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十三打卡中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50821/4683498.html

读文言,品诗词,学时评,《学习报》陪你一起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每天读一读,你会在成语的海洋中不迷茫;每天背一背,你会发现文言的世界也很精彩;每天品一品,与诗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天涯共读”,在阅读中丰盈每一天吧!

一、成语天天看

1.鼎力相助夸别人

敬谢不敏巧推辞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鼎力相助是感谢别人对自己提供大力帮助时的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表示推辞的客气话。

2.暴殄天物很奢侈

焚琴煮鹤煞风景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焚琴煮鹤指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3.大庭广众公开场

众目睽睽大家看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可表示有许多人的公开场合。它们的区别在于:大庭广众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众目睽睽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4.道貌岸然伪君子

一本正经很庄重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可以形容外表正经庄重的样子,它们的区别在于:道貌岸然多用作贬义,用来嘲讽人故意做出端庄、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多指表情、脸色很认真,一般不能表示装模作样,表里截然相反的意思。

5.额手称庆独自乐

额手相庆大家欢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把手放在额前,表示庆贺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额手称庆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额手相庆只能是多数人。

6.耳濡目染受影响

潜移默化有变化

耳闻目睹看见过

耳熟能详说得出

辨析:这四个成语都有接触外界事物并受到一些影响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耳濡目染偏重在接触的过程中无形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偏重在受到影响并发生了变化;耳闻目睹只指听到过或看到过;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可以详细说出。

7.耳提面命恳切教

胸无城府人真诚

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耳提面命指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城市和官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

8.翻云覆雨没操守

朝三暮四难捉摸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变化不定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翻云覆雨偏重在兴风作浪,多指人与人相处反复无常,没有操守;朝三暮四偏重在欺诈蒙骗,多指规章制度经常变更,使人无所适从,也指思想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9.方兴未艾刚起步

风起云涌声势大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兴起和逐渐发展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方兴未艾多充当谓语、定语,偏重在正在发展;风起云涌可作状语,偏重在声势浩大。

10.防微杜渐早制止

防患未然早预防

未雨绸缪早准备

辨析:这三个成语都有事先防止不好的情况出现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防微杜渐多用于毛病、缺点、错误等坏事情坏现象,偏重在刚出苗头就给予制止;防患未然多用于灾难祸患等有严重恶果的事,偏重于及早预防;未雨绸缪事先做准备。

二、情境默写之《虞美人》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想象故国“”,只是自己的容颜已老。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答案: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三、文言细读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解释加红字词的含义。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

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

进:推荐、保举。

会:适逢,正赶上。

缪公之业:指秦穆公修德行武,开拓疆土,争霸诸侯的事业。缪,通“穆”。

因:通过。

语:谈论。

厌:厌倦。

中:让……中意。

说:说服。

说:通“悦”,高兴。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议:议论。

疑:犹豫不定。

苟:如果,假使。

法:效法。

故:成法。

循:遵循。

善:好。

便:有利于。

故:所以。

非:非难。

以:任命。

卒:终于。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

期年:一整年。

法:处罚、治罪。

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将:率兵。

伏:埋伏、伏击。

因:趁机。

数:屡次、多次。

削:削弱。

使使:派遣使者。

徙:迁徙。

恨:后悔、悔恨。

号:封号

四、读出诗词咏物之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诗人袁枚的小诗《苔》通过央视的节目火的一塌糊涂,一首埋没了多出现在大众视野。诗人用短短二十字,优美可爱,把微小的苔写得励志、感人。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其实从“诗言志”开始,我们祖先就开始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

咏物诗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描摹情态类。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二、托物言志类。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明朝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写出自己“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

三、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所咏之“物”与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同样曾巩咏柳,曾巩写的是:“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四、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看似在说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揭示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终于有一天,小松成了大松,人们才惊叹不已。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这首诗所咏之物为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春风吹拂中,千丝万缕,随风起舞。形态柔美动人。第二句写柳色的柔嫩夺目,秀色照人。和煦春风中,柳枝刚刚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喻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这一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的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在此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此诗将咏物和抒怀结合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更暗含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高考链接

1.(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2.(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问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2.(1)B(“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指“理想困窘,不得志”,不能理解为“贫穷的生活”。)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读文言,品诗词,学时评,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学习报》精品链接

《学习报年高考作文考前15天》即将来袭

新品

《“我和我的祖国”专题作文素材》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精神,让作文构思立意独具匠心

新品上架//《早读晚练课课通》,语文学习变轻松!

往期回顾: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十二)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十一),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十)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九),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八)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七)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六),与您不见不散!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五)继续与你相约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四)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三)打卡中!

《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二)打卡中!

延课不延学!《学习报》天涯共读计划邀你一起!

每日摘抄

疫情之下,我们不上,谁上

每日时评摘抄

抗疫爱心,没有山海的隔绝

每日摘抄

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为众人抱薪

每日时评摘抄

“90”后,好样的

每日时评摘抄

在“逆行”中看担当

央视元宵晚会诗朗诵《你的样子》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jz/10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