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ldquo井深槐树粗,街阔人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从历史资料来看,是一句很古老的俗语,至少在宋朝时期就在山东一带广为流传,连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宋真宗也听说了。

这句俗语出自明朝时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一书,时称为谚语。朱国桢在文中记录了一件历史故事:

王沂公曾,青州人。宋真宗问云:“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何也?”沂公对曰:“井深槐树粗,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其对。

王沂公曾,即王曾,字孝先,号沂公,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年)年间(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王曾在发解试、省试、殿试都夺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

有一次,宋真宗问王曾:“你老家青州的谚语说‘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王曾回答说:“土层厚了,地下水就深了;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这是直译出来,王曾回答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谚语的民间寓意,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模棱两可,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跟宋真宗玩文字游戏。这就是政治人物之间的对话,你说是假话吧,又不是,王曾只是原原本本地说出了其字面含义,有意模糊其中的民间寓意,让人各取所需,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古槐树)

果然,宋真宗从王曾的回答中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土层厚了,地下水就深了;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从宋真宗角度来理解,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赞美之词,那是民间对朝廷的称颂,分明是说国家实力像水深土厚,朝廷政权就像槐树一样长的粗大;人民得益于国家的“仁政”,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这是大宋王朝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的景象。(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到底宋真宗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不得而知了。)至于老百姓的对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宋真宗才不去管他,有了赞美朝廷“仁政”的意思就足够了。所以他才认为王曾“善其对”。

这就是中国民间俗语的魅力,也是一些俗语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有些分明过时了,却依然具有很强活力的原因。一本《增广贤文》传世,其中很多的句子,不同的人去读,理解出不同的答案,所谓千人千面,各取所需,所以此书人人爱读,不识字的爱听人家说,人人都可以把这本书做镜子。

(清明上河图)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的真实寓意,在民间一直没有变,无非讲的是世间人情冷暖。土层厚,地下水自然就深,槐树的根也就扎得深,有水可吸,树根就扎得牢固,树干也就长得很粗。这是说,家里富裕,本钱越大,家庭的生活环境自然就水涨船高,但这种富裕人家是自私的,别人家的槐树根不可能延伸到这种人家的土里吸收水分。也就是说,再富的人家也只能是“各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街道变宽,街上也就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经济也就繁荣起来,有生意可做,就有钱可赚,人们也就富裕了,就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多的钱可赚。但商场如战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人们赚钱,没有空闲时间和亲朋好友交往,如此,人和人之间的来往就少了,人情自然也就变得很淡了。也就是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种情形类似如当年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速度”,现在大多数发达城市的快节奏,哪由得亲朋好友之间坐在茶馆里,慢条斯理品茶道经,哪由得人们慢腾腾地走亲戚,一住就是旬日或半年。旧时,民间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物质生活优越,人情越是冷淡,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信任越少,都成了自私的,贪婪的冷血动物。

(深圳)

其实,把“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人情冷淡的状况,也是今天人们平常谈论较多的,埋怨较多的。人们总是怀念过去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总有一种在人情交往中的失落感。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今天我们正处在人人有事可做,有钱可赚,经济的繁荣的社会,世间人情冷暖只是一个感觉而已,一种与过去的比较而已,真正的人情浓淡又岂在朝朝暮暮,或者说岂可让大街上所有熙来攘往的人都好得像一家人一样,那是很不现实的。社会最大的危机在于人们无事可做,无钱可赚,无处谋生。谁也不想回到落后的时代。

荣山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mc/9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