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千字文》系四字韵文,由四字词语组成,每两个四字词语组成一个句子,共句。《千字文》涉及的领域很广,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总体上看,文意简单,通俗易懂,且逻辑清晰,很适合小孩子学习,故和《三字经》《百家姓》一起(简称“三百千”)成为中国早期的儿童蒙学读物。本来就是用来对小孩子进行启蒙的,且都是最常用的字(我们目前常用字约字,《千字文》仅仅是常用字的三分之一,是常用字中的常用字),不应该太深奥。
但我们现在读来却觉得有难度,这是为什么?除了涉及的领域很广以外,还有就是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四字韵文,字不重复。由于受到“四字”的限制,有些四字词语明显是拼凑起来的,属于“生造词”。比如“临深履薄”,显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拼凑过来的。有些“生造词”存在“过度省略”现象,以致字面意思和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差很大,容易理解错误(后面会反复说到)。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如”字重复,千字文是没有一个字重复的。有人说“玉出崐岡”的“崐”和“昆池碣石”的“昆”是同一个字,其他类似的字还有“發”和“髪”、“巨”和“钜”、“云”和“雲”、“戚”和“慼”、“並”和“倂”、“絜”和“潔”,并据此说千字文没有个字。即便如此,但还是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一样,不是一模一样的字。
临摹了三四个月的《千字文》,对《千字文》的内容已有所了解,但没有深入学习过。从大年初三(2月7日)开始,把临帖和学文结合起来,每张28格可以临三句(每句8字),再逐字逐句进行注释(着重讲容易出错的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这样又可以写好一阵子了。根据一般规律和我的经验,这一轮应该也一样,越往后进步越慢,待这一轮结束再换方法吧。进步,是给自己坚持下去最好的理由!
第一部分(第1~18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閏(闰)餘(余)成歲(岁),律呂調(调)陽(阳)。
雲(云)騰(腾)致雨,露結(结)為(为)霜。
金生麗(丽)水,玉出崐(昆)岡(冈)。
劍(剑)號(号)巨闕(阙),珠稱(称)夜光。
果珍李奈,菜重芥薑(姜)。
海醎(咸)河淡,鱗(鳞)潛(潜)羽翔。
我们可以把第1~9句看成一个段落,又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
第1、2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写天地、日月、星辰等空间概念。
第3、4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嵗,律吕調陽。”写四季、年月、
节气等时间概念。
第5句“雲騰致雨,露结为霜。”写云、雨,露、霜等天气现象。(奇怪的是,没有写风、雪。我们常用“风霜雪雨”来表示天气,并可引申为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比如歌词“风霜雪雨搏激流”,不仅仅指天气,还指人事等。)
第6句“金生麗水,玉出崐岡。”写财富。有个成语叫做“金玉满堂”,表示有很多很多的财富。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还有个成语叫“厚德载物”,离开了德,财富会害了人的。
第7句“劒號巨闕,珠稱夜光。”写用的物品;第8句“果珎李奈,菜重芥薑。”写吃的食物。
第9句“海醎河淡,鱗潛羽翔。”写环境,水是生命的源泉。
以上这些,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空间形成了(天地、日月、星辰),时间开始了(四季、岁月、节气),财富出现了(金、玉),吃的用的都有了(李、奈、芥薑),气候(云、雨、露、霜)、环境(海、河,鱼、鸟)都具备了,只待主角——人类——出场,历史就要开始了。故第10句开始写人类的历史。
龍(龙)師(师)火帝,鳥(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讓(让)國(国),有虞陶唐。
弔(吊)民伐罪,周發(发)殷湯(汤)。
我们可以把第10~13句看成一个段落,讲早期的历史。写到了伏羲氏、神龙氏、少昊氏、人皇;仓颉、嫘祖;尧帝、舜帝;商汤、周武王。讲完了早期的历史,接下来讲理想的治理状态。
坐朝問(问)道,垂拱平章。
愛(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壹(一)體(体),率賓(宾)歸(归)王。
鳴(鸣)鳳(凤)在樹(树),白駒(驹)食場(场)。
化被草木,賴(赖)及萬(万)方。
我们可以把第14~18句看成一个段落,写理想的治理状态。这种理想的治理状态,结合前一段落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地推断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儒家的理想社会。特别是西周,是孔子做梦都想要实现的政治理想,晚年时还在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太老了,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然历史的车轮终究是滚滚向前的,再也没有回到西周。
这一段落,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14~16句,讲(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理想状态。
第14句和第15句的前半句是对统治者的要求。第14句“坐朝問道,垂拱平章。”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坐朝問道”是“有所为”,做到这一点好像也是有难度的,比如明朝,就有好长一段时期皇帝不上朝的。“垂拱平章”是“有所不为”,好像比“坐朝問道”还难。第15句的前半句“愛育黎首”,即“民本思想”,也是对统治者说的。
第15句的后半句“臣伏戎羌“和第16句“遐迩壹體,率賓歸王”,是前面“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的结果。翻译成现在的话,大概意思就是,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天下一统,百姓归顺,政通人和。
第17、18句,借用动植物来描述理想的治理状态。这在前一篇说过了,不再重复。
附《千字文》系列目录
千字文(1-3)千字文(4-6)
千字文(7~9)千字文(1-9)
千字文(10~12)千字文(13~15)
千字文(16~18)千字文(10~18)
心往行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