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名家名人典藏
本文阅读魅力指数:十星级
★★★★★★★★★★大提琴《我想我是海》?海子:天才的歌者
海子是与我们同时期出生的人,成长时的大背景基本相同。这代人几乎是伴随着中国年的改革开放或进入高中或高中毕业的,那时的高中是两年制高中。二十世纪八年代中后期西方文化迅速传入中国,这些或正在上大学或刚刚踏入社会的热血青年,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哲学、西方艺术,无论良莠。尼采、叔本华、卢梭、苏格拉底、弗洛伊德包括日本的房龙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影响了很多青年人。
一、究竟是谁影响了海子:先人?神性?从海子的诗歌与诗论里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生命气质、语言风格与尼采及其相似。“生命意志的极度膨胀,生命本体的人生观与诗学观,对死亡的挑战情结,寓言化、个人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以及最终的精神分裂(张清华:在幻想和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都表明了这一点。只是海子的生命更为短暂。尼采曾经写道,“我的朋友,我愿因我的死亡而使你更爱大地;我将复归于土,在生我的土地上安息……这是自由的死,因为我要它时,他便向我走来”,尼采尽管这样写,他的喻象里也经常会出现“疯子”这样的词汇与意向,但他始终是停留在“疯狂的预言”上;而海子则用他的行动践行了这一意愿。
海子是一个有着严重的悲情情结的天才诗人,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整首诗充满了悲凉孤寂的情绪,诗中的“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亲人,或是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如此“美丽的戈壁”、“草原”却用了两次“空空”,这空既是空灵的空,空旷的空,同时也是生活的空,情感的空,孤独的空。让人欣赏美妙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悲情。
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梵高和荷尔德林的偏爱与狂热。他把梵高称为“瘦哥哥”,是“替天上的老爷子/洗净生命”。梵高是位生活在精神分裂的幻象中的极度偏激的画家,最后割耳继而自杀;而荷尔德林在写出“诗意的栖居”后最终也是发疯了。海子在自杀前,写过一篇《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能被海子如此眷恋,一定有其中的心理和精神的深刻渊源。海子,相对于现世生活的和平顺美,他似乎更迷恋那种超绝脱尘的离奇而苦难的人生。或许,也仅仅是“悲剧性的诗人才可能靠得如此近吧。”据说,在海子心目中,荷尔德林乃至梵高都属于另类的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庙当作庙堂的抒情诗人”。
海子死后,医生对他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他们在生命气质、艺术形态、心灵结构上本身就属于同类人,属于那类天才的歌者。
二、海子的神性启示
海子似乎有更多的神性体验,显得更加充满激情与幻想。在海子之诗的启示下,天国之门轰然洞开,人的灵魂出入其间,自由游荡,与神接会。他写道,
“祭祀和王纷纷毁灭石头核心下沉河谷养育
马匹和水大地魔法的阴影沉入我疯狂的内心
大地啊,何日方在?
大地啊,伴随你的毁灭
我们的酒杯举向哪里?
我们的脚举向哪里?
大地盲目的血
天才和语言举着血红的落日
走向家乡的坟墓!”
这是他内心里和自然中使他与神幽秘同在的声音。由于普通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逻辑与经验、俗世与中庸的虚假性与遮蔽性,使得他们不可能接近原始的真理;而海子这样的诗人却“能够再次接近这些反逻辑的直觉和未经伪装、处理、加工和判断的原始经验”。这确实是一种神性启示的结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海子的诗歌中,有许多非常好的意象,比如《秋》中所描述到的“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短短的六行诗句,显得晶莹剔透,空灵无比。再没有人会以这样的意向来描写秋了。而“鹰”、“秋”、“神”以及“王子在写诗”之间究竟有什么直觉上的关联呢?我们不得而解,但却感觉到它是一首确确实实的好诗,一首不可言说的好诗。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这难道不是一种神性的再现吗?
三、有关死亡的描述与记载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惘不解的问题,许多人对此作出各种说法和猜测,但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海子生前好友西川的《死亡后记》给出的说法。“(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曾于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性格因素。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着。(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出现幻听、幻觉等,影响了他的写作,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或许是把他自己推进这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为何会有如此深刻而尖锐的死亡的阴影呢?在我们所读到的他有限的诗歌中,最早的是写于年10月的《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如果说这首诗只是泛泛地提及死亡的话,那么我们在他从年至年自杀之前的不到五年时间里,几乎各个时间段都能看到死亡的影子,连同诗歌的标题。《土地忧郁死亡》(.8)、《死亡之诗(之一)》、《死亡之诗(之二)——献给梵高的小叙事:自杀过程》、《自杀者之歌》,到他选择结束生命前十几天所写的《春天,十个海子》。似乎死亡的绳索早已束缚了他,死亡的魔鬼一直在伴随着他、引领着他,甚至逼迫着他,让他不得不以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完成他最后的史诗,以回归他的“土地”。其实,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认为,他以“忧郁”的方式创造诗歌,以“死亡”的决绝回归“土地”,最终达到他人生与诗歌的顶峰。
四、海子诗歌的影响力
在当前,谈及诗歌,尤其是大学生中间,你似乎可以不知道屈原、李白、杜甫,但如果你不知道海子,一定会被看做诗盲。所以是“不死的海子”。每年的3月6日,各地的诗歌爱好者们都会自发地组织一些纪念活动,或撰文或召开诗歌朗诵会专门朗诵海子诗歌,更有甚者专程到安徽海子老家的墓地或悼念或采访,以表达对诗歌的尊重和对海子的思念。当然,在这思念背后,是对一种才华的敬意。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在沿海地区房地产开发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代名词。我也特别喜欢海子在临别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这首写于.3.14凌晨3点——4点的诗歌,是海子自己对自己的交代,他想让自己种植在春天“光明的景色中”,繁殖成十个海子或者更多,他做到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出现了更多的当代诗人、网络诗人,他们本身已经超越了诗歌文本,形成一种诗歌精神。
五、对海子的反思
海子走后,他北大的同学以及与他同时期出现的诗人们,开始怀念他、纪念他,甚至热捧他,使他走向诗歌的神坛。诚然,作为过程,海子的一生过于短暂了。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却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这并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如此的幸运。
对于海子,我们同时也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海子诗歌意象上的空洞和重复,以及语言的陈旧甚至矫情,以青春期的偏执与癫狂构建着他全部的诗歌‘王国’。”其实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活着的诗人,不乏有着像海子般“天才”创造力的诗人,是不是可以给予他们更多些的帮助和关怀?
(此文发表于《五台山》杂志)
精典评论:
李霖的散文《回眸》有关评论
飘过梨花丛中的禅意
——写在《回眸》成书之际
文/长风
月照梨花白,数点墨痕新。时光荏苒中积淀出岁月的硕果,回眸之际,满是艰辛跋涉后的喜悦,充溢着真情的感动。惟父母之恩,存师友之谊,以善为念,以情为本,流淌于《回眸》的每一个字符,无不在真情的宣泄中,尽展作者的才华和求索。
雪域高原的神秘与粗犷,是圣洁灵魂的休憩之地;九曲涛声的激荡与回响,是至真人性的漫溯之源;风雅秀容的才情与汗滴,是灵智采撷的本色之歌。或着白衣诊治病患,行天使之职;或伏案挥洒,遣诗情于素笺淡墨。深宵露立,几度迢迢河汉凝思;行旅山川,多少感怀惊喜倾注笔端!作者以真情为本色,毫无矫揉造作地抒写性灵,挖掘人性深处的真善美,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人生的领悟,于是就有了一篇篇令人感动的文字。在清香满溢的梨花丛中,捕捉飘然而至的空旷禅意;在星空静谧的拉萨河畔,感受波光荡起的心湖涟漪;在丽江柔软的音乐中,体验脱却浮世俗尘的人间风情……所有这一切,无不刻上作者浓浓的真情色彩。散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真”,以“真”为基础,善与美如孪生姐妹,相携而至。福克纳曾说:“把狂欢和爱情放在文字里是明智的,因为它们别无所居。”本书正是这种理念的践行写照。
栖居于红尘里,或鲜衣怒马,或布衣芒鞋,不过都是生活的表象,追求内在心灵的完美,才是至高境界的体现。作者在山水风物中领悟顺其自然的大道,在茶烟袅袅中探求空明澄净的禅意,在经典名作中解读文化的教义,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更是其本人的真实再现。在思想王国里缔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追逐与探索是其永恒的主题。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的追求成了多数人的重心所在。当代人太有必要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了,一本书、一杯茶、一首乐曲,往往能触动灵魂的震颤,而不是在现代通讯工具中,碎片式浮光掠影的阅读或乐而不疲的沉溺游戏。作者是一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广泛的兴趣,灵动的思维,让她的文字满是诗意的铺排。雅风阵阵,暗香盈怀,读来自有一种唯美的愉悦感。
柳丝陌头,渐有春意萌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孕育新生命的起点。俄罗斯文学批评家阿.博恰洛夫曾指出:“艺术中的新东西,并不永远是生活里的新东西,但永远都是对生活的新认识。”是的,本书中许多的内容都是人们所常道的,如亲情、友情、爱情,如回忆故乡、解读经典、行旅纪事等等,但就是这些稔熟的题材,作者有的在当时、大多数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写出来,总有一种对生活的新的认知,对人生的一种新的领悟。如此,则朝花夕拾也呈现给读者的是焕然一新的感觉,一样的烟水,迥异的时空。
又到梨花即将盛开的时候了。你看,那漫山的层林上,似轻纱覆盖,如云絮飘动,淡淡的清香溢满山谷。穿过洁白的梨花丛,勃然涌动的是滚滚的生命春潮。自歌谁答,天风漫远!遵作者嘱,细细拜读书稿后写下数语感触,权作后跋。
年月
(本文作者长风为笔名,本名王建勇,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忻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END———
作者简介:
李霖,女,河曲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忻府区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诗集《面对城市的倾斜》《隐秘的疼痛》,散文集《回眸》以及多部计划生育专著,曾获“忻州市科技进步科普类一等奖”。
画家简介:
冮兴永,年生于沈阳,年毕业于沈阳市新民师范,8年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8年至今为职业画家,现居宋庄。
投稿须知:
原创首发,文章尽量自已配图,朗诵、小说、散文、赏析、摄影、诗歌(六首至十首)等,内附照片和简介(00字内),直接用文档格式,(强调字体楷体16)《名家名人典藏》一个与您一起实现梦想的纯文学平台。投稿信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