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落为什么会被骂西丽湖説

“鲸落”这个词,在知乎上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在刷手机时无意间翻到了这个问题

本以为会是各方知乎大佬有条理的叙述自然界“鲸落”的现象,鲸落的文学意味,以及伪文青拿着鲸落的炫耀的现象。

结果大部分答案都是在抨击“鲸落”这个词本身?

仿佛「鲸落」一词本身变成了罪不可恕的东西。

我私下认为,知乎上最高赞说的挺好的“当前知乎充斥着一种十分不好的风气,以解构、讽刺和贬低文艺为乐,以缺乏浪漫主义情怀为荣。”

「鲸落」读起来挺好听的,,甚至可以说是专有名词「whalefall」怎么会受到这样的抨击呢?

我们先来看看鲸落是什么样的:

当一头鲸鱼殒落,其尸体将成为深海绿洲。成为许多生物赖以维生的食物与养分,成为深海食物的来源之一,供养着海洋生态整套生命系统,生物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鲸落(WhaleFall)。

由鲸落形成的海洋生态整套生命系统,起初进入移动清道夫阶段(mobile-scavengerstage),由移动的食腐动物,如:盲鳗、睡鲨、深海鱼类等先会吃掉90%的软组织、拆解尸体。

大型腐食者离去后,接着为机会主义者阶段(enrichmentopportuniststage),轮到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等寄生在残余鲸落身上,此外,还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也会蚕食残渣。对这些分解者牠们而言就是一场美食盛宴,这顿飨宴依照鲸鱼体型的大小,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最后鲸尸只剩骨架的鲸尸,即进入化能自养阶段(sulphophilicstage)释放硫化氢,并开始提供能量给化能自养生物(chemoautotroph),而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好几十年。化能自养类似植物行光合作用方式,生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自己生产食物,海洋中有些生物如:蛤蚌、蠕虫都是这样的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自己生产食物称化能自养。鲸骨中含有60%的脂肪;科学家发现深海有大量特殊厌氧细菌,这些细菌会吃掉鲸鱼的骨头,进入鲸骨分解脂类。

随后,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硫化氢(一种有臭鸡蛋味道的化学物质),创造出类似深海热泉口的富硫环境。化能合成细菌可自海水中的氧气氧化得到能量来源,成为一些海洋共生生物的能量供给生养与繁殖。

嗯.....确实不太美观。也难怪知乎上的答案大部分是在隐隐约约的说:“鲸落明明很恶心,哪里唯美了?”

这些东西大部分人都知道,鲸落的真正过程并不会多么“美观”但这并不意味着「鲸落」这个词就不美了。

首先,鲸和落自古以来都有着唯美的意味: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鲸音送残照,敲落楚天霜

落字就更多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但最能引起无限遐想的,还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鲸,落都算是属于人们在口语中较少提到的词。就像是问为什么“霜之哀伤”要比“火之高兴”要好听。

一个词具有比较鲜明的‘书面特色’,与日常口语有一定距离,那这个词听起来就会比较酷/文艺,倘若再加上点修辞,那就更coooool/文艺了!

不然把“火之高兴”改成“焱之热诚”是不是就具有和“霜之哀伤”有同样的逼格了?

回到「鲸落」的话题。

‘鲸’和‘落’这两个词在古诗词里本来就具有较为固定的意象。

前者未知,巨大的身躯以及海面上的鸣叫而有了空灵,超脱,神秘的意象;后者更是不必说,更是饱含伤感,悲哀与生死轮回

「鲸落」一词合在一起,便引人联想:一只巨大的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沉入暗无天日的海底,凋零死亡。

即使你没有见过真正的鲸落,也会产生一种凄美,壮美的震撼。“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五十年”,“一鲸落,万物生”更是蕴含着生死轮回的哲理。

想想语文教育让我们学会了什么?

是提到“举头望明月”我们便能想到思乡,想到故土情结,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抬头看月亮”。

是提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胸中便油然而生万古豪情与洒脱。

是提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心中便充斥着对人生,孤独,时间的思考。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套话”想必常常出现在高中语文的试卷上。

这就是一种共情能力,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多少都要有的能力。

即便没见过“鲸落”,我们也能想象出鲸落海底时的凄美;纵然没去过戈壁,也能感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对艺术,历史文化的解构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剖开修辞,剖开共情去认识背后的客观世界。由纯粹朦胧的感性到理性,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我们彻底抛开“共情”能力的理由。

解构必须有分寸,否则艺术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如若不然,“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就会成为“喝醉了睡迷糊了连水和星星都分不清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会成为“野鸭子在傍晚到处扑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就会成为“水蒸气的液化反应和鸟类的求偶行为”,一切艺术都将失去美感,裸露出乏味的现实。(引用)

最大的问题在于许多人对学生时期受到的教育的厌恶,导致一提及“解读”和“感受”就回忆起被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所支配的恐惧,拒绝承认文字的美感和文学的存在意义,甚至试图否定一切对文本的解读行为。

知乎天狼星

在医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尾声」

最后想想其实也挺简单的:「鲸落」被很多低质量的营销号,在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上大肆宣传,配上毫无营养的文章。确实会让很多人反感。

我们可以讽刺那些附庸风雅的伪文青,将他们道听途说的词语解构剖析给他们看,狠狠地打他们的脸,但请不要将目标弄错。

不要从一个矫枉过正,纠正到另一个矫枉过正!

小湖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5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