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荨麻疹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18分)大勇斋记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以行,及其成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其身,而不知其违乎仁,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劝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齐以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其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思之作《中庸》,得之于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路之勇,孔子未之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任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无蔽矣!于是乎言。(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注释: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通“久”。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服膺:衷心信服。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徇:依从B.而劝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劝:勉励C.而颜子跃然任之任:承受D.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夺:夺取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得之于曾子也B.而不知有其身则必不怙恃其直C.子思之作《中庸》孔子未之取也D.而驾勇以行齐以万乘之国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仁知帅乎中仁智在其中为统帅B.苟有志于斯民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C.称吾友犯而不校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D.盍求诸孔子之训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5.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6分)原22丰台期末题,答案见下面链接大勇斋记(丰台期末22.1)(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6-7题。共7分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注释:愈:胜。
6、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4分)
7、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原20适应性测试题
资治通鉴·周纪五(适应性测试)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オ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菜园里的雪里蕻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蕻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蕻,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里,等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埂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埂,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起一轮朝阳。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金农(年—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布衣终身。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志气:富有生机
B.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森严:难以通过的
C.婆娑相扶携扶携:掩映,映衬
D.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欲说还休:模糊不清
D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霜与雪作对比,是在表达霜虽然不如雪曼妙高贵,却更加值得敬重。
B.相比于瘦金体,作者更钟情枯荷图,是因为后者能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
C.结尾段描写了独自出门远行的场景,虽空旷而寂寥,却传递出豪迈的胆气。
D.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或映衬烘托,或阐释深化,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B
10.请对文中画线的两处语句进行赏析。(6分)
①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
②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11.文章标题“霜气”包含了哪些涵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原22石景山期末题。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朱光潜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看到有些青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味烦闷、消沉,提倡奉行“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请以“此身,此时,此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慰藉人心。
请以“人间烟火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46
原20朝阳二模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