘的印象中,元宵节的快乐好像只有一点,那就是放哨火。

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还有没有这个活动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条件不好,好像也没有灯会灯谜啥的,更别说拉着个兔儿灯到处显摆了。元宵节前几天,我们能做的,就是早早瞅好了地儿,专等着晚上那一把火的快乐。

围在哨火旁的小子们,小脸映得通红,心里比那哨火还要热乎。

火跟灯,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元宵节的快乐与哀伤,也总是离不开灯火。

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写元宵灯火最好的四句话,恐怕非初唐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莫属。后人写元宵之夜的美景,怎么也逃不开这四句话的意境。

我想起苏味道同时期的杜审言(就是杜甫他爷爷),对苏味道很是不屑。有回他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旁人大惊,忙问为何,杜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可见这老老杜极其自负。

不过我估摸着,杜审言应该没读过苏味道的这四句话,不然他可能也要为自己的话而羞愧了。

此处也是一乐。

想想那个美丽的夜晚啊,火树银花,明月逐人。

这一夜,全民狂欢。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其实过年并不是个特别令人开心的节日,怕要债的,怕衰老的……有好多人怕过年。

比如老刘,也怕过年。

但是元宵却不同,它是开过年来的第一个节日,所有的哀痛都可以抛给去年,且以一个好心情面对春天,面对这灯树千光照的不眠之夜,尽情享乐吧。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谈到皇家闹元宵时说:“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百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皇家的出手,自然高于万民。你看那灯球方圆就一丈有余,里边的蜡烛也非常巨大。然后皇宫里的各种戏团、军乐队啥的,这个晚上也竞相献演。

最关键的是,百姓也可以一起凑热闹。台上演得起劲,台下的叫好声如山呼海啸。这种气势,绝不亚于当下各大卫视的跨年音乐会。

而君王与民同乐,更是首都居民颇为自豪的一大快乐。

普通百姓的快乐是什么呢?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说:“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

元宵节晚上,女人主要是去看灯。男人则坐在路边,嗑着瓜子,看女人。

就这样饱着眼福,呆呆地一直坐到深夜。

平凡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当然,说到元宵节的快乐,就不得不提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临安的灯火如何热闹奇丽,咱们暂且不谈。仅看这最后一句,便会打动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单就爱情而言,那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都烟消云散。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冷落,都成全了这个最最完美的结果。

所以王国维才把这一句借过去,天下成大事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刻。

元代的大学者元好问曾写过一首诗:“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这首诗背后的信息是什么?元宵灯会不仅年轻人热闹,老年人也同样游得自在,夹在一帮子年轻人当中,在灯火之下感受那些欢声笑语,找到自己曾经的快乐。

老刘还不算很老,再过二十年,我也会发出“长衫我亦何为者”的感慨吗?

有欢乐就有哀伤,这并不奇怪,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还是要请您原谅我,在这样快乐的节日中,说着让你扫兴的话题。

元宵节如此纵情游乐,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平时没机会这样玩呗。这就像孩子们特别珍惜六一儿童节一样。西方人对中国孩子那么爱过儿童节很是不解,在他们看来,孩子每天都很快乐,何必要在乎那短短的一天呢?

所以欧阳修就忍不住一边流眼泪,一边写下那伤感的词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当然,我上回曾经写过,这里的主人公还是朱淑真更合适些。

可是,如果换了朱淑真,老刘则更为同情啊。想想去年今天,月上柳梢头的时候,那片刻的欢娱,是多么的刻骨铭心。这一年间,这个痴情的女子不知道多少回午夜梦醒,希望来年的元宵节能再次见到心上人。

而现在,物是人非,那去年人呢?

这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跟那七夕鹊桥会,又有什么分别呢?

同样有今非昔比之感的,还有大文豪苏轼。

他在杭州过了点好日子后,又来到山东密州为官。密州的生活条件自然跟杭州有天壤之别。纵然苏轼的旷达非常人能比,他还是忍不住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上阙写在杭州过元宵,下阙写在密州过元宵。

啥也不用说,你们比比。

不比不知道,一比泪珠掉啊。从灯火钱塘到寂寞山城,从明月如霜到火冷灯稀,苏大学士的内心要崩溃了。

当然,最悲伤的元宵之夜要属李清照的了。她的那则《永遇乐》写晚景的凄凉,绝不在《声声慢》之下。

我们且看下阙:“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晚年的李清照,赵明诚已经归天多年。而她的第二次婚姻短暂且又充满羞辱。此时的生活境遇,和当年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少女,以及赌书泼茶的精致女人,已经相去十万八千里了吧。

所以她和苏轼一样,要回忆当年快乐。元宵节是她最为看重的节日,她和一帮闺蜜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一个个赛天仙似的,在灯会上留下多少欢声笑语啊。

可今天呢,连出门都不敢了。那怎么办呢?只好一个人躲在帘儿底下,偷偷地听着外面传来阵阵笑声。

我相信,无论是谁读到最后,心里都会轻轻地疼一下吧。而个中哀伤,要有怎样痛苦的生活经历,才能去真正领会呢?

难怪比她稍晚些的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诵读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那是默默无言中的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啊!

几家欢乐几家愁。今夜同样如此。

此刻,窗外雨声淅沥。今夜无月,则又少了一半的快乐。

只是老刘深深地知道,无论快乐还是忧伤,终将成为过去。

且让我们心存感恩,怀揣梦想,明天微笑着继续上路。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亲近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这里是安之书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5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