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因速度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之一,它们的飞行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每小时能飞至千米。英国作家约翰·亚历克·贝克,凭借其极富盛名的作品《游隼》获得年的达夫·库珀奖。他说;“游隼眼中的大地,仿佛船只驶入港湾时,水手眼中的海岸。”在南大港湿地,也为它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或许有缘分你能看到它,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在远处遥望它的身影,更经常的只是一飞而过,很快无影无踪。迅疾如风,快似闪电。
闻诗识鸟
游隼(学名:Falcoperegrinus),是隼属中较大的一种,又名花梨鹰、鸭虎,是一种昼行性中型猛禽。分布范围从北极苔原到热带。除了酷寒极地、非常高的山、大多数热带雨林外,几乎存在地球任何角落;唯一例外是新西兰。游隼飞行速度很快,俯冲时速可达每小时千米,是世界上飞得第一快的鸟类,水平飞行速度很慢,通常时速为50至千米,这种时候它们就经常狩猎失败。隼(sǔn)是指事字,从小篆字形可见,从隹从一,隹是短尾鸟的总称,“一”表示这种鸟的标识。古代也称这种鸟为“鹘”,姜夔的“草枯霜鹘落晴空”就是现在的时节景象。《诗经·小雅·沔水》中写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yù)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形态特征
游隼体长约40厘米,翼展大约80~厘米(31~47英寸)。雄性和雌性差不多,但雌性比雄性大,更有纪录雌性大雄性30%。头部和颈侧羽毛黑色、微带蓝色,并贯以黑纹;上体其余主要为灰蓝色,下体白色缀有黑斑。
栖息环境
游隼主要栖息在草原、海岸、空旷地、废弃的采石场,甚至连纽约市的郊区或是一些空军基地附近都有它们的踪迹,在亚洲一些地方是候鸟,受到相当严格的保护。游隼通常在悬崖、山壁附近筑巢,有纪录显示还有游隼在密西西比河河畔的核能发电厂烟囱上筑巢,事后被国家地理频道拍成一支纪录片。生活习性
游隼主要捕食野鸭、燕子、鸽子,它们会先飞到猎物上方,再将翅膀收到后方,让自己成为“·自由落体”垂直而下,以极快的速度循螺旋线飞行路径俯冲而下,用脚爪附近的肉团打昏猎物,或是直接抓住猎物的头部再慢慢享用。它是俯冲最快的鸟类,时速最快可达到多千米。游隼的俯冲捕猎本领因不是天生就会的,故它还有自然界罕见的教授雏鸟捕食技巧的行为。
繁育方式
隼类都为一夫一妻制,除非其中一方不幸遇难,否则一般都终生相随。繁殖期4-6月(游隼南方亚种最早于每年3三月中旬开始)。每窝产卵2-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或6枚的,卵为红褐色,大小为49-58毫米×39-43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地保卫巢,孵卵期28-29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经过35-4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旅游小贴士
开放时间:8:30-17:30
南大港湿地景区-
鸟类救援:-
旅游团队-
监督:-
投稿Email:ndgwhl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