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兽面纹玉剑格汉代高2.1、宽6.1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嵌玉剑格的铁剑汉代全长8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9.5、宽2.5、高1.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4.2、宽2.5、厚1.8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8.2、宽2.6、厚1.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5、宽2.2、高1.4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7.6、宽2.2、厚1.2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11.1、宽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玉质青白色。长方形,上面两端弯曲,下面有长方形穿孔。表面用减地隐起工艺,饰兽面的双眼双眉,其余地方饰勾连云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10.3、宽2.2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受沁呈灰白色。表面微拱,一端刻兽面,大眼,游丝眉,身部为隐起的勾连纹。此器为早年出土,后为收藏者改为墨床。
兽面谷纹玉剑璏汉代长9、宽2.9、高1.2厘米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质青色,有黑褐色沁斑。呈长方形,侧看如两头弯曲的拱桥。正面浅浮雕兽面纹和谷纹,背面光素,有一长方形穿孔。颐和园旧藏。
勾连谷纹玉剑璏汉代长13、宽2.4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多处有褐色斑。长方条形,两端下向卷曲。正面琢勾连谷纹,背面一侧有长方形孔,供穿佩。
螭纹玉剑璏汉代长8、宽4、高1.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灰色沁。扁长方形,两端向下朝内卷曲,下承用以系带佩挂的矩形孔。正面出廓透雕螭纹
玛瑙剑璏汉代长7、宽2.5、高1.8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半透明玛瑙质,分布有绛色至红色的斑块,深浅相间,色彩夺目。璏面略弧,下接长方形穿孔。通体光素。
玛瑙剑璏汉代长6.8、宽2.6、带穿长2.5、宽0.6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玛瑙质,红白两色,色艳丽。长方形,稍短,两端微下弯,器壁较厚。白色璏面上有两列七枚红色乳状凸起,十分罕见。背部设长方形带穿。
紫檀嵌玉剑璏墨床玉剑璏为汉代,墨床为明代玉剑璏长10.7、宽2.9厘米墨床长13.5、宽4.8、高1.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长方形紫檀木正面挖槽嵌入旧玉璏,玉质青白色,泛黄斑,浮雕兽面纹与蒲纹。此玉璏原为汉代剑饰,但切除穿带孔的侧壁与底壁,而呈条几形。紫檀墨床器底嵌银丝“嘉禾项墨林珍赏”及“墨林山人”款。
龙纹玉剑珌汉代长5.3、宽6.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温润纯净,略有褐色沁。梯形框内镂雕团身翼龙,龙身浮雕勾云纹,四肢粗壮,丝束形卷尾。
蟠螭纹玉剑珌汉代长3.2、宽4.9、厚1.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器呈梯形,横剖面呈橄榄形,一面浅浮雕蟠螭纹,另一面饰几何纹。较窄端中部有不透的圆孔,以供剑鞘插嵌之用。
兽面纹玉剑珌汉代长4.7、宽4、厚1.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色青,褐色沁,温润。此器呈不规则梯形,中部厚,至边渐薄。珌面沿梯形边缘琢两行阴刻弦纹,弦纹内一面为隐起兽面纹,兽圆眼、粗弯眉﹔另一面为云纹,云头均作直角转折,丁字形连接。
兽面纹玉剑珌汉代长6.2、底宽6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多处有土沁。器呈梯形,中部厚,向两边渐薄,横剖面呈椭圆形。正反两面琢兽面纹,上端有一孔。
蟠螭纹玉剑珌汉代高5.1、最宽6.1、最厚2.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莹润光洁,有褐色沁。整器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琢六只螭龙,神态各异,穿云出没,追逐嬉戏,纠缠连接,生动活泼,是西汉玉剑饰中的精品佳作。
螭纹玉剑珌汉代高6.4、宽4.3、厚0.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整器三面有框,镂雕一螭虎,正面为一高浮雕螭虎,反面平雕及阴刻螭虎,两面纹饰略有不同。玉剑珌是玉具剑中用于剑鞘顶端的装饰。一套完整的玉具剑有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组成。
凤鸟纹玉剑珌汉代高4.8、宽3.5、厚0.7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半透明,有黄色沁和灰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纹饰相同。镂雕凤首高昂,尾高卷,外廓有一周凹线。阴线勾饰凤鸟纹,雕法简洁,线条流畅。底部有一圆形钻孔。
云纹龙首玉带钩西汉长13.5、宽1.1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白色。钩首雕造型劲秀的龙头,弯眉,杏眼,直鼻。钩身细长,其上阴刻菱形及形式各异的云纹,方圆形纽。
龙纹螭首玉带钩汉代高9.5、宽3.1、厚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带钩腹体宽大,下有圆纽。钩首浮雕螭龙,杏眼出梢,独角,双耳,颈侧饰有勾云纹及网格纹。钩腹高浮雕双侧身龙,但从正面看,又组成一首双身之龙。构图复杂,纹饰精致,十分少见。
龙首玉觽汉代长12.1、宽2.2、厚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局部有铜绿色沁。器形为弯长弧形,下端窄而尖,上端镂雕,有孔可穿系绳。器表以浮雕结合阴线的手法细琢多组龙纹,并填以网格纹及鳞纹,十分复杂繁缛。
龙凤纹玉韘汉代长7、宽6.1、厚0.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主体为椭圆形,中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一面平整,另一面稍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勾连云纹,两侧透雕龙凤纹。凤鸟修冠尖喙,曲身,尾翎修长而下垂,凤翼飘逸;龙曲身回颈,张口露齿,挺胸翘尾,线条流畅,姿态优美。
螭纹玉韘汉代长8.1、宽6.7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玉料青白色,有褐色斑。器为椭圆形,中有一圆形孔,上端出尖,下端圆弧。正面微鼓并阴刻细线勾云纹,背面略凹。左右两侧一边镂雕蟠螭,一边镂雕猴子和流云。
蟠螭熊虎纹玉韘汉代长7.9、宽5.8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白色,多褐色沁。主体作心形,周围镂雕熊、虎、螭相斗。中心一孔,孔下浅浮雕螭纹。纹饰独特,雕工精细。
羽人纹玉韘汉代高6.7、宽5.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黑色。主体作心形,上部镂雕羽人,长发飘逸,肩生羽翼,拱手跪拜于螭前。余部阴刻兼镂雕凤纹、螭纹。中心一圆孔,孔下有细线纹饰(似兽首)。羽人乃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典出《山海经·海外南经》之羽人国,为不死之民。
龙凤纹玉韘汉代直径9.8、厚0.4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质地较好,上有褐色沁。体扁平,呈心形,中央有一圆孔,两侧镂雕变形的一龙一凤。正面圆孔边刻有两道阴刻U形纹。心形上饰游丝流云纹。器型完整。
螭纹玉韘汉代长4.8、宽4.4、孔径1.7、厚1.8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黄白色,局部受沁白化。佩饰主体作韘形,一面浮雕一条向上攀爬的螭龙,螭首从佩饰的背部绕出,伸向右上侧;S形卷尾及一后肢呈现在佩饰的左下方,螭的躯干及另一后肢隐藏在佩饰背部,从佩饰的正面看,螭似乎在云中穿梭,若隐若现;佩饰表面以单阴线雕出云气纹。
螭纹玉韘汉代长8.6、宽3.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温润如凝脂。主体呈弧状心形,前端透雕一螭,头顶长角末端分叉,脖颈饰以纤细阴刻线表现的小圆圈装饰,挺胸凸肚,四肢粗壮有力,尾部分叉。螭周身用浅而细的阴刻线表现体毛,此类阴刻线被称为“游丝毛雕”,是汉代玉器所特有的。螭身下雕有一篆字“子”,与东汉流行的“宜子孙”佩中的“子”字如出一辙。
工字形玉佩汉代长2.2、宽2.3、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细腻温润,表面有少许水沁。器表光素,整体如工字型,两面中部又凸起如工字,腰有横穿孔。此类玉器在汉代考古发现中不多,但传世品中多见。对其功能多有猜测,或为玉扣,或为玉佩,说法不一。
工字形玉佩汉代长3.8、宽3.8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四方片状。两侧有对称的凹槽,呈“工”字形,正反两面中间厚,边缘薄,碾磨光洁。
四神纹玉胜汉代高3.2、长5.5、宽2.1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玉质白色。两侧为胜形隔柱,其前后侧面均刻有篆书“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八字。隔柱两侧外分别雕青龙和白虎。隔柱之间上端为朱雀,下端为玄武,玄武作龟蛇相交之形。朱雀与玄武之间有横梁相隔,玄武下方有一鱼形横托。
玉刚卯玉严卯汉代各高2.2、宽0.9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刚卯、严卯是汉代的一种吉祥佩玉,正方柱体,四面刻驱凶辟邪、祈求福祉的殳书谶语,中心纵贯孔,供穿系佩带。此对刚卯、严卯,字填朱砂,刚卯铭文释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玉刚卯汉代高2.4、边长1.2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器体呈长方柱形,中间贯通孔。四面刻有细如发丝之文字。
玉严卯汉代高2.2、边长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黄色沁。器呈长方柱体,中贯通孔。四面刻有文字:“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故可称其为严卯。
玉司南佩汉代高3.4、宽1.8、厚0.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局部有微沁。主体造型为工字型联体柱,上方有一勺形,下端出短柱,中部有横贯穿孔。司南佩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器型。器型基本一样,但顶部有勺形和柱形两种,后者为简化的司南佩形制。因
玉舞人汉代高4.7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白色,表面有赭红色浸。片状,两面雕,五官和衣褶纹均用阴刻线表现。舞者头顶梳髻,身着右衽长裙,长袖分歧呈鱼尾状。一手舞过头顶,一手朝内贴于腰侧,裙摆飘逸上卷。头部和裙下摆有孔,可供系佩。
玉舞人(1对)汉代高3.92、宽2、厚0.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一对成组。全器为长方形片状,上端圆弧,下端方整。两面纹饰大致相同,以阴线刻、局部镂空的技法,表现玉舞人的形貌。舞人着长袖长裙,作折袖曲腰的舞姿。其中一面纹饰较为简略,仅勾勒轮廓,细部纹饰均省略。近器底处有一小孔。
玉翁仲汉代高3.1、宽0.8、厚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微沁。器体为直立人形,头带冠,以细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嘴,束腰,腰中有横穿孔,造型十分小巧简约。这种玉人又俗称“玉翁仲”。翁仲来源于秦代,为镇守宫殿的铜人。汉代以玉制成翁仲,一般小巧简略,多为青年男子形象,佩戴于身,即有守护之意,又有辟邪之功能。
玉翁仲汉代高4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呈直立状。着冠,长脸,束腰,身着交领曳地长衫。双目、嘴及腰和裙边以深阴刻线雕刻而成,有“汉八刀”风韵。腰部有一通透横穿孔。
玉仕女汉代高4.9、宽1.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莹润光泽。圆雕一仕女,凤眼、直鼻、嘴紧闭,长发在头顶盘成环形发髻。人物拱手直立,细腰束带,身穿左衽交领长裙,衣裙后拖,形象简练而富有神韵。
玉蝉汉代长2.8厘米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玉质青色。扁圆体,圆雕一蝉,蝉双目略突,通身饰阴线,尾略尖,头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蝉汉代长2.5、宽1.3、厚0.7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体扁,双目突出与头顶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饰阴线纹,头部顶端有穿孔。
玉蝉汉代长5.4、宽2.7、厚1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白中泛黄,有黄色沁,温润细腻。器体扁平,中间略厚。蝉头部双目向外凸出,颈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合拢,紧贴蝉背,翅长身短,尾部为三角尖锋状。胸部用交叉线表示,腹间饰有6条阴线表示腹纹。
玉琀蝉汉代长6.7、宽3.5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色,温润无瑕。体扁窄。正面翼翅长而窄,翼肩斜弧平缓,顶端两眼斜凸于两侧,背部护翼线条弯曲自然有力,腹纹宽窄相等。头部有一对穿孔。汉代在逝者口中放玉蝉,称为琀。以蝉为琀之例,在商到战国墓中都偶然可见。以汉时最盛。
玉琀蝉汉代长6、宽2.9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灰白色沁。扁平状,蝉形。头部双目外凸,双翅及尾呈三角形。正反两面用宽阴线分别琢出头、胸、腹、背、双翅及尾。造型简朴,生动逼真。
玉琀蝉汉代长6.1、宽3、厚0.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白色沁。蝉形扁平体,中部稍厚,两侧略薄,双目外凸,嘴平齐,阴线饰头、背、双翼,尾翅呈三角形。背部平面状,阴线勾饰交叉纹,尾部平列短线纹,“汉八刀”技法雕刻,线条流畅,简洁有力。
玉琀蝉西汉长6、宽3.1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淡黄绿色。中间厚。头部有长眼,身以细阴线刻成,背面为双翅,有丝丝翅脉,腹面为尖嘴及六肢。线条坚挺,纤若秋毫,肉眼难辨,雕工细腻精湛。
玉琀蝉汉代长4、宽2.5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体扁长,中脊较厚,头部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刀法简练,造型朴拙。
玉琀蝉汉代长6.1、宽3、高0.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表面有铁褐色沁。蝉体呈片状,中部略厚。整体形象似常见的汉八刀形玉蝉,雕琢极其简练,嘴前伸,两眼外凸,翅尾尖。但在蝉翅上以极细阴刻线雕琢出翅脉,颈部亦有细阴线装饰。汉代玉蝉分佩饰用玉及丧葬用蝉,丧葬用蝉一般为简练的汉八刀形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用作口琀,以求似蝉般蜕壳再生,从而达到羽化升仙的目的。
玉握猪汉代长12、高2.9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姜黄色,质地坚硬,有浅褐色沁斑。呈半圆形长体,伏卧状。嘴长且平齐,细眼,鼻略省,尾垂直,四肢收于腹下。汉代在逝者手中放玉猪,称玉握。以猪为握始于西汉中期。玉猪以“汉八刀”技法雕琢,简洁有力。
玉握猪汉代长10.8、宽2.5、高2.3厘米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白、赭色沁斑,质地细腻。长方柱形,作卧状,头部斜削,脊背弧圆,两端平齐,吻饰二道折。五官及尾足纹饰阴刻,刀法简炼,极具神韵。
玉握猪汉代长11.5、宽3、高2.9厘米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碧玉质,有赭色沁斑。长方柱体,卧式,脊背微呈圆弧,一端略小。以“汉八刀”技法雕出各部位特征,尾部钻一孔,用于系绶。风格朴实简炼。
包金箔玉握猪(1对)东汉长10.9、宽2.85、高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绿色,没有金箔覆盖的部位有白化现象。圆柱状,横向剖一平底,一端缩小作鼻吻,另一端臀部,并钻有一穿孔。另以较宽的阴线勾勒猪的躯体与四肢。
玉握猪(1对)汉代长9.4、宽2.1、高2.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偏黄色,有褐色沁及绺纹。两件一对。造型为伏卧猪形,背部滚圆,周身仅用勾撤技法琢出几道宽阴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位轮廓。
玉握猪汉代长10.4、宽2.4、高2.8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青色。长条柱形作卧伏状,以阴线琢出猪的双耳、四肢及各部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颔下及尾部各有一孔。雕琢简朴,神态逼真。
琉璃握猪汉代长10、宽2.9、高2.7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淡绿色琉璃质,局部受沁呈灰色。猪为俯卧状,四肢屈于身下,两端平直,下颌和尾部各穿一孔。用刀刚劲有力,简练利落,采用了“汉八刀”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