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郭锡良再谈鸟鸣涧的释读

再谈《鸟鸣涧》的释读问题——答蔡义江《新解难自圆其说》(中)内容简介王维《鸟鸣涧》的解读早有分歧。十一年前作者发表短文,批评了“春桂”说,赞成“桂花”指代月光。接着蔡义江发表了批驳文章,作者这次访问王维辋川别墅遗址后,才对蔡文作出了全面反驳。本文首先分析了蔡文对所引用的多首古诗的解释,分别指出它的错误;并根据植物志、县志等论证了从古至今终南山北坡都不可能生长“春桂”。然后结合遗址所处山谷的形势充实了对《鸟鸣涧》的释读,明确了这是一首描写山区春忙季节夜景的田园诗;并对古今用禅理、禅意来解释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关键词王维;辋川;鸟鸣涧;桂花;月光;山水田园诗二现在谈第二个问题。我上次的短文叙述了“花”“华”的音、义关系及简单的历史变化后,又指出从六朝到唐代都有用“桂花”指称月亮或月光的,举了梁简文帝《望月诗》、庾信《舟中望月》、李贺《有所思》的三联诗句为证。接着提出三点来证明《鸟鸣涧》中的“桂花”也是指称月光的。(1)一般都知道桂花是秋天开花的,江南许多地方女孩九月出生(农历),往往取名“桂华”或“桂花”。(2)分析《全唐诗》出现“桂花”“桂华”的全部诗句,作出统计:“在76首写到桂花的诗中,近三分之一的诗作可以推定是写秋景的,其他是无法确定季节的。”因而推论说:“大致反映了一般人的认识,桂花是秋天才开花的。”(3)引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陈昊子《花镜》三本古代著作有关桂花的论述(这里只摘引最重要的词句):“桂生合浦交趾”,“江南桂八、九月盛开”,“又有四季桂、月桂,闽中最多...花时凡三放”。得出结论:桂树本是南方树木,逐渐向北移植;四季桂、月桂“只生长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像福建、广东”等地;“岭南以北,长江、黄河流域,都只生长八、九月盛开的秋桂”。蔡文首先从讽刺我“借助于电脑检索”统计《全唐诗》,“有超过三分之二写到桂花的诗”“无法确定季节”,“何其多也”开始;接着就挖苦我摘引李颀的诗,理解错了。李颀《送东阳王太守》:“昔年经此地,微月有佳期。洞口桂花白,岩前春草滋。”他认为是写春桂的。大度地表示:“我(蔡)宁可相信是他(郭)没有看出来,而非隐瞒不报。”我的短文是把它“列在不能肯定是指称月还是植物的三首诗之中”。蔡文是如何肯定它是写春桂的呢?他说:“‘微月’(初三之月)怎能把地面照‘白’?又为何单单照在‘洞口’呢?”(郭按,为省篇幅,只引最关键的字句,下同。)请问,“微月”真是“初三的月牙儿”吗?还是去好好研究一下吧。要知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才真是写初三的月牙儿。这里的“微月”起码也是初五、初六以后的月亮。还有,桂花的特点在香味浓烈而不在颜色,它的花小,隐藏在叶丛中;照不白地面,又怎么照得见桂树开出的花是白色的?而且桂花一定是白色吗?至于为何单单照在洞口,这也很好解释。就因为昔年相聚之处是在“洞口、岩前”。这里可以肯定,看走了眼的是蔡文;上次短文我没有肯定它是指称月还是植物,这次则毫不犹豫认定是指称月光。接着蔡文提出,唐以前诗中就有写春桂的,举了两例:(1)“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鲍令晖《寄行人》)(2)“缓步遵汀渚,扬杝泛春澜。电至烟流绮,水绿桂涵丹。”(摘自江淹《采石上菖蒲诗》)请问,鲍照妹妹的诗真的写了桂花吗?“桂吐两三枝”只是说桂树春天吐出两三枝嫩芽来,怎么就成了开花啊?江淹说的“水绿桂涵丹”,倒确实是说的桂树开花,而且是开红花。不过,可惜蔡文又没弄清楚江淹是在哪儿写的这句诗。经考察,这是江淹贬官吴兴县令时所作;吴兴即现在福建省浦城县,培植丹桂的历史悠久,现在被称为中国的丹桂之乡。江淹“梦笔生花”的故事就出在这里。我在短文中交代很清楚:“四季桂、月桂,闽中最多”;批驳者为什么视而不见呢?下面,蔡文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三四百字),引用“段成式‘据所见’否认有秋桂,已遭讥议”,告诫我“不能走向另一极端”。然后才举出两人三例“唐诗写春桂”的例子。(1)“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目乱非烟。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中的《山桂》)(2)“相思春树绿,千里亦依依。鄠杜月频满,潇湘人未归。桂花风半落,烟草蝶双飞。一别无消息,水南车迹稀。”(于武陵《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3)“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于武陵《山中桂》)例(1)李德裕的《山桂》真是写的春桂开花吗?大可商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要弄清楚李德裕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杂咏》二十首的。原来他是在党争中被排挤外放当地方官,在淮南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任内写的。《杂咏》二十首有三首是写桂树的。这是第9首,第6首是《红桂树》,第8首是《月桂》,每首题后都有花色的介绍。《月桂》后还有产地,如:“出蒋山(今南京钟山),淡黄色。”平泉是李德裕在洛阳南的一处很大的山庄,范围有十里。《杂咏》二十首大都表现了他退隐田园的思想,在第3首《书楼晴望》中说:“幽居人世外,久厌市朝喧。”是最直接的说法。三首写桂树的诗,则是退隐思想的形象表现,并非描写当时“暮春”的平泉景物;何况“影入春潭底”,也只是“山桂”之影,并不是“桂花”。例(3)于武陵的《山中桂》,题目就值得商讨,《全唐诗》作《山上树》,下注“一作桂”。全诗还有五处异文,没有一处提到“桂”,只说了“幽隐树(且《全唐诗》本作“处”,下注“一作树”)”,连樵夫都不认识。这要落实为“春桂”,恐怕太勉强吧?只有例(2)这首于武陵的诗,从字面看,是说的春桂开花,其实是当时党争中的艺术形象。《全唐诗》载:“于武陵,会昌时(841—846)人,诗一卷。通考大中(847—858)进士。”我匆匆浏览了他的50首诗,多退隐、忿慨之辞。这时正是牛李党争激烈阶段,大中二年(848)九月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司户,第二年死在崖州。我认为,于诗是透露着党争的某些消息。我们即使再退一步,承认蔡文的分析,那么陕西有春桂的诗作最多也不过一首,比我统计的《全唐诗》中可以肯定是写秋桂的有近三分之一(二十多首),是否少得太多了?可是作者却以此为据,推论“当时终南山一带,不但有春桂,而且可能还很多。”“还相当出名”。把诗句、诗题中有南山和桂花字词的诗,都论述成写终南山的春桂,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独有南山桂花发”。这恐怕也太随意了吧?即使一时博得读者的赞同,恐怕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吧!接着,蔡文提出古人只把“从上往下、由高向低掉的现象,称作‘落’”,“光与落的概念连不起来”。还指责我“举‘桂花’指代月的第一个例子”“就搞错了”。他重新“举那首诗的前半”(我只举一联)说:“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哪不落?团扇与谁妆?”(梁简文帝《望月诗》)他分析:“说月光的只是开头‘流辉’二句,三四句说月形同镜,光影似霜。五六句说,即传说月中有桂花,它怎能老不零落呢?”“这里的‘桂花’,并非指代月,它还是桂花,只不过是传说里的月中桂花而已”。我的短文举萧纲的诗句明确是“以桂花指代月”,而未说指代月光。六句诗句句都是写望月,发问也是向月发问,而不是向桂花。蔡文几百字的论述里,一下是月,一下是月光,一下还跳到月亮中间去了,逻辑混乱。这恐怕很难服人。至于古人“光与落的概念连不起来”的说法,却不得不回应几句。“月光落”三字我们虽没有在古籍中找到,但是落霞、落晖、落照、落月的词语却是古人常用的,这是古人把这两个概念连起来的方式。杜甫《梦李白二首》中“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联中的“落月”,难道不是落进房屋中的月光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中的“落霞”,既可以落向地面,还可以“与孤鹜齐飞”啊。而且《鸟鸣涧》中是以“桂花”来指代月光,更谈不上“概念连不起来”。蔡文最后还用“已故恩师”为他改过的“一首习作小诗”来教训我如何写诗,如何理解王维的《鸟鸣涧》。这受到了推出他大作的编者按语的高度赞扬!可是我早就确认他(蔡)对整首诗都理解错误,尤其经过这次的再学习,更加坚定不移,对他的那些颇欠考虑的说教,只能敬谢不敏了。我还想回问一点,在上次的短文中我花了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引证三部本草、花卉著作说明桂的种类、生长地域,以此说明长江、黄河流域只生长秋桂。这是我三个证据中的首要证据,蔡文却只用“所引用的前人书上的话,是完全得不出这个结论来的”,就一笔带过。请问合适吗?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这次我更要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论据上占用较多篇幅。我一方面查阅了《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陕西植被》等著作,发现今人的研究成果与明、清古人差不多,有发展而更细致。众所周知:桂花喜温暖、湿润,它生长对温度、湿度、日照都有一定要求。《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说:“桂花喜温暖,适合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实践证明,露地栽培桂花,以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1月份平均温度在3~5.5℃之间,极端低温不小于—8℃最宜。”(18页)它跟古著一样,“将桂花品种分为四季桂、银桂、金桂、丹桂四个品种群。”(26页)介绍银桂、金桂、丹桂三个品种群都是“植株较高大,多为中小乔木花期集中于8~11月间。”(27页)只有“四季桂品种群,植株较低矮,常为丛生灌木状。”有两种类型,一种“多见于冬季和春季花期,一种“主要见于秋季花期。花期长,以春季和秋季为盛开期。”(26页)它还概括介绍:“桂花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在我国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地,均有野生桂花树分布。”现在“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的广大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是桂花集中分布和栽培地区”,(3页)又指出“桂花花期一般为9~10月份。桂花植株的开花迟早,因品种不同而异。”也“因地区气候环境不同”而“有迟有早”。(15页)还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桂花多为盆栽。”(99页)“作为盆栽桂花品种,多为灌木型。”“四季桂品种群中的所有品种,以及银桂、金桂、丹桂品种群中的部分品种,均适合盆栽”,但“以四季桂品种群中的品种作盆栽,较为多见。”(39页)“颐和园盆栽桂花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颐和园‘颐和秋韵’桂花展拉开帷幕时”,就可以看到这些古桂。(179页)《陕西植被》指出:秦岭北坡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南部,因此,亚热带生长的“许多植物是本省(陕西)秦岭北坡及其以北所没有的(就是秦岭南坡也仅有少量,而多见于巴山),如黄杉……川桂、香樟”等。(407页)又,“还有一批属于亚热带的植物,如经济植物,如油桐、油菜”,“果树主要有柑橘”,“四旁绿化植物有苦楝、桂花”等,“这些植物绝大多数不越过秦岭而生长”。(408页)我还查阅了《中国植物志》。此书80卷126分册,体现了中国植物学的最高成就。第31卷载有樟科月桂属28个品种的桂花简介,全是乔木秋桂,最矮的3—6米,最高的达28米。产地多为华南、西南,其次是浙江、江苏、江西和湖南、湖北,都被列为多个品种的产地。陕西则只列为高达25米的川桂一个品种的产地之一,十多年前秋天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学术会议,正好碰上校园内一株高大的川桂盛开。第61卷载有木犀科桂花5个品种的简介。这里最需要介绍的一种是:“木犀,通称桂花。常绿乔木或灌木,高3—5米,最高达18米”,“花期9—10月”。“原产我国西南部,现各地广泛栽培”。编著者还特加说明:“笔者在查阅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大量标本中以及观察庭园栽培植物中,仅发现少数标本花序近帚状,俗称四季桂(小灌木,高1.5米—2.0米,一年可开几次花)。”(108页)木犀科桂树有灌木,有春桂,但是包括庭园栽培也只在长江流域以南。其他木犀科桂树四个品种,都只生长在华南的广东、广西、海南或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从《中国桂花的栽培与鉴赏》《陕西植被》到《中国植物志》都说明秦岭以北地区没有春桂,与明清的本草著作论述一致。这样说来,我上次的引证是正确的。蔡文的作法,不说是隐瞒证据,也要算掩盖事实了。蔡文还批评我顺便提到的“向朋友请教,也都说陕西的桂树是秋天开花”的,说道:“这充其量只能说明今天的情况,可是沧海桑田”,要考虑自然环境变迁;按他的说法,陕西唐代有春桂,现在没有了,是由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做得不好,“乱伐森林”造成的。这就不得不指出,蔡文太想当然了。古今植物著作都明确论述了,桂树本是岭南植物,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日益向北移植,这是我国林业生产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要尊重科学,要尊重古今植物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沧海桑田”是不错,但是不要分不清方向,混淆事实。据今《蓝田县志》载:“(蓝田)年平均温度13.1℃,一月份平均温度-1.3℃。”(65页)与上文提到的桂花栽培适宜温度相比,很明显气温过低,不适宜桂花露地过冬。栽种秋桂都有困难,至于春桂就只有盆栽了。可是唐代恐怕还没有温室盆栽技术吧?更何况蔡文描述的春桂是带有自然生长的色彩啊!看来,蔡文“唐代陕西有春桂”的说法,真不知道它怎样逃脱“难自圆其说”的结论。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我们将会在“读书”栏目中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连载,敬请继续







































白癜风偏方快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3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