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丨节气三伏和数九你不知道的三个常

相信大家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今天立夏了,无论是身上穿的短袖、手机里的日历,还是朋友圈分享的养生,处处弥漫着夏天的气息。你有没有好奇过这些节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节气

如果你留心过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最后几页,就会发现其中除了度量衡、历史朝代表、化学元素周期表,还有二十四节气歌。我第一次对节气有概念就是来自它: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这首歌简洁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前四句每一句代表一个季节的6个节气,它们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一般在6号、21号,下半年一般在8号、23号(都是阳历)。

先秦时便有了节气,秦汉时就有和现代节气名称完全一样的节气了。节气涉及到不少天文学、农时的知识,有一套详尽周密的推算方法,如今我们完全不用学这些,手机上一看便知。

24个节气中,存在感最强的是夏至和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每年的12月23日左右。此外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白天黑夜等长的一天,约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标志着一个季节的开始,这8个节气支撑起了四季的骨架,其他16个节气则是其中的血肉。

春天

雨水:每年2月21日到3月6日左右。这段时间,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增加。

惊蛰:每年3月6日到3月21日左右。此时大地回暖,天雷滚滚,惊醒了地上蛰伏的虫子、冬眠的动物,因此谓之惊蛰。

清明:每年4月6日到4月21日左右。清明最早是一个节气,后来才慢慢发展为祭祖的日子。“清明”一词有两个解释。西汉的《淮南子》中说“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了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每年4月21日到5月6日左右。“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这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回暖,适合农作物生长。

夏天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到6月6日左右。这时北方的小麦已经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做小满。

芒种:每年6月6日到6月21日左右。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春天播种的芒属植物在这时要收获了。芒种的“种”字,是指此时该播种谷黍类作物了。

小暑:每年7月8日到7月23日左右。小暑表示天气开始热起来,还没到最热。

大暑:每年7月23日到8月8日左右。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秋天

处暑:每年8月23日到9月8日左右。“处”在这里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气快过去了。

白露:每年9月8日到9月23日左右。初秋,人们会在清晨发现叶子上的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形成。“白露”正是指的这个。白露到了,就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变凉。

寒露:每年10月8日到10月23日左右。寒露也是指露水,只是此时的露水比白露时更凉,快要凝结成霜了。

霜降:每年10月23日到11月8日左右。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是指水汽凝结现象,只是一个比一个温度低,到了霜降这里,清晨已经可以看见叶子上凝结的霜。这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接着便迎来了严冬。

冬天

小雪:每年11月23日到12月8日左右。从小雪开始,祖国的大部分的确就刮起了西北风,气温逐渐降到零度以下。这时有些地方开始下雪,不过雪不大,因此名为“小雪”。

大雪:每年12月8日到12月23日左右。这时比小雪更冷了,大雪是指下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而不是开始下大雪。

小寒:每年1月6日到1月21日左右。这里的小寒、大寒就像夏天的小暑、大暑一样,意味着天气慢慢变冷(热)。

大寒:每年1月21日到2月6日左右。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想想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早上,我们被封印在被窝里起不来床,闹钟响了五分钟只能叫醒一只手。这些一般都发生在天寒地冻的大寒。(什么,你说你一年四季都这样?)

这些就是关于24个节气简单得不能更简单的介绍。我最喜欢春天的几个节气,惊蛰、清明、谷雨,名字好听也有意思,让人感到清新宜人,仿佛扑面春雨的气息。

数九

你知道数九吗?就是“数九寒天”的那个“数九”,“这三九天真冷啊!”中的三九就是数九之一。

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十九,一共90天。冬至一般为每年的12月23日左右,90天横跨整个冬天。在这三个月中天气逐渐变冷再回暖,有不少有趣的数九歌反应这个变化。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北京地区数九歌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四川地区数九歌

三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说,“今年三伏天长,有四十天呢。”“这天热得!再忍一忍,快出伏了。”你知道三伏天是怎么算的吗?

三伏是头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候,出现在小暑到处暑之间。它的具体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相配合来决定的。节气我们刚刚已经了解,这个干支是怎么回事?

如同每一天都有一个阳历日期、一个阴历日期一样,每一天也有一个用干支表示的日子(可以从老皇历上查到),其中“干”代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代表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就是12生肖那个。)

比如今天,5月5日的干支日是丁亥日,“丁”是天干中的,“亥”是地支中的。

夏至6月21日,干支历为甲戌日(见图右侧红框)

7月17日:头伏第一天,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

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不用管地支,只看天干)。拿今年来说,夏至是6月21日,甲戌日。往后数第三个庚日7月17是庚子日,这就是今年的头伏第一天。中伏从7月27日开始。今年立秋是8月7日,之后第一个庚日是庚午日,8月16日。这是末伏第一天。(此处说的都为阳历)。

立秋8月7日,为辛酉日(见右侧红框)

8月16日:末伏第一天

本以为节气这些是十分轻松活泼的东西,没想到有这么多历法知识的运用。我们平时随口说的三伏天、立夏,其背后原来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民族文化就是这样,不仅是口号和抽象的宣传,它不知不觉间早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图片来自青简,微博

青简Jan

编辑:乔木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
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