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里的生态农耕文化一

中华文明以农而立其根基,因农而成其久远。在农耕文明的演进历程中,耕读相协的文化孕育了众多农学家,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汲取先民智慧,传承行知思想,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生态农业典籍。这些农耕文化典籍积淀了精深的农耕文化与哲理思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古代,这些农耕典籍对指导先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促进各朝各代农耕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功不可没。从典籍的农耕文化里追思农业的繁衍与进步,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的行知思想,作为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国农学典籍的价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被湮没,反而历久弥新,浩瀚典籍中的许多农耕文明和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科学性、思想性、审美性和学术性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先民农耕生活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思想脉络,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很多典籍中它体现和反映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生活希望与向往。此外还有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生活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重拾典籍,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典籍里的农耕是什么?

观象,授时,种地。什么意思呢,种地需要懂得种地的时间,要想知道时间就得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转,这就是观察天象,观象;只有知道了日月星辰的运转,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种,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藏,这就叫授以时间,授时。农耕文明就是指种地的学问,所以农耕文明来自大自然。农耕文明的起源从种到养,逐渐在农耕文明发展中,总结出适时种,应季管,适时收,应季藏,应时品,应时应品应体而养。从农耕种、管、收的自然气候变化中形成最早的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年天为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中国古农书、古医书典籍中有很多丰富的物候知识。先民把观察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更多的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农耕的主要耕作经验。七十二时候,二十四物候现象包括: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农耕典籍中的物候经验,后人把它总结为农业“物候学“。农业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重温典籍,资料记载,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和年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农时的月历。

在漫长的宇宙演进过程中,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古人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在世界文明史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就是极其光辉的一页。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上,由我国政府部门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我国又一项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了世界的公认。也意味着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得到了国际认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认知,它不仅丰富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而且使中国非物质农耕文化大大融入了世界农耕文化的范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指导我国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生息,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智慧和生活智慧,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渊源。“二十节气”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俗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亿万人民的精神生活,支撑着他们尊天地敬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从中获得丰裕的物质艰难生活下来。我国劳动人民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深厚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还在不断地日益加深,随着时代发展并不断丰富着他的精神内含。

文章来源:古耕新缘!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fz/7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