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来自MIT在NEWDIGS上表发的一篇FinancingandReimbursementofCuresintheUS中预测,基因治疗获批的在未来将持续增加,其趋势(下图蓝线)相当于下图中过去单抗药物获批上市(下图红线)的速度。而在多种生物药未来至年的复合增长率中,基因治疗药物也以33%的CAGR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FoCUS,NEWDIGS
那么基因治疗(即病毒载体疗法)与单抗mAb到底有哪些差别,今天就来整理一下。
1.ViralVector与mAb的区别
单抗药物是目前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主流,研发、生产流程都比较成熟。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与单抗药物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组成
单抗是由蛋白组成的,成分就是蛋白。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是复合体,包括病毒的衣壳蛋白、病毒序列、治疗DNA或RNA序列。
(2)尺寸大小
单抗药物大小一般在10纳米,分子量在kDa左右;病毒药物一般在20-nm。AAV药物直径一般为20nm,分子量在kDa左右。慢病毒药物直径更大、可达nm左右,包装后分子量可达10万kDa。尺寸越大,生产制造过程越有挑战。
(3)生产过程
单抗药物生产已经相对成熟,病毒药物生产流程相对更复杂、还在优化发展过程中。
(4)成本和定价不同
考虑到药物设计和生产流程,病毒药物的成本更高,每dose的成本可达3万-万美元,而每dose单抗成本在50-美元之间。以两个已经获批的药物为例。Spark/Roche获批的Luxturna定价85万美元。Avexis/Novartis获批的Zolgensma定价万美元。去年日本已经将该产品纳入医保,今年英国也将其纳入医保范畴。
(5)监管环境不同
单抗药物的监管已经相对完备,而对基因药物的监管还在逐步发展完善中。
(6)药物药效机制不同
单抗药物是蛋白药物,直接通过蛋白相互作用起效,基因治疗药物是将基因导入体内,改变细胞基因,再通过基因到蛋白的过程发挥药效。
(7)服用方式不同
单抗药物需要连续多次使用,基因治疗药物一般是长效机制。
2.生产工艺比较
下图罗列展示了一般mAb上下游生产工艺与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病毒载体AAV以及LV的对比。
资料来源:PallCorporation
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产量,下图展示及举例了基因治疗中如何计算产量,通常为单个病人需要注射的dose剂量去乘以预估的病人数量得出每年生产所需的产量。
病毒载体生产和供应链目前都面临挑战。包括采用何种细胞系、贴壁还是悬浮培养、如何提高病毒包装成功率、如何扩大规模、如何提高产率等?下一篇我们将几种聊聊病毒载体生产的挑战。
Voyager主要研发AAV中枢神经基因治疗药物,下图为其对单抗和AAV药物生产做了如下对比。
(1)mAb药物年产量
单抗药物按照3天一个循环生产,每年批次batch。初步测算2.5万升反应器每年产量kg,每个患者每年需要20.8g单抗治疗,每年产量可供约30万个患者治疗使用。属于目前较为成熟阶段。
(2)AAV药物年产量
病毒载体药物按照2天一个循环生产,每年批次。初步测算2.5万升反应器每年产量10的21次方vg,假设每个患者需要一次dose、每年需要8*10的15次方vg,每年产量可供约18万个患者治疗使用。当然这是理想情况,需要将循环生产周期优化、上下游产率提高,Voyager目前正在使用昆虫细胞Sf9体系进行生产优化。
由于基因治疗药物的长效性,以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其药价非常高昂,但未来成本必将会和单抗药物一样,随着其工艺的不断优化和量产而降低其药价。目前的基因治疗药物生产类似20世纪80-90年代的单抗药物生产阶段,比单抗药物生产成熟度落后20-30年,首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于年获批。随着各个创新公司技术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基因治疗药物上市,更优化、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出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