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梧桐考下

上期回顾:苏州梧桐考(上)

四、元末明初的《洗桐图》与“洗梧园”

由于梧桐栖凤凰的传说及其树形特立独行的姿态,元明时文人雅士常喜在庭院种植梧桐,以寓示自身人格之皎洁与道德之完善,并有许多桐荫图出现。倪瓒(-)的《幽居图》与唐寅(-)的《桐阴清梦图》及其题诗,说明了当时诗人对梧桐的这种心态。倪瓒《幽居图》在草堂旁画有二株梧桐与一丛竹,题诗曰:“四月芳林新雨余,碧梧翠竹满幽居。焚香燕坐心如水,手卷湘帘写道书。”唐寅《桐阴清梦图》在桐阴下,一老人坐于交椅,仰面闭目,悠然自得。题诗曰:“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

元·倪瓒《幽居图(局部)

明·唐寅《桐荫图》

元末明初著名山水画家倪瓒洗桐的故事,更提升了梧桐清高自洁的品格。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无锡梅里人。晚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20余年,常寄寓苏州光福徐达佐(字良夫-)的耕渔轩。倪瓒性格孤僻狷介,世人称之为“倪迂”,有洁癖。明代苏州王锜(-)的《寓圃杂记》与顾元庆(-)的《云林遗事》,记述有倪瓒洗梧桐的故事。《寓圃杂记·卷六·云林遗事》谓:“倪云林洁病,自古所无。晚年避地光福徐氏。一日,同游西崦,偶饮七宝泉,爱其美,徐命人日汲两担,前桶以饮,后桶以濯。其家去泉五里,奉之者半年不倦。云林归,徐往谒,慕其清秘阁,恳之得入。偶出一唾,云林命仆绕阁觅其唾处,不得,因自觅,得于桐树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树不已。徐大惭而出,其不情如此。”

在有倪瓒洗桐的故事之后,画坛又以洗桐为画题,去污还洁,离垢得净,成为了文人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自明代苏州的钱谷(-)、仇英(-)的《洗桐图》与崔子忠(-)的《云林洗桐图》起,明清两代至现今的青年画家,所画《洗桐图》不绝,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以及徐燕荪等,都有《洗桐图》的作品。

明·仇英《洗桐图》明·钱谷《洗桐图轴》徐燕荪(—)《洗桐图》

明清时期又有许多以洗桐为题材的工艺品问世,清康熙就有一枚“洗桐山房”的印玺,乾隆更写下了多首洗桐诗,同时还将这一主题的故事,镌刻在宫内的文玩器具上。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狮子林,在园内的古建木雕上,都有“云林洗桐”的工艺图。

明末犀角雕洗桐图杯

狮子林倪林云洗桐木雕

元末明初常熟富豪曹善诚建梧桐园,并常清洗梧桐。《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四》()的“第宅”与“园林”一节,前后分别记述了曹善诚与梧桐园的史料。其在第宅部分,谓:“曹诚善宅在福山陆庄桥,曹氏世以资雄吴中,岁入租三十六万。”并称张士诚起兵后,在元至正十四年()渡江南下时,曹曾发江船百艇,载酒肉犒劳将士,但兵至常熟时其宅仍毀。在其园林部分。又谓:“梧桐园在县北陆莊,富室曹氏所辟,种梧桐数百本。客至则呼童洗之,故又名‘洗梧园’。”清光绪三十年()的《常昭合志》,记曹善诚曾邀倪瓒赴宅观赏荷花,此当是张士诚进兵常熟之前的事。倪瓒晚年62岁()时,在苏州光福画《耕渔图轴》,并作诗《徐良夫耕渔轩》。因此可以推断倪瓒洗桐的故事,发生在曹善诚的洗梧园被废之后。曹善诚虽宅被毀,但部分梧桐树还保存到明宣德年间。

明代太医,长洲人刘溥(约年在世),号草窗,工诗,是“景泰(-)十才子”之首,有《草窗集》传世,其诗《题福山曹氏画》,曰:“歌舞当年姿逸游,不知何物是闲愁,如今桐树无人洗,风雨空山几度秋。”诗序谓:“曹氏富甲一郡,植梧桐数亩,主人将纳凉其下,令人以新水沃之,谓之洗梧。淮兵由福山入吴,曹氏园亭首被祸,故草窗诗云云。”

五、明代苏州梧桐的庭栽与诗画

明初以诗文著称“吴中四杰”之首的高启,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今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青秋浦),曾授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辞官返乡。其诗词中有多篇写井旁的梧桐,说明了苏州民间梧桐种植的习俗。诗《戏婴图》曰:“芍药风栏侧,梧桐露井傍。娇婴争晚戏,少妇斗春妆。”《金井怨》曰:“照水羞见影,汲水嫌手冷。闲立梧桐阴,乌啼秋夜永。”洪武七年(),高启被朱元璋腰斩处死,时年39岁。

明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号石田-)的别业“有竹居”,在相城宅里(现为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村),居室前种有梧桐与白皮松各一株。沈周作《碧梧苍栝之轩》诗,自注云:“吾寝之前有屋,甚虚明,屋下有一梧一栝(白皮松),并秀于庭,因名之。”诗曰:“吾轩陋无取,赖有此嘉树。梧栝各一植,当前郁分布。正比双国士,裒然在宾阼。我是轩主人,对越自朝莫。读书接叶下,小酌亦可具。徘徊弄华月,凉影乱瑶璐。”

沈周画有多幅梧桐图,其《桐荫乐志图》(图-15),描绘一位老者于桐荫泊船垂钓闲适生活情景。有自题诗曰:“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闲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画意与诗情表达了画家清居闲适的生活情趣,其哲理,耐人寻味。沈周的《桐荫高仕图》是一位老者右手扶桐,诗曰:“独倚桐阴宜野服,看云还看碧泓泉。青山更有留人意,我言诗成直上天。”表述了诗人画家的高洁、自信。

明·沈周《桐荫乐志图》

文徵明(-)的宅院在苏州东中市中街路的曹家巷,嘉靖十一年()深秋,62岁的文徵明与客雅会,是夜醉酒醒后,步月中庭梧桐树下,有感退隐后的幽适生活,作《中庭步月图》,并赋长诗。画幅右边为两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前一后互为映照,中间是一片开阔地,为左右两边的树木和后面的草堂所围,三位高士正在月光下交谈。题跋谓:“十月十三日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留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僮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诗曰:“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调。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画成《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嘉靖三十年(年),82岁时又选其中十二景重绘,这12幅画后流入海外,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8幅,其中有一幅《玉泉图》,画面是在二棵梧桐树下,有僮儿在井边吊水。这座“玉泉井”,现仍保存在拙政园远香堂的东南角。拙政园中部有一座“梧竹幽居亭”,亭北植有梧桐、翠竹,亭的匾额“梧竹幽居”,为文徵明所书。

明·文徵明《拙政园·玉泉》图中的梧桐

拙政园梧竹幽居亭

苏州庭院的梧竹配植,是取梧竹引凤的吉祥寓意,也是取梧竹的清静幽适的闲居情调。明代吴门画派唐寅、仇英、陆治、周之冕等画家的多幅作品,常能见到这种庭院梧竹配植的格局。唐寅(-)的《梧竹十亩图》描绘了在梧竹围绕的草堂中,高士赏画的情景,诗表述了幽闲的心情,曰:“梧竹十亩好浓阴阴里幽轩惬野心曲几方床长柄麈想君从些散凡襟”。仇英(-)的《梧竹书堂图》是一副青山绿山绿水,桐竹清影下,书堂中一名文士半躺在躺椅上,神情沉静祥和小憩片刻。画面刻划出一派宁静悠雅的休闲情景。

明·唐寅《梧竹十亩图》

明·仇英《梧竹书堂图》局部

明末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撰我国最早的造园专著《长物志》,对梧桐的种植,谓:“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当日令人洗拭,且枝梗如画者,若直上而旁无他枝,如拳如盖。”

六、清代怡园的碧梧栖凤馆与古梧

怡园位于现人民路乐桥北,在清同治十三年(),园主顾文彬在祖宅北,购得明代礼部尚书吴宽(-)的旧宅废址建花园。

顾文彬(-)字蔚如,号子山,收藏家、书法家,晚清江南著名藏书楼“过云楼”的主人。祖上在元末明初时,自徽州迁居苏城,经商致富。清道光二十一年(年)顾文彬考上进士,曾为刑部员外郎,同治十年()二月调任浙江宁绍台道兼海关监督,光绪元年()离任返苏州。据顾文彬的《过云楼日记》与《过云楼家书》资料,在这四年任上,顾从钱庄汇苏的银两总额达17万7千两。顾文彬购得怡园土地后,即由其三子顾承(-)主持营造,并邀请多位画家参与设计,取法于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等园林中的精品之处,博采众长。光绪三年()怡园落成,顾文彬邀请俞樾(-)等好友撰写园记,题写匾额,又请画家顾沄(-)为园内各景作画。

俞樾在当年写的《怡园记》,先谓:“顾子山方伯既建春荫义庄(包括顾家祠堂,现为苏州歌舞团驻地),辟其东为园,以怡性养寿,是曰怡园。”然后由义庄入园,顺序介绍园内各处景色。在向东南绕廊至“面壁亭”后,谓:“又南行,则桐荫翳然,中藏精舍,是为‘碧梧栖凤’。”此即为现在的“碧梧栖凤馆”,馆名取自唐·白居易的“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的诗意。匾额上“碧梧栖凤”四字,由时为昭文县(现常熟县东部地区)知县吴观乐所书,匾跋记曰:“新桐初引,么凤迟来,徒倚绿阴,渺渺兮予怀也。怡园主人属书。光绪丁丑年(年)仲春,仁和(今杭州余杭区仁和镇)吴观乐。”

怡园碧梧栖凤馆

现在在“碧梧栖凤馆”的南面小院,有二株梧桐,一株较年轻,主干挺拔为近代补植,胸围75cm。另一株的主干中上部受过伤害,向南横斜生长,胸围cm,应为当年栽植的古梧。庭院西有几间小厢房,东围墙的月洞门通往藕香榭的南厅(梅花厅)前庭,月洞门上砖刻,书“遁窟”。怡园建成时,画家顾沄为怡园画十六景,后又补四景,共20幅画,其中有一幅“遁窟”图,与现在的实景相似。

清·顾沄《怡园图册·遯窟》中的梧桐

怡园现“遁窟”小院中的古梧

在怡园“藕香榭”东,现在还保存一株胸围cm的古梧,亦应为建园时所植。从怡园史料及苏州近代种植的梧桐树龄与主杆粗度的相对比较。可以推断怡园二株古梧的树龄应有年左右。百年以上梧桐极为少见,国内未有梧桐胸围超过cm的报导。苏州农学院抗日战争时为日冠所占,当时种有的梧桐现存16株,树龄约80年,胸围大多为-cm左右。

怡园藕香榭东古梧

怡园百年古梧现状

免责声明

作者:蔡曾煜,苏州市农业技术学校原副校长、研究员,首届苏州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邮箱:szyl_bianjib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jz/7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