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谷雨护脾胃补肾水,健脾祛湿,疏肝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而上也”,谷雨之名及从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而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这个时节,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满是暮春美景。

谷雨三候

一候萍始生:谷雨之日,萍水始相逢。

二候鸣鸠拂其羽: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布谷鸟。鸠鸣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呼唤。

三候戴胜降于桑: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三候的意思是谷雨后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声声鸣叫,在田野里提醒人们要开始播种,进而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是蚕宝宝将要生长的信号。

养血调经食疗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期,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经绵延千年。

传说中牡丹、芍药都不是凡花种,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或者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结果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变成草本的芍药,至今芍药还带着个“药”字。牡丹、芍药的花叶根茎确实可以入药,牡丹的丹皮是顶有名的,白芍更是滋阴补血的上品。

白芍也称白花芍药,《日华子本草》中记载,白芍“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意思是说白芍可养血调经,敛阴止汗,适用于血虚阴亏导致的月经不调,如今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导致经常月经不规律,经量较少,并有阴亏之象,例如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等症状。这时我们就可以食用白芍来改善这些症状。

白芍小麦粥:补血调经、滋阴

材料:糯米克,大枣20克,白芍药15克,小麦20克,蜂蜜15克。

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一两个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将小麦、白芍整理干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注入适量冷水烧沸,再改用小火煎煮20分钟,取出药袋,煎汁留锅内。大枣去核,洗净,切两半。将糯米、红枣放入锅内,用旺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糯米软烂,下蜂蜜拌匀即可。

谷雨注意收敛胆火

这个季节很多人都会有偏头痛,眩晕,或者耳朵痛等问题,多半都在肝经和胆经的路线上。春季这个万物生发的美好季节,很多问题都集中在肝胆上面。比如出现咽痛、眼睛发红、血压升高等,可以通过按摩或敲打疏通一下肝经和胆经。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动肝火。

收敛胆火,滋补肝木,推荐乌梅白糖三豆饮。

乌梅白糖三豆饮:

做法:黑豆(黑豆要用黑皮绿瓤的)、黄豆、绿豆各20g,乌梅5-10颗,白糖2勺(以上约为1-2人份量),添水淹过豆子三个指节,用砂锅熬2小时。煮好了以后就喝浓汤,当饮料喝。

乌梅一定要去药店买烟熏的,超市里做零食吃的乌梅是不可以的。

豆子可以提前泡一下。

不可隔夜,隔夜则变性;

豆子可不吃,豆类吃多了会胀气;

白糖也可以换成冰糖;

不喜欢乌梅也可以不加,效果会差一点。

三豆饮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医鼻祖扁鹊的知名药方,黄豆和黑豆养肝木,补中气,降肝胆经相火。绿豆清肝热。乌梅和白糖酸甘化阴,滋补津液。都是寻常食物,既可以清热又可以补中,功效往往令人惊喜。有人说用乌梅三豆饮治好了咳嗽或者发烧、嗓子痛等。

春夏两季,乌梅白糖汤或者乌梅三豆饮可为居家必备之品。不能吃酸的或者不爱乌梅的,只用三豆饮也可以,效果会差点。

温度升高以后,体内的阳气萌动,需要肾水涵养。如果肾水不足无力涵养,龙雷之火就会上奔,很容易发生因肾精不足引起的各种头面热症,比如突然间的头面生疮,头痛、牙痛、中耳炎、三叉神经痛等。这种肾精不足引起的热证可以用引火汤。

谷雨三月节坐功祛病法

二十四节气坐功图

人体经脉气血会随着一年十二个月的寒温变化而有盛有衰,古人注重养生,所以根据不同月份发明了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导引人体十二经脉,依季节练功养生,利用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祛病。

谷雨三月节坐功图

运:主少阴二气。

时:手太阳小肠寒水。

:脾胃结瘕瘀血,目黄、鼻鼽衄、颊肿、颔肿、肘臂外后廉肿痛、臀处痛、掌中热。

:每日丑、寅时,平坐,换手左右举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齿,吐纳,漱咽。

:每天一~五时之间,自然盘坐,右手上举托天,指尖朝左;左臂弯曲成直角,前臂平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手心朝胸,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各三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关键词:叩齿、咽津、吐纳法

谷雨节气灸

谷雨万物生发之气越来越旺,达到高潮。因为“肾水生肝木,肝木克脾土”的逻辑,此时是肾水消耗最厉害的时节。肾精被消耗得差不多的人已经收到了肾虚的信号:疲劳、春困。而旺盛的生发之气克制脾土,中焦也容易虚弱。

在每个季节结束前18天,由脾来负责季节的转换。谷雨正是春夏交接的节气,也是“脾王”之时。在此18天内要好好护卫脾胃。再加上谷雨节气前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加大,人体内的湿气不易排出,与身体内热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形成湿热,损伤脾胃之阳气!谷雨节气灸补肾健脾祛湿是最明智的选择。很快就是立夏,麦穗灌浆,小孩长个,正是需要脾胃积蓄的能量的时候呢。一方面通过艾灸的太阳真火,补脾肾的阳气,一方面艾灸可以加快身体运化湿气,祛除湿气,打造坚固的堤坝,防止湿气侵入人体!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健旺,则我们的正气强盛,身体自然健康。因此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人体内的湿气不易排出,如果身体内热和湿气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湿热,容易引起神经痛症,还会诱发老年人关节疼痛、腰背疼痛,或者哮喘发作等,儿童则表现扁桃体肿痛、支气管炎,咳嗽等症。在谷雨时节进行艾灸,能健脾疏肝,祛湿排毒,有效提高免疫力!

谷雨节气灸选穴原则

1、中脘穴:

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有调理消化系统、补中气、行气活血的功效。

2、足三里:

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还有延缓人体衰老、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预防血管硬化、中风的作用。

3、丰隆穴:

属胃经,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效果。

4、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5、隐白穴:是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每次可选2-3个穴位来做温灸。

立春后“是肝旺而脾弱,脾土被肝木所困!“到谷雨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初夏属心),脾土也进入旺盛时期(长夏属脾),顺应自然,这时要调旺脾气最好!

艾灸可通经活络、祛湿逐寒,能更好的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使体内阳气提升,提高免疫力。

谷雨防三病

1预防痹症

痹症的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特别是居住在寒冷地区或在气温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承热冷浴。内衣汗湿及时更换,垫子、褥子应勤洗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2防过敏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此时节要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及时用吸尘器清理房间内的花粉、粉尘等过敏源性物质,外出时戴好防护口罩。

也可以在早晚或外出前用冷水洗洗鼻子,搓搓鼻翼,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且谷雨节气气温偏高,雨水频繁,蛇蚁蚊虫的繁殖和活动也变得频繁,尽量穿长衣长裤,喷抹驱蚊水,以免被叮咬。

3、防感冒

谷雨节气后,大风天气多见,气温波动较大,平日的早、晚气温仍较低。

因此,民间也故有“谷雨寒死老鼠”之说。

此时,大家仍要适当“春捂”(以不出汗为宜),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

谷雨食养--养脾祛湿此时,脾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是身体补益的好时机,应适时进食补血气的食物,但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谷雨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湿邪容易侵入人体为患,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情况。所以谷雨养生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须加以配合。具有良好祛湿效果的食物有:白扁豆、赤小豆、薏仁、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藕等。春季的新鲜野菜,包括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些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的作用。养脾当细嚼慢咽,七分饱,常按足三里,少久坐,少甜食,少思虑,不利争,不逞强,恬和清虚。给大家推荐三款时令饮食:1祛风湿、强筋骨

由于天气潮湿,患有风湿的人在这个季节更容易复发,给大家介绍一款祛湿、利关节的药膳。

桑寄生薏苡仁脊骨汤组成:桑寄生10g、薏苡仁20g、猪肉50g、脊骨g、蜜枣1粒(2-3人份量)。做法:先将脊骨斩块汆水去掉血污,桑寄生、薏苡仁清洗干净,稍浸泡。然后将所有食材一同放入煲中加清水同煲1-1.5小时,最后调味食用。桑寄生:性平味苦,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其既能祛血中风湿,又益血补肝肾,对于风湿夹有虚证,如痹证日久伤精的腰膝疼痛、无力比较适用。由于桑寄生有一点苦味,为了改善口感,煲汤时可加入1粒蜜枣。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的功效,此膳中取其渗湿、除痹的作用,对于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的痹痛拘挛都有一定的疗效。禁忌:此款药膳对于风湿痹痛比较适用,但由于薏苡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因此孕妇早期不建议过量食用。

2枸杞山药粥:

枸杞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加清水煮熟。

功效:养阴益肾,柔肝健脾。3鲫鱼淮山凉瓜汤:鲫鱼一条洗净,淮山去皮切片入水备用,凉瓜洗净去瓤切片备用。鲫鱼如果煎至金黄,入葱姜蒜,加水熬出白汤,稍加盐豉,汤成乳白,入淮山凉瓜,待熟可食。功可健脾益气利水,乃清补之佳品。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jz/7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