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阴阳各半,道医教你如何平安度过

彭洋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5/9229343.html

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当天,阳光直射赤道,所以北半球白天和黑夜是等长的。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是秋分,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是由热到冷转换的节气分水岭。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秋分三候

中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1一候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更是万物开始衰败的征兆,天气也逐渐阴冷寒凉。

2二候蛰虫坯户

“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3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的地方就没有水了。

秋分习俗1秋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养生平衡阴阳

《黄帝内经》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时节,阴阳平衡,昼夜相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季养生也应以“养收”为主,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早卧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顺应阳气舒长,使肺气舒展。在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养生调病需纠其因

中医养生强调审因论治、综合调养,除了要了解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肺最易受伤的原因也需引起重视。

1运动不足

中医讲“动则生阳”,就是说适度的体力劳动和运动锻炼能够强盛阳气。而许多人习惯久坐、久卧,少动或是不动,往往静态时间多,动态时间少。

若形体、肢体运动锻炼不够,四肢筋骨肌肉易废退、逐渐衰弱。同时,气的运行和生成受到影响,极易出现精神不振、身倦乏力,或食欲不振、胃胀腹胀,或动则心悸气短、出汗较多,以及形体肥胖等,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久卧伤气(指肺气)”“久坐伤肉(指脾气)”。

2膏粱饮食

《黄帝内经》指出,“肥贵人则高粱(即膏粱)之疾也”,是说肥胖是由于经常偏嗜膏粱食物,常吃油腻肥甘引起。过食膏粱肥甘,致痰湿内生,不仅容易引起肥胖乃至糖尿病、冠心病等,还会损害脾胃功能,导致痰湿内壅,影响肺的主呼吸之气,以及其主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导致一身之气产生不足,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神疲乏力、声低息微等气虚症状。

3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使自然界阳气升多降少,因此,人们的阳气在秋季收敛、冬季闭藏得不够。在秋天,肺脏的肃降乃至宣发功能得不到天地的资助,就会引起肺气不足,由此感冒、咳嗽、气喘等病频繁发生。同时多有慢性迁延,很难根治。

4环境污染

“肺为娇脏”,通过不断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促进人体气的生成,调节气的运动,从而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长期吸烟和处在雾霾天气中,肺会不断地吸入不洁的空气,这对它的功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黄金原则”平安度过多病之秋1“三个”地方不能冻

中医介绍,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有三个地方千万冻不得!

01.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02.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03.脚: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2“四个”养生的食疗方

01.缓秋燥——清肺梨

取鸭梨1个,川贝5克,冰糖、蜂蜜各适量。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将银耳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1日3次,早中晚分服。

02.止秋咳——白萝卜汁

秋季咳嗽是最恼人的,喝萝卜汁见效最快、效果好。将新鲜的白萝卜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萝卜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对胃的刺激也较强。一周喝1~2次即可。

03.防感冒——葱白姜片粥

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葱白和生姜都有驱寒、散热的功效,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有利于消除咳嗽等感冒症状。另外,葱白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04.解秋乏——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劳,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石斛和西洋参同煮也都有养阴生津的效果。二者与瘦肉一同烹制成西洋参石斛瘦肉汤,不仅对长期因糖尿病、或者冠心病、心衰造成的口渴、乏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有效,而且也能缓解酷暑损伤的元气,缓解秋乏。

4“五种”食物要多吃

01.柑橘: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

02.梨:梨有“百果之宗”美誉的梨性寒、味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有润肺清心、消痰止咳等功效。

03.苹果:苹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04.萝卜:萝卜性凉,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和清热解毒之效。每日临睡前,吃点鲜萝卜,可增强心脏功能。

05.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柿蒂可治呃逆、嗳气等症;柿饼炙炭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疮等症。

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黄帝内经》:秋多养阴1防止耗伤阴血津液

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原则,多食滋阴润燥之品,以防秋燥伤阴。秋季气候干燥,应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并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防止耗伤阴血津液,而加重口唇干燥的感觉。

2养膳食重平衡

秋季是各种瓜果丰收之时,多食水果对健康大有益处,还可预防“秋燥”的产生,但秋季气候渐冷,体质差的人也不宜多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秋季鱼类、肉类、蛋类食品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品的范围扩大了,这时在膳食调配方面要注意摄取食物营养的平衡,注意主、副食的搭配及荤、素食品的搭配,要符合“秋冬养阴”的原则。

3补晨起食粥,推陈致新

中医提倡秋季每天早晨喝粥。明代李梴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喝粥对于人的健康特别有益。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秋分,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虽然是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进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

4注意调摄伤感情绪

秋季,阳气日消,阴气日盛,万物开始由生命的成熟顶端走下坡,花木逐渐凋零,生机顿失,此时人的情志也随着自然界的萧瑟走下坡,如果情志与身体没有随着调和过来,常引发忧愁、低落的情绪。

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当处于“秋风秋雨愁煞人”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季精神调养的原则,即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神宁静的状态。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应把精力用在事业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作贡献。

秋分节气灸

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转折期,正所谓:“春分秋分,日夜均分”,人体的阴阳消长也相应发生变化。一般秋冬季节常见的各种虚寒病症,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肠病、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秋分这个节气常常开始多发。在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因势利导实施艾灸,可以有效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扶助阳气,事半功倍地治疗上述各种虚寒病症。这便是历经几千年验证并与三伏灸比翼驰名的“秋分灸”。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补养肾气,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

具体操作:

艾灸的时间:一般在秋分的当天,以及后15天,必须连续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选择睡前施灸,如此更顺应天时,效果更佳。

艾灸穴位:足三里、关元、膻中、大椎、脾俞、肾俞、涌泉,每次艾灸时,选择穴位的先后顺序应遵循,“先胸(阴)后背(阳),先下后上”的原则。

艾灸方法:有条件者最好请专业医生施以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各灸五壮。若在家中自灸时,可选择艾条悬灸法,每次每个穴位至少灸5分钟左右。

道医视频号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

⊙投稿合作: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mc/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