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提到学霸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种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除此之外,学霸每次的考试还必须名列前茅,成为所有学生的羡慕对象!当然这些学霸也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现代人都如此看重学霸,那么古代人对学霸的是怎么看待的呢?其实也和现在差不多,尤其是古代能够读书的人比较少,学霸的更是众人仰望的存在。那么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学霸呢?没有科举考试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学霸,只能说自己爱好读书,或者文学造诣比较高!当然,这和当不当官没有任何关系。文人之间的较量,顶多就是写写诗词,对对对子。即使是官员的选拔也没有那么统一的标准,要么是由某些人举荐,要么是由后辈顶替。这样存在相当多的弊端,直接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于是科举制是应运而生。这样一来,平民或者世家子弟想要在官场上混的一席之地,都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就像今天的机关单位选人才,最少也需要本科或者硕士学位一样!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是隋朝开始实行的一种制度。但当时还不太完善,再加上隋朝的存在时间比较短,所以让唐朝捡了个大便宜!了解科举制的人都知道考试是通过层层选拔的,首先要通过乡试,合格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再合格的话才能考殿试。如果这三场考试都是第一名的话,那就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那么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连中三元呢?其实非常少,从唐朝初年到期末,一共只有17位。那么哪个朝代的三元学霸最多呢?他们这些学霸后面都混得怎么样呢?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唐朝一共有两位连中三元的学霸!其中一个叫崔元翰,是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我们都知道,有的学霸比较孤僻,一生只喜欢做学问,不问世事。崔元翰就是这样的学霸!即使三次考试都考了第一,但是他的性情比较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他在官场上缺少互动,最终在官场上没有混出什么门道,只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学问。除了不善交流,他在文学方面也没有什么成就,导致后来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叫崔元翰!唐朝第二个连中三元的人叫张又新。这个人比较会钻营,和崔元翰完全是两类人!一开始就巴结宰相李逢吉,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并且一路高升但!后来背后高人李逢吉因为贪腐的事情败露被贬!这个叫张又新的学霸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了,一直到死都没有升迁!总的来说,中国第二位连中三元的张又新,前期混的非常好,但晚年同样凄凉无比。这就到这了唐朝的学霸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成功很难!相比较唐朝只有2位学霸,宋朝就比较牛了,一共6位学霸连中三元!我们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词人的摇篮。在这种学术氛围比较浓郁的环境,宋朝一下子出现6位学霸,也是可以理解。宋朝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叫孙何,他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但特别受宋朝文人的欢迎,比如说著名词人柳永的《观海潮》就是拜谒孙何所写。可以说,宋朝的文人就没有不崇拜他的。总而言之,孙何在宋朝的文人中,相当有地位。第二位连中三元的人叫王曾。这个人比较有名,是宋朝著名的宰相。他中状元的时候还不到30岁。30岁的状元在什么时候都很少见,所以殿试结束后,王曾直接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他最著名的政治观点,就是以暴制暴,用小人的方法对待小人。让很多人觉得这个宰相非常接地气,所以也非常受欢迎,可以说他是几个学霸当中,混的最好的一个。宋朝的第三位学霸叫宋庠!他也做到了宰相,并且成为状元的时候,比王曾还小一岁,但最后在官场上的成绩不怎么样,只能说是一个太平宰相,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第四位学霸叫杨置,这个人也比较聪明,但最后混的不太好。最后两位一个叫王岩叟,一个叫冯京!王岩叟虽然连中三元,但这个人比较死脑筋,再加上从事的是劝谏的工作,整天给自己的目标就是不达劝谏效果决不罢休!所以皇帝对他非常厌恶。可想而知,晚年有多么凄凉?冯京作为宋末的状元,其实已经没什么价值了,因为当时的宋朝真的不缺文官。他们更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官来保卫宋朝江山,所以冯京也没什么大作为!和宋朝并列的政权——金国,也有一位连中三元的学霸,这个人叫孟宋献,祖籍河南!很多人说孟宋献的学霸有水分,因为当时更多的人还是会在宋朝参加科举考试,很少有人会选择金国的科举,只能说孟宋献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对手比较少。这样的解释也无可厚非,因为宋朝很快就会灭亡,金国也很快被蒙古吞并,所以孟宋献和冯京一样,都没有什么大好的前程,只能是时代的牺牲品。土地最辽阔的元朝只有一位学霸,这个人叫王宗哲,是河北人。但由于不受皇上重视,再加上元朝更崇尚武力治国,所以王宗哲最后过的也不咋地。明朝有两位学霸一个叫做黄观,一个叫做商辂。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朱元璋亲点的状元,他后面的前程也非常好,一路高升,朱元璋非常看好他。另外一个商辂,这个人也收到了皇帝的重用。因为朱元璋出身草莽,所以对读书人比较看重!导致了他的子孙也是如此!可以说这两个学霸在明朝混的非常好!清朝只有两个学霸,一个叫做钱棨,一个叫做陈继昌,两人都不是清朝的名臣。虽说最后都做了官,但也只能说是平平常常吧,或者说比一般人混得稍微好一些。其实在封建社会,学霸的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主要还是靠人脉和家庭地位!简单来说,古代的寒门学子想要出头,非常困难,但如果他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别的先不说,接受到的教育首先就是最好的,并且认识朝中很多的文武大臣,见识广了,结交的人多了,即使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升迁!甚至有些人比所谓的学霸的结局要好的多。细数一下从唐朝到清朝的名臣,几乎没有哪个名臣是连中三元的,他们顶多是通过科举走向官场,然后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或者社交手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上司,然后才走到了皇帝面前,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权臣生涯。所以也有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简单来说有名望的师傅或者说有人带你,会比你埋头苦读要好得多。其实不只是古代,现代也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灵活的读书!除了读书,还要多学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走上社会才不会被人叫成两脚书橱,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社交都做不好,那么怎么可能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在古代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社交都没有的话,那么真的很难混出头。虽说尝遍世间冷暖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尝遍世间冷暖,未必就能在官场上混的好。如果说官场上混的好不好,不是衡量一个人学问高低标准的话,那么怎样才算证明一个人混的好呢?在古代的读书人看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官。就连现代都存在职业歧视,更何况是古代!士农工商不是说说而已。想要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还是科,而科举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官!做官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庇荫子孙!所以古代很多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官,这一点也不夸张。总的来说,想要在古代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官!而做官的唯一途径,就是考科举,想让皇帝重视你的方式,就是连中三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而被皇帝注意到,还混不好的,那就是个人问题了!总结来看,在古代混的比较好的学霸都还是非常少的。但这并不代表读书无用,从古时候就能看出来,当官的都是读书的,虽说读书的可能不一定当官,但不读书的一定当不了官。现代其实也一样,所以读书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