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时55分寒露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此时节,气候渐渐寒冷,气温逐日下降。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故有俗语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天气渐冷,幸福不过有人为你加衣。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是浓浓的秋意,北方层林尽染,南方蝉噤荷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白露节气,鸿雁就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
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习俗
登高望远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民间有“登高望远”的习俗,登上高处眺望,蓝天白云,巍峨山峰,顿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吃母蟹与“秋钓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最佳食用季节。
流行的除了吃螃蟹还有钓鱼。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此时有“秋钓边”之说。
观红叶
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十分适合观赏。
斗蟋蟀
在古代,寒露可是斗蟋蟀的好时节。古人们一般在白露前后开始斗蟋蟀的游戏,到了重阳后停止,称之为“秋兴”。
蟋蟀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寒露养生
民谚有云:“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正是食用果实和种子的好时节,豆类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豆类积蓄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当多吃更能养人。
寒露过后,天气就明显转凉了,而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多吃易损脾胃。因此要“多吃豆,少吃瓜”!
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几款营养又美味的豆类:
01
白扁豆
仲秋后,有些人出现了食欲减退、身体乏力等不适症状,这都是脾虚的表现。
而白扁豆性微温,正是健脾除湿的应季食物。吃白扁豆要连皮带肉一起吃,因为白扁豆皮的B族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
推荐食谱:白扁豆粥
做法:取粳米克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放米加水入锅,先用武火煮沸;取冲洗干净的鲜白扁豆克放入锅内,改用小火熬煮成粥,加入红糖或冰糖,搅拌均匀,稍焖片刻,待糖溶化即可食用。
功效:白扁豆和粳米是健脾养胃的好搭档,煮粥时可再加入莲子和红枣,风味更丰富,营养也更全面。
02
黄豆
人体如果缺少蛋白质,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劳的症状。而黄豆含植物性蛋白质,有“植物肉”的美称。
推荐食谱:黄豆猪蹄汤
做法:用温水将克黄豆泡开;猪蹄洗净剁块,焯水后备用;砂锅内放适量水,倒入葱、姜、盐、香油,水开后下黄豆、猪蹄块,大火烧开后以小火炖烂蹄肉和黄豆即可。
功效:黄豆和猪蹄能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及胶原蛋白,提高免疫力的同时,可美容养颜。
03
红豆
红豆性平、味甘,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能养心。中医认为,红豆还具有健脾益胃、利尿消肿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等症。
推荐食谱:红豆薏米粥
做法:取红豆、薏米各50克,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和粳米一起倒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煮,直到红豆、薏米煮烂开花即可。
提醒:薏米微寒,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改为茯苓或白术。
04
黑豆
黑豆中含有花青素,有抗氧化的功效,而且“黑色入肾”,吃黑豆能够养肾。秋冬季节吃点黑豆药膳,有益于防病强身。
推荐食谱:黑豆大枣粥
做法:将克黑豆洗净浸泡1小时,再入锅加水,加热煮沸至豆子将熟;加入克粳米和6颗大枣,文火炖焖约1小时,再加红糖,继续用文火炖,最后成粥状即可。
功效:大枣可以益气养血,与黑豆搭配,有补肾养颜之效。
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