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新中国的帮助有多大规模巨大,体系之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凋敝、工业基础和体系薄弱、百废待兴。就这这个艰难的时刻,是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给予可我们许多帮助,其规模、体系、经验、技术、物资等援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不曾多见。

一,苏联援助的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国家的地方就有博弈。苏联为什么要援助我们,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苏联国际战略和地缘政治的需要。

苏联艰难的二战胜利,不仅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也让苏联一飞冲天,一举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势力,更是欧洲、亚洲乃至全球都攫取了相当多的政治经济利益,不过它的布局重心依旧是在亚洲。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和“代表”,苏联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时难免会感到势单力薄。这并非是说苏联的力量不行,而是说苏联战略布局上和羽翼上没有足够的牵制力量。

苏联的盟国主要是依附在它周围的传统内陆国家,而美国不同,盟友英法德日等国家,其力量的辐射范围和来去自如的战略纵深,一度影响了苏联的战略防御和进攻理念。为了避免类似“囚笼”的铁幕危机,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且具有广袤面积的东方巨龙中国,无异是破局的 选择。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又急需援助建设和发展,双方可谓是“量身定做、一拍即合”。于是,“一边倒”的国策应运而起。

年,在这个满载荣光的一天,新中国成立了。而在此之前,我们可谓是历经磨难,饱尝艰辛。从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伊始,国门被迫叩开,天下震动,侵略和践踏成了当时的无奈。而后,军阀混战的大量消耗、抗日战争的艰难取胜、国内战争的频频碰撞,都让国家的经济、生产力、文化等许多事业停滞不前,甚至荒废搁置。所以,新生的共和国,既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国家,也同样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处理,百废待兴。一个昔日的世界雄主,四万万人口的大国,其全面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美国的百分之零点几,这种困难和贫弱是相当难以想象的。面对工业体系薄弱,技术落后、医疗科教、资金人才缺失等等困境,如何突出重重困难,捍卫新生的希望,成了当时主要思考的问题,而苏联恰逢其时的“合作需求”,无异于“救命稻草、雪中送炭。”

苏联的援助项目大全

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早已经“接到风声”的苏联,很快就宣布承认,并在政治上以建立友好关系的形式对其他敌对势力进行“威慑”。年12月至年2月期间,毛主席率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的访问和考察。并且在当月与苏联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合作,签订了相当重要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约的签订,不仅正式确认了双方的同盟关系、军事关系以及国家立场,更标志着苏联对新中国多体系领域的援助开始,而在此之后,我国的建设发展和各体系的建立也进去了堪称飞速的阶段,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由代价的。

经济方面

从年到年这四年之间,苏联对中国投入了大量的可立即投入使用的工业设备、生产机器以及有色金属和原材料。当然,东西并不是无偿的,是以数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作为交易替换的,当然这也是“无偿的”,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些东西真的弥足珍贵。在这重要的经济恢复运转期间,我国政府总共为各项基础建设和生产运转投资仅七十亿,而这笔贷款就占据了百分之十五左右。其次,苏联在原材料的供应上也是品类齐全,涵盖了当时急需且必备的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等,几乎将所有的有色金属和各国防部门必备的项目资源。

就在援助期间,我国也同时根据援助有针对、有发展、有规划的制定了对未来起着重要基础作用的 个五年计划(~),在无数次的磋商和协调之后,苏联决定在前期援助的基础项目之上,增加援助重点工业项目工程,共计一百五十六个。而这一援助,对确立提升新中国自己的国防工程和工业体系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奠定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跨越性的完成了西方列强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对于疆域庞大的国家来说,国防就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历史上的百年屈辱就是因为国防力量的衰败,才导致国家灾难的发生。所以,在一百五十六个援助项目中,国防工业的比重达到了七成,而其他的也都是相对应配套的工业领域,比如、能源、冶金、化工、机械等等,甚至还包括了相当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领域,比如道路交通建设、大型水电水利工程、以及农业的技术推广等。而后来的投入的项目,则大多是以民生辅助项目为主,以民用工矿企业占据了主导,相关单位设施建设多达八百个,国防比重略有下降,基本实现了苏方对我国协议上规定的投资,资金累计达到.1亿美元,占据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

可以说,正是由于苏联方面全面科学、高质量高水准近乎毫无保留的投资援助,才让我们的国家工业、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完成了从无到有,飞跃性的实质发展。

军工国防安全底线

除了国防工业体系的援助,为弥补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器装备的落差和不足,在军事方面,苏联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和指导。

在空军建设上,苏联曾在年,在我国的华东地区,派出了防空、雷达、战斗机群等一整套的体系化部队,帮助抵御国民党空军“贼心不死”的袭扰。而在举世震惊的 中,苏联更是秘密派出规模巨大、批次极多的航空防空部队,暗中派出了大量工程技术部队对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援助指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了战略部队的参战以外,其组建的六十四航空军就是专门负责我军后方的掩护任务。

战争结束后,鉴于空军的薄弱和装备的稀缺,苏联帮助我军训练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航空军队体系,共计十二个师的航空兵规模,并且有偿的输入了包括技术、资料、设备等飞机全套内容。基本满足了当时对防空、敌空、制空等多种特殊任务的需要。到年时,我国空军已经初具规模,共有各类飞机三千余架,二十八个可立刻投入作战的航空兵师、五个技术先进、战斗经验丰富的独立战斗机群。当然,这种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来源于苏联的有偿或者赠送。

虽然我们的陆军战力不凡,但武器装备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为了弥补东方大国牵制美国的力量不足,从五十年代开始,苏联就陆续提供了数十个师的全套陆战装备,基本都是按照苏军的配备标准和编制确立的。而截止到同年年底,苏联考虑到火炮力量的不足后,又提供了十个成建制的坦克自行火炮团的标准编制装备,各种中重型坦克以及火炮数百量,让我军完成组建数个坦克师团,跟上了当时 陆军装备的配备。

至于那些较为具体的兵种装备建设和人员培训,苏联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奉献”,也让我们形成健全的兵种作战体系,改善了以前的兵种战法的单一,形成科学层次的军师力量,脱胎换骨。

从这较为粗糙的例举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可以说是相当巨大且至关重要的,虽然有很多东西都是苏联“有偿”交换的,但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形同无价,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东西靠自己摸索需要走的路将会很长很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援助可谓是真正的大国重器,真正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强大威慑,那就是核武器。这也是苏联对我国提供的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一步。在赫鲁晓夫的命令下,苏联派出了大量的专家和工业人对我们进行工作指导,促使我们很快建立健全了相对完备且属于自己的核工业,为未来罗布泊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资料解密,赫鲁晓夫的这个决定曾经引起了苏联内部堪称滔天巨浪的反对声音。但由于赫鲁晓夫的个人坚持和其他方面原因,苏联最终还是提供了数据资料、模型、载具、技术人员、物资等的建设支持。

科技是 生产力

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要实现工业化有多难?其所缺少的技术、设备、图纸资料等物,无一不是列强们的“看家法宝”,说“禁止封锁”都有点轻,说“严防死守”一点都不为过。而当时的世界,新中国能够从无数敌对势力的包围中浴火重生就已经极为不易,想要技术引进、发展大规模的国防工业建设,无异于是天方夜谭。而苏联虽然是出于它自身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有偿的援助,但那种近乎毫无保留式的规模化的扶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不可能再重复。一万多名各类世界 的科技人员,数万套的工程技术设备,倾囊相授式的悉心指导,让我国完成了欧美列强乃至苏联本身,百年工业进程的跨越,时间就是生命线,不过短短数年,却是百年精华的缩影展现。

教育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除了工业体系和军工思路按照苏联的发展外,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同样深受苏联的影响。要知道教育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而苏联正是教育领域的“ 专家”,正是苏联对教育的重视,才让苏联在被欧美西方国家铁幕围困的同时,仍能以自身的力量发展出世界 的军工装备和理论学术,并且还时不时的在与美国的对比中占据上风。所以,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模式极为值得学习和借鉴,而苏联也在中苏友好时期,对我们的教育领域进行了指导。帮助我们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让我们能够自己培养出所需的大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时间转眼,沧海桑田。尽管“老大哥”已经成为过往,尽管蜜月期短暂,后来双方交恶。但“老大哥”方面的帮助,其意义影响之深远,我想我们不应该忘怀。

时间已模糊了记忆,往事也少有人提。也许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曾经的苏联“老大哥”。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正是由于“老大哥”当年的无私援助以及我们自身的刻苦奋斗,才有了之后华丽转身。所以,牢记历史,把握当下,繁荣昌盛不易,大家还需更加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tz/10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