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花信风,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番”。根据农历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一百二十日,有八气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开。故“风有信,花不误”,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一候花信风便是候花开放时期。到了谷雨前后,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要来临。谷,得雨而生。这个节气下的雨,滋润了禾苗,谷物因此蓬勃生长起来。谷雨是春天最后的乐章,岁月静好春意渐尽,戴胜鸟鸣夏日即临。
谷雨花信风“三候三花”,分别是:牡丹、荼蘼、楝花。
谷雨花信风一候:牡丹。民俗曰:“雨前香椿卖得俏,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是国人最钟爱的花卉,而且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又叫“富贵花”,其开花时雍容华贵,姿态高雅,娉婷娇娆,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花型硕大,色彩娇艳,堪称“天下无双,花间第一”,兼有色、香、韵、叶四者之美,人见人爱,群见群喜,是华夏民族钟情的国色天香,而且不同颜色的牡丹花寓意也不同。一直被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代名词。因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可谓千姿百态,清香万里,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又因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
牡丹雍容华贵,花容端丽,故牵动了众多文人骚客的情愫。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范成大“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邵雍《洛阳春吟》“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这些经典诗篇都是对牡丹花的赞誉。
牡丹花被誉为国花,其花色甚丰,色泽亦多,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其中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以黄、绿为贵。
千百年来,牡丹品种命名,多以姓氏、产地、花色、花形为命名。如魏紫、赵粉、二乔、洛阳红、御衣黄、青龙卧墨池、白雪塔、豆绿、洛阳春、鹤翎红、胭脂红等。少数稀有牡丹花则以“酒醉杨妃、璎珞宝珠、玉天仙”等为美称,寓意深妙且又典雅。每个品种差异分明,各具特色。
牡丹花语: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因其花色甚丰,又有以花色为独立的花语。比如,红牡丹,属性火,花语是“富贵、圆满”;紫牡丹,属性暗,花语是“难为情”;粉牡丹,花语是“雍容华贵”;白牡丹,花语是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是对女人的最高赞美,是女人心中最心仪的礼物;绿牡丹,花语是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黑牡丹,花语是“死了都要爱”。事实上,牡丹家族中没有纯粹的黑牡丹,人们习惯上把深红色、深紫色牡丹称为黑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被誉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牡丹花大而艳丽,一向被人们视为富贵昌盛的象征。牡丹花色丰富,喻意不尽相同:以白牡丹为例,摆设在办公室、卧室,当您看到她的美,给人以舒畅的视觉享受,睹物思人、启迪人生;以明智远、激发出内心深处的灵感。摆设在酒店、宾馆经商之地象征生意发达。白牡丹寓意风格:王者风范,以及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牡丹牡丹牡丹牡丹牡丹牡丹牡丹牡丹牡丹谷雨花信风二候:荼蘼。植物名,蔷薇科,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有五片椭圆形小叶,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夏初开黄白色重瓣花,有芳香,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荼蘼也称“酴醿”、“荼蘼”、“荼縻”等,事实上,酴醾原是一种酒名,但因酴醾花的颜色和香味都与之相似,故作此名,称为荼蘼花。《花经》中,酴醾花之品格、色香,略逊于牡丹,与西府海棠、宝珠茉莉等列入“二品八命”。
荼蘼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浓,是春季最后盛放的花,当它开放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的结束。苏轼“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吴淑姬“谢了荼蘼春事休。”朱淑真“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任拙斋“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纷纷又扑衣。”王琪“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荆出莓墙。”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末日之美的诠释。作品之多,可见古人对于荼蘼花的喜爱。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要来了。
荼蘼花的花语:末日之美。荼蘼花总是开在夏季,是春季花儿都快凋零的时候绽放,所以等到荼蘼开尽了,整个花季也都过去了。因此,其花语便是“末日之美”。
荼蘼荼蘼荼蘼荼蘼谷雨花信风三候:楝花。楝花,为楝科落叶乔木植物,俗称“苦楝仔”,春末夏初开花,花期4-5月,果期10-12月,高10-20m。苦楝树的花瓣坚挺,对仗整齐,看了让人有些心情愉悦的感觉;苦楝花树形潇洒,枝叶秀丽,花淡雅芳香,又耐烟尘、抗污染并能杀菌,一般做庭荫树、行道树,也是工厂绿化、园林绿化的好树种。该种不仅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味苦,性寒,有小毒。花期恰处农历春尽夏来之时,是二十四番风信中的最后一番花。《花镜》云:“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可见,楝花谢尽,花信风止,便是“绿肥红瘦”的夏天了。宋·汤恢的《倦寻芳》词,似乎是对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总结:“饧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烟湿浓堆杨柳色,昼长间坠梨花片。悄帘栊,听幽禽对语,分明如翦。记旧日、西湖行乐,载酒寻春,十里尘软。背后腰肢,仿佛图画曾见。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但如今,病厌厌、海棠池馆。”
苦楝花在古代就受到大家的追捧,是多情者歌咏的对象。比如:唐·温庭筠《苦楝花》:“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宋·梅尧臣《楝花》:“紫丝晖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莺舌未调香萼醉,柔风细吹铜梗斜。金鞍结束果下马,低枝不碍无阑遮。长陵小市见阿姊,浓薰馥郁升钿车。莫轻贫贱出闾巷,迎入汉宫人自夸。”;宋·张蕴《咏楝花》:“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予沉湘。江南四月无风信,青草前头蝶思狂。”;宋·王安石《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宋·谢逸《千秋岁·楝花飘砌》“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元·朱希晦《寄友》:“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明·杨基《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邵亭贞《贞溪初夏》:“楝花风起漾微波,野渡舟横客自过。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等等。
楝花花语:温暖的笑容,因为它整体的生长形态像是带着笑容望向远方,可用它来代表对生活的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可传递正能量。也有“残酷的君王”之语,由于味苦性寒,因而其花语也是“残酷的君王”。(雨田)
楝花楝花楝花楝花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