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说仪陇檬垭常家塜胡氏老谱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内容来源:《仪陇县常家塜胡氏族谱》/胡永和等

编辑作者:胡盛辉/满公胡氏第一百二十六代裔孙

檬垭常家塜胡氏兴鸣公()支系第十代裔孙

更新时间:.04.08

更多关于仪陇檬垭胡氏谱牒主题:

[家谱说]仪陇檬垭胡氏起源

[家谱说]仪陇檬垭常家塜胡氏老谱

[家谱说]檬垭常家塜胡氏递及谱

[家谱说]仪陇檬垭胡氏之前世今生

[家谱说]胡氏应世国太顺字派考

仪陇檬垭常家塜胡氏老谱目录

CATALOG

视频:《中华胡氏》记录片

视频:《民族复兴定成功》四川胡氏

一、胡氏世谱序

二、常家塜胡氏宗谱序

三、胡氏老谱影印

仪陇檬垭常家塜胡氏衍派

(月星村)

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

成平能继述、应世国兴宗、

祖朝廷永吉、文先昭盛德、

正一自崇登、安邦克建定、

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

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

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

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

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

芳兆万载亨。

炎黄正统

本族正统炎黄脉、传至阏父居陶正

周武克商寻舜裔、赘婿妫满封陈国

满逝追谥为胡公、胡姓自此千载传

满公庶子胡季夷、亦为檬胡二世祖

裔孙足迹汉版图、马殷之乱避吉州

世居江西七百载、洪武填湘入永州

世福不偶迁衡阳、湖广填川广安州

躬耕数载郑家沟、再居仪邑常家塜

秦晋改姓

秦二胡亥禁书胡、钦公避改满为氏

秦灭立汉复为胡、一十六传至远公

东晋昱帝梦胡诛、复改胡氏为尉迟

恭助世民得天下、继复胡氏千载传

湖广填川

胡昭友

仪陇檬垭胡、先祖居江西

繁衍七世纪、洪武始迁徙

由赣填湘粤、衡永布耕基

而后填四川、始迁到广安

躬耕郑家沟、数载望仪陇

雅谷美清风、置业常家堟

檬垭胡氏,百年江西,洪武年间,

填往湖广,清初康熙,湖广填川,

祖公兴鸣,始迁广安,再居仪陇,

三百光载,改革开放,各奔四海,

英才辈出。民族之林,绽放逸彩!

changjiepen.sichuangyilong

家谱说

檬垭常家塜胡氏老谱

.12.29

胡氏视频三:《中华胡氏》纪录片

视频:《中华胡氏》纪录片

编剧:胡恒俊、

制片:胡吉科、

导演/配音:秦佳科

胡氏视频:《民族复兴定成功》-四川胡氏

视频:《民族复兴定成功》-四川胡氏音乐

演唱:胡明桂

作词:胡兴华胡吉科

作曲:胡晓流

一、胡氏世谱序

胡姓:一个拥有几千年辉煌历史,一个全球拥有两千万人口,一个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姓氏。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胡氏名人层出不穷。胡姓得姓始祖胡公满,胡姓裔孙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古有胡衍、胡安、胡志等,今有胡耀邦、胡锦涛等名人。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胡氏后人谨遵先祖遗志,传承和发扬胡氏家族的优良文化,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携手并进,共创繁荣胡氏,为胡氏的发展推进一个新的里程碑!

《仪陇县常家塜胡氏家谱》最早收藏于常家塜月星村胡先强家,文革除四旧被烧时抢救了出来,先强年逝世后传于其大子胡昭祥收藏,昭祥因年患病不能亲自参加修谱工作,又恰逢道隆先生来檬垭采集胡氏信息,便将此谱交由昭政用于再次修谱,昭政于年8月在成都交还于先强二子昭友保存。

1

胡氏世谱序—魏徵

秘书监检校侍中太子太师钜鹿郡公魏徵(魏征)撰

大唐贞观十六年()秋九月吉日

余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余曰:予胡氏之先,出自帝舜有虞氏之裔。帝舜本姬姓,因居妫汭,以妫为氏。子商均,封于虞。迨周武王克殷,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于陈,以奉帝舜祀,子孙以谥为氏。后为楚灭,子孙辄去国。

至汉有讳(高早成)者,为灵朔孙(按一载从孙),景帝时,吴王濞反,公统兵(按隋大尉周亚夫统兵)拒之,遂擒吴王,景帝初拜大中大夫,始迁安定之临泾,是为胡氏之始祖也。子钦为阳翟令,钦二子曰建、曰安,建移家河东,擢渭川令,治甚有声,安仕临邛令,遂居临邛,为临邛派。

建子孝先,举茂才,为深阳邑长子二:沂、浩,沂举明经,为邑都令,政绩著闻。浩官彭城令,遂家四川,为内江派。沂子宽,渔阳大守,宽生二子曰冕。曰录(下永),冕累转大司徒,录(下永)好古博雅,三转六安丞,迁衡阳,为衡阳派。冕子微,拜谏议大夫,微生三子:长昌宗,次昌裔,又次昌胤,昌宗以孝行著名,拜谏议郎,无嗣。昌裔以孝行闻于献帝,授都水教谕。昌胤隐居天目山,以孝廉拜议郎。

昌裔子勇行,仕上蔡长,迁寿春,为寿春派,一传崇德再传达,达传质,质传威,威传来降(按《晋书》威子奕),未详其后。

昌胤子敏行,举茂才拜黄门侍郎,敏行子好德,进车驾尚书,好德二子:遵叟,遵征,蠕蠕有功,封武始侯,叟无详。

遵三子(按应子六):长广。次奋,又次烈,广进散骑常侍,奋从司马懿伐辽东,以功封夏阳子,其后未详。烈与钟会伐蜀,会反,烈子世元,率部下士卒攻杀会,其后未详。

广子壹(按《北史》广子喜)拜凉州刺史,壹子忠进车驾侍郎大司马,忠生三子:世贵、世爵、世荣,世贵失传,世爵封武始侯,世荣未详。

世爵子国珍,袭父爵进封安定郡公。国珍二子:麟祥。凤祥。麟祥拜殿中尚书,凤祥迁桂林(按《北史》国珍,与皇甫氏无子,以兄真主子僧洗,字湛辉过养为嗣子,后继娶梁氏生子祥字元吉,袭全封历位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改封平凉郡公。僧洗亦历位中书监。侍中,封濮阳郡公。僧洗非殿中尚书是凤祥又何来迁桂林耶?),为桂林派。

麟祥三子:履素,履约,履坦,履素子藩,迁豫章(按可疑),为豫章派。履约以父荫衡阳邑男。履坦迁福清(按可疑),为福清派。

履约子鼎,封苞信伯,鼎二子承仁,安仁,承仁迁阳曲,为阳曲派。安仁仕为都官尚书,子韶擢行台郎,韶二子:戬、谐,戬历任青,徐、冀三州刺史,谐未详。

戬子觊,觊子绩,即学颜之父也,累官散骑常侍,拜侍郎不起,及予以贞观八年登仕籍(按官御史中丞),而支庶相析谱可概睹矣。

学颜又伏而言曰:古者,天子胙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土,则各命之氏,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家,各按其氏系,以宗法行世禄之典。而太史公往往以世家氏系,拊循其众焉,是以联族而不散。教隆于上,而俗美于下,有自来矣。

春秋之衰,遭赢秦之乱,而诸侯公卿大夫各自吞并,又当兵燹战伐崩离革命之际,与夫荐相仍,亡徙道路山谷,奴隶牛马者不可胜数,是以世家巨室,求其魏晋以采之族,尚不可得?而况秦汉以上之氏系乎?甚或再传以后,昭穆邈不可考,盖经秦汉之兵疑,与夫亡徙道路奴隶牛马者有之,此予所以悲怆饮泣而谱之,庶或后世子孙不失其宗也,嗟乎予之所为谱者若此。而大夫德望朝廷,名播海宇,其能为予施一言于兹编,以为后劝乎?

某伏读而题之曰:窃按周礼,宗以族得民以礼。大传亦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而人道备矣。

古者有大宗,有小宗。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合而言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此之谓人道之大端也。

按胡氏之系,自秦以上,不可得而考,自汉以下,乃颇可著,而世多闻人显仕,迄今八百余年,其所分支合派,灿然可考,苟非簪缨相继,其谁能保传之乎?余闻大圣人有言曰:自仁率亲,自义率祖,是编也,可以昭百世矣。

魏徵(年-年2月11日),字玄成,生于邢州钜鹿郡(今邢台市巨鹿县),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胡氏家谱序—李白

大唐乾元戊戌元年仲冬月长至日供奉翰林李白序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吾友胡珲,字璞山,其祖颉,仕唐,归老林泉。珲因隐居云台之麓,常养白鹇。予访至其宅,见其家谱,始晰胡氏出自商均,商均之子,孟曰拘孟,仲曰毁仲。拘孟生相丁,相丁生太辛,太辛生太丙,太丙生昌圉,昌圉生亚丁,亚丁生思幕,思幕生冥差,冥差生公召,公召生鞠拘,鞠拘生祁菟,祁菟生璮庚,璮庚逃匿山泽,不知所终。毁仲生珀,珀生耆,耆生良,良生兴,兴生克,克生弗,弗生虢仲,虢仲生宇,宇生合元,合元生丕,丕生珍,珍生玄通,玄通生恢,恢生抚,抚生伯盛,伯盛生奢,奢生整,整生元则,元则生述,述生悠,悠生伸和,伸和生宝昂,宝昂生志,志生雅,雅生次豹,次豹生敷,敷生节,节生超,超生逊,逊生庆,庆生禹,禹生文科,文科生阏父为周陶正。阏父生满,武王克商,以元女太姬配满,封国于陈,以奉舜祀。弥年寿考,谥曰胡公,其庶子丹,以谥为氏,遂姓胡氏,三十七世而至君祖颉。溯自用秦汉魏,以历晋隋而至我唐。代有达人,世多显宦。闻之积德而累仁,保世以滋大。胡氏之兴,正未有艾。君奚以隐为因请谱叙,即书所系以记之。

  并赋诗一首《登云台访友》陇西李白题

  请以双白壁,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雪,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闲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璧山。胡君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

3、胡氏族谱序—朱熹

南宋时维大宋绍熙甲寅年()孟春月望日新安朱熹撰

谱,古所重也。欧苏作谱之典益着。是典也,将所以明本源、叙尊卑、别亲疏、辨异同。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所自而考其真。谱者,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未知。非我族类虽富贵且不录,同本支虽贫贱何尝弃,欧苏已矣。仕族宗之,斯盛典也,讵可缺诸。吉之庐陵澹庵先生从孙宏父,志欧苏之志,法欧苏之法,某亦今日欧苏者。

胡氏其先,自五季刺史霸公而上,沿源求流,得姓始由妫满封陈侯,谥曰胡,盖舜之裔也。自满而下,承流衍派,汉之胡宽胡建,三国之胡质胡威,晋之胡藩皆嫡系也。自建迁安定,自藩迁豫章,新吴华林则有唐之义阳申州侍郎胡元范,工部尚书胡澄,咸出华林之后。我朝泰山读书胡翼之,衡山着书胡康侯,因此考彼同一气也。其武宁、金陵、吉袁、临江、新俞、新泽、芗城、永阳、白沙、永香、功德、澹源、醴陵、南城、龙凤、三州、新淦、象口、仁和、大眼之胡皆华林之所出。芗城出于金陵,始于华林也。本源历历,支派详明,子孙蕃盛,簪缨绵绵,谱讵可以而弗着?

故宏父据宗支图,断自霸公为始,斯即其所可知者。谱既着矣。上而本源明,尊卑叙,示有尊也,下而亲疏别,异同辨,示有亲也。尊尊亲亲,人道立矣!人道立而孝敬生,胡氏之谱愈有光焉,而不坠前闻之望也。

朱熹(.9.15—.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4

胡氏族谱序—文天祥

南宋宋咸淳四年春二月下潮郡人文天祥序

封建定而姓氏立,宗法举而族谱作,以后谱系之所由始也。夫谱者。所以合宗属叙长幼,而尽亲亲之义也,辟之木也千支万叶同乎一本,辟之水也千流万派同乎一源,人之一身,自一世再世而至千万世同乎一气。苟无谱以系之,则长幼失序,尊卑相陵,庆戚不相加患难不相恤,而亲亲之义亡矣,谱其可无作乎。予按胡氏之先其得姓,始自周封舜后满于陈谥曰胡,公其后子孙遂以谥为姓,汉之胡建、胡宽自河东徙居安定,子孙蕃衍,十有九族,衣冠华伟,散居四方。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瑜任工部尚书分居金陵城西。自南唐公霸刺吉州封庐陵郡开国侯,子孙因家焉,长子胜,号茶园府君居庐陵芗城,仲子周,国学博士居吉水澹源,三子汲,徙衡州复居永阳,四子潘回金陵,其后有徒湖南抚州、永丰、青州坳头、庐陵西街、吉水、功德源、宁都、怀乡、赣县、新田、于毋石迁徙不一。惟芗城据予乡上游世称巨族,公霸传九世孙澹庵先生,以春秋登建炎戊中第仕,终资政殿学士,时权奸主和误国,公抗疏乞斩,忠义之气至今凛凛使人兴起,卒谥忠简,其节义、丈章后必有史官书之。从弟镐举靖康榜由新淦尉升湖南参议,赐绯鱼袋。十世泳淮西总干澥江东运判浃承务郎,氵荐惠州佥判。十一世槻榘兵部尚书。是皆以忠义显着,取重当世而流光无穷者也。其后以荐辟恩封世赏拜爵者,不可胜纪。胡氏之族可不谓盛乎。予忝同乡钦仰先生之风,引颂弗及国学进士寿甫取其旧谱增葺,已昭前烈为予求序故为之,书而乐道其美,传曰,本之大者木必茂,源之深者流必长。俾胡使之子若孙有能习忠义之分,修敦睦之行,思所以清其源而培其本,则所以光于前而振于后,者宁有穷极哉。诗曰,聿修厥德毋忝祖。胡氏之后其勉旃。

文天祥(年6月6日-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5

胡氏源流世系考

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胡氏

胡传淮

  胡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今天,胡姓已成为中国第十三个大姓,胡姓子弟人丁兴旺、枝繁叶盛,遍布于五湖四海、神州大地。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短暂之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胡氏是千枝万叶的胡氏中的一枝。她的“根”在何处呢?不妨在此作一番寻根探源。文井胡氏,系出有虞,受姓始祖胡公满。胡公满为舜的后裔,姓妫,名满,“胡公”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舜以上远古祖先世系,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记载,依次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从黄帝到舜已传了九世。

  舜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也是胡姓公认的祖先。舜母曰握登氏。舜德行醇正,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子曰商均。后来,舜和他的妻子住在妫水旁,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舜继承尧位,治理天下,在他统治期间,天下大治,人民康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时期,舜由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明君贤主式的“东方圣人”。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即位后,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到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五世孙虞思,传28世,传至阏父。阏父是周朝的陶正官,掌管治陶器的工作,因制陶有功,受到赏识。周武王(公元前一前年在位)便把长女太姬嫁给阏父的儿子妫满为妻,生申及相。

  妫满就是胡公满;胡公满成为周天子的乘龙快婿,周武王便把他封到陈(今河南淮阳)。《史记》云:“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唐书1宰相世系表》:“虞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即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胡公满,赐姓妫,封之于陈。”妫满既为人正直、有气节,又年高寿长,故谥曰:“胡公”。“胡”有“古老、长寿”之意,既封为公爵,又健康长寿,真是福寿双禧!其子孙遂以谥为姓,称为胡氏。

  胡公满就是胡氏得姓的开山始祖。胡公满的坟墓至今尚存,位于河南淮阳县城南城壕内。因壕水不时浸蚀其址,当地人以铁锢之,称之为铁墓,今已建成蔚为壮观的满公陵园,并有胡满公祠。

  黄帝传九世至舜;舜传三十四世至胡公满。胡公满传二十三世至胡澄。胡澄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使用胡姓的第一人。澄公以下,承流派衍,子孙繁盛,遍布全国。

  胡澄传四十一世至胡藩。胡藩,字道序,号永维,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源于安定(治今宁夏固原县)。胡藩英勇善战,是刘裕建立宋政权的得力干将,为刘宋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胡藩历任员外郎、散骑常侍、宁远将军,鄱阳太守、建武将军、江夏内史、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卒谥“壮侯”。《宋书》有《胡藩传》记载其生平事迹。胡藩在刘宋官至太子左卫将军,有功于朝,赐土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他喜欢华林(今江西奉新县冯川镇西南25公里处,其龙脉来自黄山)的明山秀水,于是迁居于此地,成为华林胡氏的始迁祖。相传胡藩有60个儿子,长大后析居江西各地,于是胡氏家族便成为望族。今南昌市南19里处,有宋太守冢,即为胡藩墓。

  胡藩传十一世至胡秉。胡秉,字能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宏文馆讲书,曾与李孝恭、高士廉、温彦博等人修纂天下《氏族谱》。胡秉子三:胡烈、胡机、胡祥。胡机为唐高宗永徽年间进士。

  胡机传十三世至胡清献。胡清献,名克寿,字足征,唐显宗大中二年()进士及第,官江西饶州刺史,葬华林山罗武二仙庙后。子三(一云子七):胡魁、胡城、胡霸。

  胡城,字汤考,号嵩山,胡清献子,胡公满八十七世孙,唐末进士,官至侍御史,唐亡不仕,入籍江西,隐居豫章之华林。妻耿氏。子五:胡珰、胡瑜、胡琼、胡王告、胡球。五子分居五处,蔚为五宗,形成江西华林胡氏的五大分支。胡珰一支,留居江西华林,其后裔分布在今江西、湖南等地,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就系其后。胡瑜一支,居今福建、湖北、四川等地,宋代著名经学家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宁、胡宪等就是其后裔。胡琼一支,迁居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宋代著名文学家胡宿、宰相胡宗愈、名臣胡世将、明代礼部尚书胡源洁为其后代,有“富贵胡家”之美称。胡王年高寿长,故谥曰:“胡公”。“胡”有“古老、长寿”之意,既封为公爵,又健康长寿,真是福寿双禧!其子孙遂以谥为姓,称为胡氏。胡王告—支,迁居江西九江市。胡球一支,迁居江西武宁县。华林胡氏,历世不衰,名臣巨儒辈出,人丁繁茂,子孙散布在今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区,遂成为天下胡氏之大宗。

  胡城下传二十余世,时值元末战乱,湖北土著人口减少,其后裔遂从江西迁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故有“江西填湖广”之说。据清代麻城县《胡氏宗谱》序云:“迨其后,徙居丰城县者,瑜公之苗裔居多也,又

传二十余世,经元季大乱,各迁不一,难以悉考。至迁湖北各郡也,黄州八属之胡氏者,或由饶州余干瓦石当墩,或自南昌丰城瓦屑坝,同出一源矣。……溯其世次,稽其流派,同出江西余干城公。”迁居麻城

县孝感乡的胡城后裔又下传十余世,传至胡其祥。

  胡其样,明末清初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胡城后裔,妻汤氏。子四:胡大国、胡大鹏、胡大宗、胡大海。清初,因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急待垦殖,于是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高潮。清康熙后期,胡大国、胡大海兄弟二人,遂由湖北迁居四川。胡大海落业于四川省南充市城北莲花池,其后裔聚居于今南充市顺庆区。胡大国,胡其祥长子,妻邹氏,康熙后期由湖北麻城迁居四川省蓬溪县文井场三台观(今文井镇百恒村五社、六社)。子三:胡应秩、胡应穗、胡应秋。胡应秩后裔聚居于今蓬溪县罗戈乡石牛村三社;胡应穗、胡应秋后裔分别聚居于今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五社、六社。胡大国为文井胡氏入川始祖,卒葬文井场云台观八宝山,其墓今存。文井胡氏字派为:其大应廷联,永正家兴传,世代开文运,学成第耀先,后德才万载,光荣定胜前。胡大国一支今已下传十三代,子孙繁盛,瓜瓞绵延,遂称文井望族。文井胡氏从西周胡公满算起,至今已传至余代了,足征文井胡氏源远流长矣。其源流世系如下:胡公满(西周时人,舜帝34世孙,胡氏得姓始祖),传23世至胡澄(春秋时人),澄传41世至胡藩(南朝刘宋太子左卫将军、江西华林始迁祖),藩传11世至胡秉(唐太宗宏文馆讲书),秉传1世至胡机(唐高宗时进士),机传13世至胡清献(江西饶州刺史),献传1世至胡城(唐末进士、侍御史),城传30余世至胡其祥(明木清初湖北麻城县人),祥传1世至胡大国(文井胡氏入川始祖),胡大国后裔今已传至13世,笔者为胡大国第九世孙,即:胡大国→胡应秋→胡廷旭→胡联坤→胡永涵→胡正敏→胡家勤→胡兴恒。

胡传淮,年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日)生,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著名文史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今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文联副主席,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顾问,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蓬溪文史资料》主编,《蓬溪文献丛书》主编。

主要致力于遂宁历史文化研究,其中有关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及其家族的研究最为突出。现已出版著作70余部,发表论文、随笔余篇,共计余万言。

二、常家塜胡氏宗谱序

常家塜胡氏宗谱四川省仪陇县檬垭乡常家塜胡氏家族/摘抄于常家塜胡氏宗祠/详情请参考《檬垭常家塜胡氏老谱(翻拍)》/非常感谢泸州纳溪区胡氏宗亲胡道隆老爷子数次深入檬垭考察胡氏并将此老谱录入电脑

1

1、姓氏源流谱

四川仪陇猫儿山胡氏同治九年

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不溯其源,是忘祖也。今人第知三代九祖,为一本之渊源,而不知特其支流耳。盖源者原也,即姓之大原,氏之所由起,祖之所由生也。必即其源,而上溯之。如追黄河之源于天上,寻孟津之源于昆仑。然后可溯源之所由分,泒之所由别。大宗小宗,远宗近宗,之所由判。如我胡氏,其源孔远,其流与泒亦甚繁,所有大宗小宗,远宗近宗,难尽详于简篇,兹特即其姓之原,而略志之。盖胡氏之源,出自姚姓,虞帝之后。以帝尧降二女于帝舜,因赐妫姓,故改姚姓,为有妫氏。及禹有天下,封大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子孙皆宗妫姓。三十七传,至妫阏父公为殷陶正。阏父公生妫太祖妫满公。周武王时,以元女太姬配满公,封以太昊之墟,国号陈,因赐名曰:陈胡公。胡公生三子,长申公名犀,次相公名皋,皆太姬所生,曾袭父爵,故称“公”。三名季夷,侧室灵妃所生,未得嗣位,故不以“公”称。

申公犀之后,世为“陈公”,其子孙以国为氏。惟陈敬仲,避御寇之祸,抱大舜之乐奔齐。至五世孙恒,遂改姓为“田”。后,田午之子,封于储亭,子孙又以“储”为氏。田艾之子,封于艾邑,子孙又以“艾”为氏。及田齐失国,移居元城,子孙又有易“田”姓,而为“王”姓者。惟敬仲之支‘子昭’,不肯忘祖,遂以祖谥为氏,而姓“敬”。凡陈、田、储、艾、王、敬六姓,皆申公犀之后。其间王公卿相,名臣达士,不能悉数,故不详载。

相公皋,曾继犀为陈公。后犀之子奕嗣立,位不及皋子孙。虽盛不传,六世至陈庄伯辕,有孙涛涂公,因世袭不及,避居商邑,以祖字为氏,改姓“辕”。后世去车为“袁”姓。及田和篡齐,大封同姓。访皋之后,得庄伯辕二十一世孙袁款(前失考),封于母仰。以绍胡公之祀,赐姓胡母氏。其后子孙,分为三姓。一胡母,二母仰,三母氏。凡辕、袁、胡母、母仰、母氏五姓,皆相公皋之后。其间,亦各有伟人,名垂史册,兹不深叙。

独季夷不宗于陈,以胡公满之谥为姓,曰胡,三十一传。至秦二世胡亥摄位,禁人书“胡”字。时胡公元钦,以祖字为氏,易姓“满”。及秦氏灭,刘汉建业。元钦之子,满公强卫。强卫公之子,满公喜。见楚大夫王孙满之后,有姓满者,乃易满姓为胡姓,其后子孙皆宗之。一十六传,值晋乱。先晋太宗(~年),梦有五人,各书古月二字,于显德殿,复摧折殿柱五株,挟之而去。在庭之臣,有议将来,必有姓胡者,五人为患。于是,隐诛胡氏七十六家。其余各易他氏。时,胡公远志,从母尉迟德英,避江州猎户尉迟豹家,遂宗尉迟氏。五世至尉迟恭,公字敬德,有功于唐。太宗欲赐姓李,敬德公因泣,祈复赐姓胡。太宗许之。故卒赠谥胡公。自唐以来历世七十余传,皆宗胡氏,而未尝有所易焉。胡氏之源,有据者如此。后有作者,尚其据古而备参之。

2

原序

明建文状元授修撰郎入内阁累官翰林学士兼陞左

春坊大学士进文渊阁大学士光大

胡靖敬撰

人之生也,以气而生,人之死也,以气而死。其气发源于天地,昭著于日月,留形于山川,固结于父母。承继于囗囗,人亦知敬天地,礼日月,祀山川,孝父母,独于祖宗而多忽之。谓其世远年湮,血寒骨冷,其魂已散,其魄已沉,可以不必祀乎。追远之谓何,而忍于忘之。是寻枝而舍其本,逐末而忘其原。乌足以为人哉。吾非敢谓奉先思孝,不忘祖宗者也。但念身之所生,生有其始,故究其姓之名。从来发其派之所继续。缵而记之,比而同之。合定成编遗传万世,使历朝之志士哲人。先祖、先公皆燎若指掌,而明若观火。所谓理其绪而分之,比其类而合之者,即此意也。是所望于后起者之善继善述焉。

胡靖:又名胡广、字光大,号晃庵,(-年)宋资政殿学士胡铨之后,江西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

1

胡氏历代源流衍派序

大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仲秋上浣合族序订

敬斋胡吉礼书

谱之必修者何溯渊源也,派之必衍者何别尊卑也。我胡氏祖籍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时正已公于江西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尚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终,后继善公迁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地名流塘,小地名岭头。祭祀有感烟武五郎船头将军,游江五娘祠下,遂家此焉。迄述德公又复易派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方二世而世福公遭逢不偶,遂迁居于衡州府衡阳县之北门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塆置业居住,其子国柳公因先父迁移年少,谱牒未携,字派已忘。而后起绵绵,代非一代、人不一人,无有字派,恐从后无稽,将以同支为不宗矣,其派有兴宗祖朝廷永吉者。国柳公忘派后之所增也。迨后又迁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劳桥丁观,土地大王祠下,地名石凹牛屎塘而家居之。三传至兴鸣公,闻蜀川兵戈已寝,弟兄商议,始迁顺郡广安州之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又闻郡之仪邑,俗美风清,遂去彼来此,而置业于常家堟。越四代忽遭兵燹,旧谱复失,乱靖后滨公商于族乃录草谱以志之,且以派字将完,又增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十字以贻于后。同治庚午年,永和永斗永沛永政等,值俸公嫡孙启超重修谱牒,溯其本源,虽有永州、衡州之别,而实应奎公之一脉也。筹及派字无几,后数字尤艰于命名,且字派各别,势必昧一本为不宗,因议改滨公所增之派,从启超君所衍之派,彼派已至先字,余派亦及文字。公议即于先字派合之,切不可以府有永衡之异,来有先后之殊,而或妄为訾议也。兹特揭其颠末,以晓后起,庶世远年湮,字派无差,尊卑有序,后生辈共遵新定六十字派,以为命名之据,则百代之下,皆朗若列眉,无帝虎之或混矣,谨将旧派与新定之派并录于左。

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庆(此五字未终,故后有世吉二派,阅谱者其谅之)。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以上十派国柳公增定)。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滨公录谱时所增之派值修谱公议改合)。文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增定新派六十字为:宗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尔昌基,必有瑞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

4

重修族谱叙

大清同治庚午年(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孟秋上浣敬斋氏沐手撰并书

原夫谱之修也,原为尊祖敬宗收族之具,我祖自江西迁楚,代有贤哲,凡所以敬宗收族者,历来甚详,迨后由楚来川,叠遭兵燹(xian音,显),竟将谱牒坠失,有志欲尊祖者,而不知所尊何祖。欲敬宗者。而不知所敬何宗。欲收族者,而不知所收何族也,厥后,幸赖滨公内集小谱以誌入川之后,而始有所考据焉。自楚来川,代非一代矣。子孙蔓延,人不一人矣,设不将谱重修,恐后起子孙指同姓为不宗,昧一本为别支矣。心虽欲修谱,而可考者,入川之后无稽者在,楚之嫡派,与江西之原原本本也,心窃忧之,以为穷源探本之事。毕生贸贸已耳,夫复何望。庚午仲秋,奉公嫡孙启超君修谱已成,发於族中,一览之间,觉前代先祖先翁燎若指掌。本支之嫡祖嫡宗,明如观火。永通,永和,永斗,永兴等,爰汇集祖人商议,详开祖宗子孙居里生卒,以凭注载付梓,遍传后裔使永宝勿失焉,今而后庶,世远年湮,不但皆可得本支之渊源。且宗功祖德,亦可识其颠末矣。是谱之修也,非为尊祖敬宗收族之本耶。窃愿吾族之肖子贤孙,欲尊祖者於斯。欲敬宗者於斯,欲收族者於斯矣,兹当付梓,故略为之记。后之有志承先而重修斯谱者,当不致靡所依据。以慨夫坠绪之茫茫也。旹(shi音十)

5

胡氏分支序

嗣孙胡吉礼撰并书

尝观水源于山,本原于根,万脉千枝,出有自始,则子孙之本源,不在祖宗乎?吾胡氏自满公定姓以来,周汉秦晋,代有伟人,类皆满公之子孙也。晋末易姓尉迟,至敬德公始还本姓。凡唐宋元明,皆宗其氏。其间派别支分,无所稽考。遂莫别某公为某人之祖,某人为某公之裔也。余等聚首,每为此而太息焉。

尝欲诣楚请谱,考溯渊源,无如世乱年荒,道里暌隔,势不能至,心窃撼之。同治壬戌之夏,幸得靖公所注之谱,然后知应奎公生子世福、世俸、世禄。吾祖福公迁衡,自彼入蜀,后遂以衡州人名之,俸公居永,自彼入蜀,遂以永州人名之。其实虎跳山所居者,俸公之嫡裔也,常家堟所居者,福公之嫡裔也。

兹值修谱详为注明,务使前代之祖宗,后世之子孙,无不朗若列眉焉,是分支之叙,合派之谱,讵可少也哉。礼不敏于修谱时,得参末议,因将分支分派、本末次第晰书,一并付梓,以凭后世查察。是为叙。

6

创修祠堂序

常思朝廷之宗庙,乡村之祠堂,亘古及今,至尊而至重者也,我胡氏世称巨族,姓氏源流,世系支泒,已详谱牒,不复再叙,第吾祖兴鸣公,於康熙四十二年迁蜀,生宗蓁、宗英、宗茂、宗葵四公。而蓁茂二公乏嗣。其传流於此者,皆英葵二公之苗裔也。俯思我祖,忠厚为人,耕读传家,遭播迁之苦,日事耕耘,幸蒙神天眷顾,祖宗培植,得以置业於斯,不数年而田连阡陌,栋宇辉煌,若子若孙,利赖实无疆焉。夫宗功祖德,万一难报,祠堂不建,祀事其何以兴,爰集族众商议,各捐锱铢,创修祖祠,以奉祀事,因於咸丰元年辛亥之冬,卜筑於常家塜之老宅左,构材鸠工,至壬子蒲节,而正宇落成焉,蔡吉题主入祠,乃祖乃宗之灵有棲,为子孙之志稍遂,且合族后起皆得识本支之渊源。而尽奉先思孝之义,是是祠堂之建,所关者豈浅鮮哉。而今而后,愿我族子孙,世守勿替庶无愧人后,而有以示将来矣。是为叙。

7

培修祠堂记

大清同治九年(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庚午仲秋中浣

敬齋撰并書

吾族之宗祠,创建亦有年也矣,第昔日营构时,年荒岁歉,苦砖瓦之难构,木石之难运,辎铢之难泒,故祇营正宇,而两转两横之工,遂停之未理,数年来风飘雨洒,墙垣颓圯,族众每为之谘嗟,而倡首语補者无人,至同治七年丁卯,节临中元,日逢秋祀,族众齐集,因商议捐资而培修之,於是构材鸠工,累土运石,以营两转两横之室,而墙垣亦辉煌焉,今而后宗祠焕然,不但无风雨之飘摇,且有以壮井里之观瞻矣。其培俢领袖,则永通、永和也。监修则永斗、永典也。经理则永沛,建元等也。兹值祀宇落成,适逢修谱,特誌简端,庶后起之人,皆得识其原委,而相承於勿替也巳夫。嗣孙永和、永政、吉典、吉迪谨誌。旹(shi十)

8

祭田谱系合叙

绥山愚弟江夏黄少海沐手撰

宗之有祠,所以妥先灵也,祭之有田,所以隆享祀也,族之有谱,所以明世系也。故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天子为籍乎亩冤而青紘,躬秉耒,帝胄之谱,名曰玉牒,之三者,自古圣帝哲王,未有不兢兢於此也,而士庻之家,能如此者无几焉,大寅之北,胡氏之来蜀者,其支有二,一世居常家塜,一世居虎跳山,姓虽同也,而实有衡永之别,粤兴鸣公,始由衡阳县迁於蜀之廣安姚坪里,继迁於邑之常家塜。迄今数传,瓞绵椒茂,则建宗祠,置祭田,修谱系。仁人孝子之所为,此其时矣。而能如此者谁哉。胡君永通、永和、永斗、永典、永沛、永燕、永政塈建元等。痛念先世播迁之苦,积累之深,久欲有以报之,因於咸丰辛亥冬,鸠工构材卜建於老宅之左,至壬子蒲节落成,题主入祠,祀典煌煌,享祀不忒,可以报其先祖矣。然尤念其规模狭隘,无以壮观瞻。复构东西两厢,堂廡肃穆,可以无愧矣。又念祭田未置,祀事必难丰洁,遂於同治三四年,接买祭田二栔。籩(边)豆应丰美而无不备矣。复念濵公所録小谱,祖训决宜遵,祖法决宜守。而在楚失考,字泒将尽,海峰超君者,自永州来蜀之裔也,得靖公手牒,修谱新成,阅其由楚而上,逐一祥明,入蜀之后,泒增六十,方知彼此皆应奎公后也,因公议,前宗其源,后合其泒。百世之下,可相承无讹矣。二百年来,分者孰从而分,合者孰从而合。其殆数歟!抑亦重华之大德,满公之忠朴,有以庇之也,今观其所为,皆士庻之所鮮能,而不谓竟能之也,诚仁人孝子之所用心也。因不揣固陋,谨盥沐而敬为之叙。

9

祠堂祭田叙

人之所以贵有子孙者,原为身后血食之所寄也,窃念吾祖,自兴鸣公以来,置业数千亩,演泒六七传,后起子孙,足衣足食。前代祖宗,无祭无享。感霜露而兴思,祠堂虽也建创,值春秋而怀念,祀典尚未修明,为之后者,清夜以思可乎?因之族众商议,量力捐资,爰置买蒸嘗田地数区,其契俱立祠名讳,税纳招佃,量入为出,永作春秋祀事之费,以后,设更有馀资,族内无论操文习武,上进者议帮费。丧葬嫁娶,无力者补助。其尽孝守节者,祠内出资请旌,无衣食者,外给衣食。至若有藉蒸嘗馀积,恃强耍横,兴词告状者,分文不准给予。兹因修谱,详记谱牒,以备后览。惟冀我族后起辈,知其颠末,长守勿失,则尊祖敬宗之仪,仁孝誠敬之心,庶历乆而常昭矣。谨叙。

10

中元会记

大清同治九年(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庚午仲秋中浣吉礼沐手撰书

嗣孙胡永和记

族无谱系,则上无以溯本根,下无以联子姓,祠无蒸尝,则边豆必有难,备粢(zi)盛,必有难丰,慨念及此,和与斗、政等,前此之所以汲汲也,今幸各已略具矣,而中元胜会,在大方家或訾之驳之,以为春露秋霜,设裳衣薦(jian)时食已耳。何必若此,而我祠每岁必举者,其中必有至意焉,夫宗族之内,保无贫者乎,保无无主其后者乎。保无卑而且幼,早逝而无归者乎,贫则难附主入祠,无主其后,则血食必至空虚。卑而且幼,则不得与於祭,此数辈者,其生也见之犹有憐之,故憐贫有文也,矜孤有典也,育婴有堂也,其殁也历年久远,念及此试谁乎。此独非祖宗之裔乎。既遭困苦於生前,难享祀事於殁后,仁人孝子,有不太息神伤,而恻然淚下者乎。此中元胜会,我祠之所以每秋必举也。不见夫谈经入妙,顽石曾点头乎。说法通玄,鱼龙曾听音呼。夫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因此而超脱者,难枚举也。豈空言哉。桃园明圣曰;亡化早超生。大洞元契曰;幽魂闻之,永度死厄,上生天堂,则中元之会,可视为寻常也哉。第祠内馀积尚少,每秋祭之外,赈孤无多,和本碌碌,甘愿捐资十千文正,付祠内轮流掌管,其利息以作每秋会中费用,决不可久后明瞒暗吞。致千冥谴,则谱垂而世系无讹矣。田置而祭享有资矣。会建而幽魂有赖矣。兹因修谱告成。特置简末,永为吾祠弈禩法。旹(shi)

11

祭田界至记

窃以欲妥先灵,必修宗祠,欲奉先祀,必置祭田,吾族自咸丰元年建祠而后,至同治三年方置祭田,然祭田虽置,而四至界畔,不详誌简篇,恐世远年湮,子孙贤愚不一,强弱不等,无所稽查,久之田坵地块,多混糊之弊,此疆彼界,有尔我之争,且尤有借佃霸耕,蓦儅私分,阴谋嚼吞,阳夺阴占之患,此田此地欲长存之,恐不能矣。余等修谱时,故将祠内售业名字,田地界限,一并注明,载之谱牒,各执以示来者。

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宗蓁置买胡永全田地一分祠后地一段,左抵路直上为界,右抵永进界。上抵陈姓界,下抵祠坟界小沟湾大秧田,一坵坎下地一段,小长田一坵田上菜地一段,东抵廷纲界,南抵永安界,西坻永川北坻卖主界,时值卖价钱四十二千文正。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胡宗蓁置买胡廷珢仝子永绍孙吉帮所换胞姪永玗祠侧小钩湾田一坵,上抵永川田坎为界,下抵永坤吉昌田岩为界,左抵永安田下水沟为畀,右抵永川坎下界,时值卖价铜钱九千六百文正。

12

修谱条目

一谱分欧苏体,欧谱合历代以为图,而事蹟难考,苏谱分历代以相次,而源流难覈(he核),各家名谱式,有参两谱而镌(jian捐)之者,历阅湯、钟、周、张、颜、廖等族之谱,今欧从苏作,事绩考于名目,上著某之子於名下,且于顶格中,标其祖支,不惟事绩了然,世系亦历然矣。此法简而甚便,故兹编宗之。

一世系以下,一人之始终备焉,首书名,次书某公嗣,再次书生卒葬配,如生或妻,或妾,或继,则书某出某氏。女嫁则书字,出继者,则书第几子讳某,继某为嗣。出家则书第几子出某观,某庵,某寺。迁徙者必书,未详者必书,所以备考,毋至遗忘。

一妇人特书之例,止附某处某氏於夫君之下,昭门户也,现存曰娶,已没曰配,未嫁曰聘,再娶曰继,夫没而再醮者不书。

一夫妇为人之大伦,嫡庶之分不可不严,其子之出,或嫡,或庶,嫡出者虽幼而先,庶出者,虽长而后,俾嫡庶之义明,长幼之序彰矣。

一谱之作,以别同异,序昭穆也,凡无子而立继者,务以本宗苗裔,不可收养异姓。招甥纳婿,随母继男之类,一概不许立继。以严非种之锄。

一房谱世系,长幼次序不无一二偶讹,出外房户,亦不能毫无遗失。盖,非族不容混载一本。切勿遗忘。姑俟清查,合谱以备大观。

一祖墓宗祠不可不详,今谨将各处坟墓地名,山向录於谱中,以俟(si寺)来者查览。

一冠婚丧祭,古今范围,非此无以治家淑身,今特详著谱后以便观型。

一训规本先代著作,以示子孙,应附冠婚之内,今乃录祠堂记中,不忘先也。观谱者不可驳襍(za音扎)见诮。

一旧谱原叙,历代显官著作甚多,今备载之以励后人。

一支派繁衍,今列嫡传於前,其本派分枝处,则以小字别之,俾后之览者燎如指掌。至若历代本源,合房谱並著於本源,则书一世二世,以次相传,於旁支则书某公位下世系,虽后有愚幼子孙,亦可按世及以知之。

一五服之义所关甚大,三父八母议论不一,今遵□□国朝制图於祭礼之中,以为万世型宪。

13

家规序

夫人之贵者,惟在修身,而齐家者,修身之验。睦族者又齐家之验也。然修身必不忍忘其身之自出。与身所由分。则追崇典祀,派分昭睦,不可不亟讲也。表彰先得,教育后昆,不可不亟图也。窃思我族,生齿日繁,贤愚不等,少年之识见无多,弊习易染,父兄之誥诚不详,过咎(jiu就)难消,欲成贤子孙,未有不严家规者也。因於历代祖训规条外,增其未备,以警后世,凡我族内,贤哲之士,务须恪守规条,永远勿违。而愚顽之人,族长于春秋二祭之时,亦须逐一讲明以教戒之。家长必随时告诫,以警惕之。切勿视为具文,隐而不言,则误陷子弟於非为者不少矣。余,等约族修谱,族众乐勷(rang让)其事,前后所列训戒规条,虽无非教,孝教善之意,而作圣作贤之本。亦於此而立其极焉。族长等序

14

家规条目

一凡属同宗,均当恩爱。如有富贵贫贱,彼此强弱亲疎智愚之分,便视同宗为异姓,其何以对先人於地下乎?今我族既订谱式,凡属我宗,各宜敬慎。如有恃势越分,妄生嫌疑,搆祸生非者,定按家律重惩。

一同宗之人,皆共一祖,虽支派源远,而溯其本始,皆出一人,苟忘其祖,而四时废其祭祀,百世乱其宗派,以及指同姓为不宗,昧先祖而别族,皆是丧厥本源者,罔为祖宗之后。有志者须当痛为劝惩,务使同宗合祖,皆知一本源流之道,遵崇尊祖敬宗之理,方为百世后之孝子贤孙。如族有劝惩不听者,一置而已,不可妄行斥逐,乃是以善言开導,待其自新。此中和待族,仁爱承先之意也。

一吾族后起辈,各以耕读是训,仁义是守,其他读之不得,耕之不能,则命从工艺,以及商贾,使彼各谋生理。生理一得,仍以仁义防闲之。庶能推先祖幼幼之恩,以化導宗族也。如有身以贫贱,犹不肯受裁成之辈,即拘之宗祠,讲明族规,以及家法,然后请祖杖而行斥责之。

一吾族於饥寒困苦,以及流连失所者,各量身家,给与以安其生,以终其年,慎勿置之不顾,贻先人以痛憾也。

一族中务於每岁春秋二时,序录尊卑,讲明八德。戒斥游荡及嫖赌无益之事,讲明之后,尤须分房查核。有不遵者,罪归父母及房族长。

一吾族中各宜恪守祖训。內戒其妇,凡诸内政时时讲明,或吾族所娶之妇,及出嫁之女,有姤悍狠毒,不守女箴(zhen音真)者,约集族中有母仪之德者,教戒之。教戒之不从,然后提至祠庭,以细楚加之。

一族中祖宗事,以及墓庐丧祭等件,皆参酌損益,各酌其宜,有过奢侈以及太吝不得其中者,皆薄待其亲,难以垂后者也,同宗宜议责之。

一吾族口角是非,投族理论者,先焚香祀祖,后请长上坐,族证、族众依次坐之,不许喧哗。两造跪地诉说,以憑族长断处。讲明后,仍劝以亲睦。不许兴讼,违者责罚。

一吾族男婚女嫁,不准同姓。蓋既同姓,其始则一本也。继则昆弟也。族有不遵禁戒妄结婚姻者,女家追还财礼充入祠堂;男家憑族议责。

一吾族有女之人,婚配均不可欣慕富贵以少配老,不可贪图财物以女作妾。不依此条者,族众议责。

一吾族中族长,须憑众议,公平正直明理知义兼有身家者方准设族。有恃强恃长自充败坏族规者,禀官究治。

一吾族祀祖以及敬神,餚(yao尧)饌(zhuan转)必丰,衣冠必整,以致其如在之诚。或有早晚焚香,短衣踏鞋者,即以不敬论议责。

一吾族冠婚事须从其约,不可太奢,又必相时,不可太迟,男以十八至二十为准,女以十六至十八为准,有子女者切无使过时贻羞。

以上数条,族内均宜凛遵。

15

家规衍义

一孝弟;不孝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古之事亲者不一,今之能竭力者有几?无奉养之诚心,则烹鲜洗腆,总属具文。无爱敬之实意,虽代劳服事,终成虚仪,人子有一生难报之鞠育,天下无百年恒存之父母,伯俞泣杖,毛义奉檄,幸亲之存也,人子而不及时致孝,忍乎哉!

一友爱;天伦之大莫如兄弟,方其少也,学业与共,出入与俱,何爱如之,迨当分娶各室,或以言语相隔,或以财产相争,斗粟尺布之吟,所不免矣。是以唐皇之亲睦,花萼名楼,姜股之绸缪,大被同榻,则为兄弟既翕(xi西)。式好无尤,若夫角弓兴刺,煮豆生悲,豈人伦之乐事哉。

一和睦;从来和气可以招祥,乖气即以致戾(li利),若使在内者,群相睽绝,以致论是说非,争长竟短,或因钱榖(hu谷)搆怨於室,或因产业见訟於庭,暴捍相加,不睦孰甚,试观昌大之门,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式好无尤,夫妻相敬,如张氏之九世不分,陈门之犬义同槽,诚往昔之盛事也,宜敬效之。

一忠厚;上古之世,人多纯良,遞(递)降而下,刻薄成习,忠厚之风日远,是故富而不仁。嗣无立锥,贵而残忍,后代单寒,凡以刻薄之气短也。惟忠则自顾,厚则不崩,有国者以此道立国。则历数绵远。有家者以此道成家,则燕誉无穷。故陈氏之德星萃聚。王氏之子孙多贤。则德盛后昌而发祥不爽矣。

一直正;人有为君子,为入小人,所称为君子者,正直之士也。言不妄,行不苟,设心制行,正而不曲,直而不脆,不曲可以待人,不脆可以持己,如突梯滑稽,如脂如韋者,妾妇之道也。巧言令色,匿怨友人者,天刑之民也。

一节俭;天下事,淡则长存,浓则不继,无有盈而不复,满而不倾者,豚肩不掩,君子虽讥其隘,而饴釜薪蜡,识者尤病其奢,量人以为出。斯出不穷,省费以为乐,而悲不生,惟节则事简,俭则用朴,用简则心清,用朴则物久,故曰俭者德之徵(征)也,侈者恶之大也。

一正名分;礼莫大於定分,分莫大於正名。正名定分,齐家之首务也。一家之内,尊者自成其为尊,卑者各安其为卑,毋容以孙而禰(mi音迷)祖;毋容以弟而前兄。要始秩然有序,截然不乱,则侵凌之患自息,攘夺之端不生,永为治家之良规。

一肃内外;男正乎外,女正乎内,以明伦也,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以示防也,湢(bi音必)沐不共,寢席不通,以远嫌也。友端人,结正士,则在外无滛朋。不登山,不入庙,则在内守閫(kun音困)范,无牝(pin音聘)鸡之晨。则女节端,无鹑鹊之羞,则男纲正。若夫造请逢迎,妇持门户,鄴下之风俗,深可鄙也。抱哺其子,与公併倨,长沙之痛哭,良有以哉。

一笃宗族;闻之,帝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汉髙帝大封庶孽,以厚同姓。古之圣王,猶以睦宗为急,矧(shen审)在士庶,而可薄其所厚乎,夫宗族者,上係祖宗一脉,下係子孙源流,得失与俱,荣辱相共,一人显达,即合家之幸。一人败颓,即同族之疪。吾之勉其善而警其恶,使皆即於正直。给其乏,恤其困,无非厚其宗谊。死丧则憐,疾病相扶,则彼此联为一体,若夫大凌小,强凌弱,妒忌为心,以致尊卑濶(kuo阔)绝,则自撒藩离,孤树何能成林乎?

一恤孤儿;父母俱存天伦乐事,不幸而失怙恃,此造物遗憾,而人生之大哀也。一族之中,伯叔

之亲猶父,兄弟之子猶子,所谊悯其幼,恤其无知,爱惜而保护之,扶持而教戒之。使得其安。异日克成自立,即吾家之光。不惟若子感鞠育之恩,佩德以终身。即没而有知者,亦瞑目於地下矣。

一慎嫁娶;男有室,女有家,须当首择门第,次择家教,再择妇婿之性行。如是悉合,斯宜结好。司马温公有言,娶妇必须不如吾家者,嫁女必须胜吾家者。言妇人从夫,使其有敬畏之心,琴瑟叶和,谐唱随於无间也。娶妇嫁女,勿慕富贵。男家辞其百辆,女家却其厚聘。若男女结市井之好,以财宝通茑萝之媾,豈承先啟后之正道。故君子表正婚禮。当力挽此颓风。

一修祭祀;闻之,菽水承欢,鱼蔬致诚,生有养,死有祭,无容缓也。第观近世,以祖宗世代近隔,则以遠不相关,父母岁月既深,亦若渐不相属。有人子之心者,当亦怆然伤之也矣。惟春露沾濡,秋霜肃杀,因时而生感,奉牲以告,奉醴(礼)以献,备物以申诚,覩(睹)其椅杖,则懓(爱)然若見,思其笑语,则忾然若闻。此幽明一理,祖宗一气,凡厥子孙,念兹皇考,尚其春秋匪懈。

一省邱墓;邱墓为祖宗之幽宇,生,既晨昏定省之无违,葬,遂弃遗而不视者,豈情也哉。每见世之祖塋,多沦落於荒烟蔓草间,未免为狐狸之巢穴,鼠蛇之深宫,大可痛憾。有人子之心者,务须碑石表墓,使后世子孙相承于勿替也。

一重农桑;十亩之间,桑者閒閒(闲),农桑为力作之本也。一夫不耕,或受饥馁,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故古王者开国,必以农桑为重。无非欲以家给户裕,致富於民者也。若夫遊手逐末,不务本业,则饥寒自取,流离播迁之患,豈能免哉。

一完钱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其食者,则有惟正之供,虽用一缓二,在上之仁,输将恐后,亦在下之义。本族户口蕃衍,粮饷当竭力急公,毋或效尤,挨延致贴抗歉负累,千法履危。

一和乡党;凡人之身,必有托始之地,则乡党是也。乡党者,族属姻戚之所同处,言语闻见之所共习,内外即殊,而情则相洽。形骸虽隔,而理则相通,持身不苟,则群称为正。存心无私则人服其诚。尤宜憐人之凶,嘉人之善,周人之急,扶人之危,由是品形所彰,达之邦国,可以返斯世之凉薄,可以开风俗之淳良,择里而居者,咸乐仁人君子之乡矣

一息争鬥(斗);夫下何事不可让人,心有不平则争,争而不已则斗,惟君子者,礼仁-存心,和平成性,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肚量甚大,包涵甚远者也,乃侥倖之夫。恣(zi字)性暴戾,不能惩忿窒慾,小不如意,则拔剑而舞,挺身而斗,究之争雄者未必能雄。求胜者或返失利。忘身及亲,祸延门户,可胜慨哉。

一审交游;友所以辅仁,亦所以规过,不容苟也,离群寡合,君子病其孤,广交延誉,君子习其泛,且人之立品不一,故迂拘自守,其见未必融通,放达为髙,其心未必笃实。妄起议论者,鸟可与语,偏好是非者。讵可与谋,使不知所審(审)则比匪之伤,所不免矣。至若树党结盟,大千例禁,切宜戒之。

一务本业;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此事业之相承也。朝廷有工虞水火,各司其职,草野有士农工商,各务其业,士不精其业,则愧旧德。农不精其业,则负先疇,工侵商,则事不成,商侵工,则财不聚。尚浮誇,作无益。究之,名不成,业不就,可慨也乎。

一禁嫖赌;嫖赌乃败家之亡身之道。历观古今,莫不皆然,世俗毎不以子弟警戒,甚非所以传家也,今后历为革除,则读者不得以此荒误功名,耕者不得以此怠荒田土,工商亦不得以此荡废本业。而前代懿风,庶几永无隳(hui灰)墜。

从来收族敬宗,莫要於循礼,辱门败户,每起於不法,故宗祠之设,家规之立,约束之严,所以妥先灵,笃宗族,明倫纪,以训子孙也。我兴鸣祖,自楚入川,落业於斯,今已百余年矣。宗祠虽建,蒸嘗勿替,而族众人繁,贤愚不等,第恐年少之识无多,弊习易染,父兄之溺爱过甚,怙恶日深,一但酿成大逆,上辱祖先,旁及族类。下累子孙,其何以收族而敬宗乎!因於己巳之夏,纠合族众,共议家规,以昭来许,凡我族内,世世子孙,毋相忘也。载在方策,家长识之。或岁时伏腊,冠婚丧祭,务须宣明,以申大义。切勿隐匿不宣,误陷子弟於非为。亦毋视为具文,仍然躬行不检,言出法随,决不姑宽。

16

治家律例

一不尊王章千国典常者;杀无赦。

一误听人惑罔上欺君者;杀无赦。

一国课不完窝匿匪类者;杀无赦。

一挖墙割壁不务正业者;杀无赦。

一不孝父母不敬兄长者;死无赦。

一殴叔詈伯犯上悖倫者;死无赦。

一嫖赌嚼摇不安生理者;杖一百。

一好勇斗狠惹事生非者;杖八十。

一不听约束招徭闯骗者;杖六十。

一饮酒放风不顾体面者;杖四十。

一偷生灭熟乘虚掳掠者;重罚不贷。

一倘父兄溺爱不戒子弟者罪归父兄;

一不敬祖塋败毁風水者;杖二百,罚钱十千。外人毁坏隐匿狥私者同罪。

一子妇冲撞父母;及自吃酒肉,父母粗茶淡贩;自穿绢帛,父母破衣烂裳;自骑鞍马,父母步行;自享安闲,父母劳苦;及一切不服管束;气恼爹娘;亲死三年不葬;服内饮酒作乐者;是为不孝之子,族内宜严加惩戒。不得姑息养奸。

一卑幼侮慢尊长,兄弟互结冤仇,隣理以小事相争,亲戚以微嫌起怨,族内宜处分明白。严加惩戒。

一丈夫宠妾凌妻;正妻欺夫虐妾;继母折磨前妻之子妇;翁嫌婿改婚;伯叔兄弟欺凌寡妇孤儿,逼嫁夺产;公婆因赔送供给,凌虐儿妇;小姑小叔陷害哥嫂;嫡长兄骗占卑幼财产。以上数事,俱系恶俗,族内各宜秉公处正。革除奸险,切不可狥请阿私。

一兄收弟妻,弟收兄妻,法两斩绞。而乡村愚人,乃以就和名色,公然嫁娶,甚至父母主婚,亲朋相贺,伤风败俗,灭绝天伦。此等事,族内极当严禁,切不可犯。

一子弟肆行邪淫,或啜奸良妇女。或包奸娼妇,嫌自已妻子,珍视他人姿色;有因而骗买为妾者,有因之娶为继室者,外贪花柳,内不管束,图取财资,嫁买妻妾与女,败坏家风,莫此为甚,族内所当严惩,以正族法。

一滥赌开塲,套哄幼愚,倾复祖产,丧败家风,贻害匪浅,族内所当深戒。违者,族长议憑族众督责。

一窝匿盗贼,勾结匪徒,贪肥图利,酿害乡村,及不安本分,妄竊(qei窃)人家田禾地稻,瓜果祡茨物类,族内不准有此违者。族长议憑族众重责不贷。

一放纵牲畜,作践他人田禾,强砍隣界树木,侵争房族地界,侵葬祖塚,毁败祠墓祭田,各族长宜秉公处分明白。决不狥私。

一白莲、青莲、无生、天竺等教,勾结痴愚,欺瞒妇女。百家成群,千人为号,暗结私通,夜聚晓散,或妄言天文,或僭称官号,敛骗钱财,奸污妇女,为族长者,所当深戒。不准族人交通,如违则议沦重责。

一三五成群拜盟结会,燃香饮血,带刀持棍,好勇斗狠,妄为抢夺者,族内不准有此。如违,族长议令憑眾族督责。

一造言生事,作巧弄奸,刁事弄非,需索钱文,破人家事,离人骨肉,族长若不规戒,后将族内相残。

一士农工商,每日各有生理,如有遊食光棍,酒朋茶友,赶会游街,捕鸟斗鸡,安闲自在,百无生活者,房长宜加规戒。不听,房长告知族长,即令入祠,慿族众督责。

一醉酒无德,打街骂巷,怒子殴妻,及子弟生事,父兄不说。妇人骂街男子不管,族长宜集於祠所各加督责。以规戒之。

一小唱戏子水户,及不做生活,少壮遊民,遊食僧道,乞食棍徒,不分何等人家,俱不许容留,子易不许交遊,违者房长禁止,不听,憑族长惩戒。

一祠内祭田,义田,祭谷,祭钱,或宗嫡,宗长执管,或轮流派管,务要永守,不准私借,及典卖。每年於祠祭毕日清算。私取者倍还。

一祠内祭器,不准毁弃,盗卖者重责不贷。

一祠内於祭日不至者议罚,衣冠不整者议过,越礼者议责。

一谱牒各执,不准私借,私写,及鬻卖,违者重责不贷。凡於祭日必各执谱牒,祭毕族长查问,各房於本年某月日,生某,没某,嫁某,娶某,必书。

一祠内家规,通族谨遵,不准紊乱,如有越规而不服,规戒者,族长禀官送案,以憑法究。

一祠内宜置一册,如劾初犯作恶者纪之,族长规戒,以俟改正。如再犯者重责不贷。如係越礼犯分,大千例禁之亊,教令不改,族长仍禀送以慿法究。

以上族规,係江廣等处谱牒所籍,今倣其条目,意词简练者录之,兼引保约辑要,律条以证之。盖以前齐家之规,所以劝其善,然有劝无惩,未为完备,兹欲举以懲其不善,愿睦族之君子,咸即此以训誡一族,劝惩相因,则人知尊祖重本,敦伦饬纪,始见一门之雍熙,继则各族之洽化。风清俗美之休,於以可覩。此亦凛大圣人,家齐而后国兴,天下治之大经,而遵而行之者也。

17

历代人材谱

盖人材者,虽天地之所生育,山川之所钟灵,而实祖宗之所培植者也。不详识之,其何以垂祖功宗德於不朽。祖述之谓何敢忘先烈,而不念前薇於已往也。余族自满公封陈而后,子孙繁衍,其氏族人材之盛,不克尽搜。唯仅於季夷公定姓以来,择其足为吾族光者,代録数人,以为后世法,非敢云誌盛也。

18

墓庐谱

谱誌墓庐者,因其人不忘其地也。並以验山川之毓秀,宗祖之寄托焉,况墓为死宅,庐为生居,不詳誌之,何以知生居处,死宅何方。及迁移世守何人乎。兹特举应奎公以上嫡祖递及者,臚列於后,其他支易泒分,各有世谱可核。不詳於是。

19

清公睦族諭

灵山宝塔露圆光,手捧菩提号法王。般若波罗观自在,隐隐心头粟芥香。木有本兮水有源,分支分泒各一天。人有祖宗即源本。子孙后起当和欢。如不和欢背祖宗,是把本源置一边。我今归家略劝谏,合族大小听的端。莫因谗言乖骨肉,莫因财利坏心田,莫因强盛欺弱贱,莫恃富豪圧贫寒,莫论彼此长合短,莫论是非起祸端。虽说分支嫡庶判,总之一本相流传。不顾一本何足羡,隐触祖宗於九泉。提起我族令人厌,提起我族乱不堪,些小事故寻皮绊,为田为土起隙嫌。伯叔子侄争长短,甚至兴颂去見官,强者不把弱让奌,每每欺压耍横砖。兼之无有大才干,小到鬼兒实堪怜,只想耍很誇才干,那计祖宗阴不安,更有一等图痞骗,不顾礼义与耻亷。不能外面寻破绽,只在族中把事搬,这等坏种当规谏,族长族证急防闲,十指连心共肝胆,俗语早垂一箴砭。吾今将尔一一劝,大大小小记心间,莫因隙嫌概不管,莫因痴愚不照闲,莫因贫贱便生厌,莫因富贵奉齐天。百事总以理为断,合符中正乃为贤,若有忠孝并节义,四等足以光祖先,合族最宜为则傚,同奉典型理当然。休妄议论加谤訕,休因前过便讥谈,他穷我便周济点,寒与之衣饥与餐,他弱我便勤顾盼,内外事务共周旋。提携族众出坑陷。祖在幽冥亦暢然,纵有是非概不叹。曲曲直直圧舌尖。冠婚丧娶同经办,莫因分门不管闲。同一宗祖即一线,总要忍让孝义全。休在从中放暗箭,休在从中巧倒塆。莫阻人葬莫阻嫁,阻葬阻嫁罪万千。尚能出钱替葬嫁,贫寒殁世把恩沾,兼之祖在九泉下,默默佑尔福禄绵。能体这篇训诫语,以睦一族女与男,尊卑上下礼不乱,富贵贫贱心一般。去贪去克去奸险,不滥酒兮不妄言。人己一体无二念,何愁一族不和焉。怕的胸中有隔扦,只想共称我为贤,不服那个才智广。不服老成教训言,终归下贱无人念,怎能和睦到百年。祖作此諭来劝勉,合族须当奉铭盤。

20

清公训子孫諭

尔子孙,各肃静,两旁坐定,吾有句,切实话,要对你明。人生在,天地间,不可糊混,上有亲,下有子,中有本身。若遊蕩,任混过,不知务本。怕的是,受落薄,困苦艰辛。你想这,一年中,时数气运,有阴晴,有寒暑,又有亏盈。豈人生,在世中,永远长盛。量亦必,有衰时,不久峥嵘。若学那,浪荡子,终日遊混。或是嫖,或是赌,不顾钱银。书不读,田不耕,工商不问。图一未,贪嬉戏,混过光阴。又怎能,兴家业,以把钱挣。吾因不,惜精神,苦口叮咛。尔子孙,务须要,黾勉发奋。勤手足,务本业,莫尚虚文。是读者,尊师重教,並遵亲训。自有个,显荣日,改换门庭。莫好奇,去看那,兵书策问。莫好怪,去看那,奇观新文。甚西厢,甚水浒,看他做甚。一切的,小传说,不看为能。若分心,去贪恋,便难规正。怎能够,造学力,以望功名。你不见,遊荡子,不知务本。抛诗书,无下落,演戏操琴。更走入,多少的,不正路径。说出来,真真的,羞杀先人。务农者,要勤耕,风雨勉黾。披星出,戴月入,莫辞艰辛。或春耕,或下耘,随时发奋。或秋敛,或冬藏,务要慇勤。有田边,并地角,经营整顿。莫使他,少荒芜,误了一春。稻粱菽,麦黍禝,农家根本。休贪利,去种那,洋烟害人。莫听人,说某件,利可占定。便分心,去作为,不务耕耘。莫听人,说某方,银钱易挣。舍己田,耘人田,终无下程。你不见,世间的,农不安分。到头来,只落得,讨口营生。又不见,农勤俭,所务皆正。到后来,粟与布,仓箱满盈。推而言,工与商,皆是一论。做某件,便务某,不用分心。除了这,四正业,外皆糊混。纵一日,挣几千,我不去行。要守我,这根本,纔为至正。天有眼,得兴发,万古长春。有酒色,或财气,四字戒定。有嫖赌,或嚼摇,切勿沾身。莫奸狡,莫拐骗,自轻性命。莫唆刁,莫瞒昧,自坏良心。每件事,拿天理,审之又审。合乎义,准乎礼,方纔去行。能如此,又何患,不能昌盛。能如此,又何患,不能显荣。但愿尔,子孙辈,个个遵令。每日里,能佩服,百福骈臻。

三、胡氏老谱影印

《仪陇县常家塜胡氏家谱》最早收藏于常家塜月星村胡先强家,文革除四旧被烧时抢救了出来,先强年逝世后传于其大子胡昭祥收藏,昭祥因年患病不能亲自参加修谱工作,又恰逢道隆先生来檬垭采集胡氏信息,便将此谱交由昭政用于再次修谱,昭政于年8月在成都交还于先强二子昭友保存。

1

姓氏源流谱

2

胡氏历代源流衍派序

1

分支序

因图片太多比较繁所,需要全部图片的宗亲可以单线联系我,我可以免费传阅研究参考,望将胡氏精髓发扬!

檬垭胡氏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偏方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2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