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五代是唐代藩镇割据的自然延续,而宋朝就是五代镇兵拥立这个积习的一个自然延续,赵匡胤成了宋朝的开国之君,宋朝就像他养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能长多大,长成什么样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将与他这个家长关系极大。
其实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开国之君定的规矩对整个朝代影响很大,他基本圈定了一些规则,让其后代不得不在规则之内行事,因为这样“政治正确”,非常人不能打破。
那赵匡胤定了哪些大的方向呢?主要就是抑武与分权。
抑武就是要革除五代积弊,也就是中央弱地方强,地方强也就是节度使拥有兵权、治权、财权。要解除积弊,就需要解除地方的这几个大权,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兵权,治权与财权都是基于兵权的,没有兵什么都不是。
所以只要拿回了兵权,什么事都好办了,赵匡胤确实做到了这几点,而且似乎很轻松,也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杯酒释兵权,没有流血,杯酒释兵权一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解除了身边禁军的威胁,第二次是解除了边镇大将的威胁。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兵权这块要长治久安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主要有以下措施:
1,调兵权和统兵权与分离,将军只有统兵权,调兵权在皇帝手中。这个其实不是创举,只是回归,因为这个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定制了,大家想想课本上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知道了。
2,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更戍法,中央禁军开始被派往全国各地轮番戍守。
更戍法规定的戍守时间很短,两到三年就换一次。各地的统兵将领,也是由中央直接指派。士兵不断在各地轮换,无法和将领结成较强的私人关系,跟着地方将领叛变的可能性就低了。
个人觉得这种制度比较适合内部地区,对于边防军,这种两到三年换一批,影响比较大,可以换一个更小的比例,比如每年更换1/5,既可以让军队得到拉练,又可以保有良好的战斗力。对于国家担心的将领造反,其实宋朝防范有点太过了,对于一个边镇,其力量相对还是有限的,如果有经常变更的监军,想造反成功还是很难。
所以这个制度大方向没问题,但在一些特殊场景和细节还可以优化。
3,设立枢密院主持全国军务。
除了解决最大的兵权问题,还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来强本弱枝,也就是分权。
1,行政分权
在中央,宰相权力降低,另外军事由枢密院负责,财务由三司使负责。
地方也是分权的,州有通判分权,县有主簙分权,他们与正官知州知县一样,有事可以直接上奏朝廷,州县发布的命令,也必须经他们副署才有效。
2,收回各地财权,设置专门的转运使,地方其他大员如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观察使都不得干预。
3,收回司法权。
赵匡胤是军人出身,本身也是骁勇善战,但他本人并非喜好刀枪之辈,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人,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人总体上是一个平和的人,不走极端,但他也识得军阀混战带来的民间之苦,所以有一个澄清宇宙的理想,他的所作所为显得平和,不以刀兵解决尽量不用刀兵,他也没有常见的开国皇帝搞的那些血腥杀戮,不光对他的部下,就算对战败的十国之君都是这样。
但他这种平和却给他带来了灾祸,他的暴毙,从谁受益谁嫌疑最大的原则,极大可能是其二弟赵光义所为。
他的暴毙也使得他未能完成未竞之事业,燕云十六州、北汉、以及南方的大理、交州地区、西方的西夏之地、河西走廊,这些传统的中国统治之地仍然徘徊在中华之外,有些地方随着年岁日久,离心力越大则永远地徘徊在中华之外,比如交州地区。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燕云十六州,它是宋朝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就像小区没有围墙,是睡不好觉的。
没有搞定这块地方,其他地方都不要想。
但太祖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也就是先南后北的策略,从当时的情况看,他应该乘着契丹辽穆宗这个内政不修的皇帝在位时尽快搞定幽云之地,太祖是年上位,辽穆宗是年死掉,也就是太祖有8年时间,因为穆宗之后就是辽景宗,他是契丹的中兴之君,其后更是辽圣宗的全盛时代,要想从这两个手中抢回十六州就太难了,何况最牛B的他死之后?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也许,他准备取了北汉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十六州,但此时他却暴毙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他不死,以他的水平,还可能搞得定十六州,也只是可能,因为他死时已经是辽景宗时代了。
他一死,十六州也随风而去。
直到年后岳飞出现时才看到一线希望,但这线希望很快被莫须有吹灭,而此时,幽云十六州已经换了一位新主人----女真人。
另外一件事情太祖也没有处理好,那就是国都问题,
幽云不在手,汴梁几多愁?
没有山川之阻,可以说是风险极高。虽然赵匡胤也考虑到了,但却由于后来的太宗反对而取消了。相对于汴梁,考虑到江南补给和周边形势,洛阳当时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最终还是解决了国都问题,北宋灭亡,汴京破,南宋立,都于杭州,终于迁都了,再也不用对幽云耿耿于怀了。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然后由他二弟及子孙拿了去。
现在由他二弟的子孙创立了南宋,由于无子,又不得已把江山还给了赵匡胤的子孙。
扯平了。
公平来说,赵光义远不及赵匡胤,但他的子孙的皇帝表现总体好过南宋赵匡胤的子孙不少。
后面的宋太宗想解决上面的16州问题,但由于自身能力上,时间选择上的问题,导致两次皆惨败,关于国都问题,他更不可能迁都,因为当年反对就是他,他的儿孙们,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所以虽然宋真宗时逃过了契丹劫,最终还是逃不掉靖康耻。
总的来说,赵匡胤似乎平和有余,而魄力不足,人无完人,空余叹息。
而太宗赵光义则是能力配不上梦想。
从大的方向来说,赵匡胤制定的制度是合适的,但后面上位的太宗却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加激进,没把握好一个“度”,导致过犹不及,前面赵匡胤是抑武,重文实际上开始于太宗之手,总体上就形成了崇文抑武。
太宗之重文,真的是历代帝王无出其右者,这可能是由于其得位不正,需要获得广泛支持走的一步棋,也由于其不像其哥哥军人一样出身,他本身有着文人情怀,对文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宋太祖时期开科十五次,每科也仅取十三人。宋太宗在其即位的次年,即太平兴国二年(年)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
宋太宗还觉得录取的人数太少,他亲自调阅考生的试卷和档案,又增加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一百八十四人,这一科共计录取了五百人,这比宋太祖一朝录取四百五十五人的总数还多。
不仅如此,宋太宗还赐宴开宝寺,并对这些及第者从优授官。面对这一改革,时任宰相、曾在宋太祖朝担任知贡举的薛居正颇有微词,认为这一榜录取的进士太多,对于新科进士的授官也太优厚了,是历代从未有过的。
前面所说的太祖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幽云与国都问题,加之后面太宗的超常“重文”,以及太宗之后的真宗扩大化的磨勘与恩荫之制,直接把宋朝拖入了财政疲敝的深渊,虽然宋朝已经算GDP很牛了,但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契丹要钱,西夏要钱,这些钱其实还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兵太多、官太多。
这也是由于前面的问题引起的,你想想,幽云未回,国都未迁,要想睡好觉,就只有养大量的兵士进行自我安慰,导致大量冗兵。
而磨勘与恩荫之制,加上大量的开科取士,又导致了大量的冗官。
兵和官都是要吃饭的,这个饭是要国家掏钱的。
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花完了前面两任的积蓄,到第四任皇帝仁宗已经受不了,钱不够用,怎么办,只有变法!
他叫范仲淹写了个方案,方案很好,但范仲淹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事情不能急,要慢慢来,急了会出事。
但仁宗很急,想靠一纸命令就搞定,
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皇帝的命令也不好使啊。
结果改革一年就不了了之。
于是神宗又接着来,神宗更有魄力,这事做得比较久,
所以有些效果,但总体远不算成功。
改革的诀窍在于开源节流,多开源,少节流,因为节流会影响利益集团,但开源这帮士大夫又会说是与民争利,你说怎么办?
这帮士大夫真的欠揍,偏偏开国之君还立一条“不杀士大夫“的规矩,真是气死皇帝了。
虽说赵匡胤把皇权集中了,但实际上这帮皇帝并没那么开心,这帮士大夫虽然不会像藩镇大将一样造反,但让皇帝心情不爽还是可以的。
宋朝皇帝不开心,但确是士大夫的乐园。
老大们对这帮读书人这么好,至少要在精神文明上开几朵花。
幸好,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这些人的诗词文章至今仍在愉悦着每一位中国人。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朝发明的,毕竟读书人多,对书籍需求量大,原来的雕版印刷效率太低,所以这也算是重文催生出来的,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也是在宋朝时大规模应用的,也就是以前是试验样品,现在才量产。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宋朝要打仗,骑兵干不过,总得在武器上做些研究。而宋朝缺钱花要开源,开源一个来处就是卖东西,那中国的丝和瓷是最好的对外商品,传统的丝路有西夏拦住,那就只有走海路,所以指南针又催生成熟了,而且这种海外贸易又反过来促进了瓷器工艺的革新和纺织技术的进步。
所以说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宋朝真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只是可惜那时毕竟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如果宋朝的兵制能够优化,编练新军,保持一支强大的边防力量,配合先进的武器,收回幽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重回汉唐武力巅峰,也不是不可能的,以此实力,与新兴的蒙古较量,胜败也未可知,如此的话,以宋朝的开放心态,中国的进程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
总的来说,虽然多少有些屈辱,但宋朝仍是一个伟大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