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状物的目的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品行节操为目的的。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除了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写外,诗歌常常需要对外物与环境加以描写。下面,我们谈谈诗歌中的物。

  上面已经说了,诗歌写物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行节操。具体说,其作用有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烘托和反衬。

  (一)借物喻人与托物言志。

  关于借物喻人,请回看前面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四)“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外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借物喻人在某些时候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一首诗里写物的目的既是借物喻人,又是托物言志。一般来说,如果诗中的物是诗人用以自比的,且其笔下的物具有某些正面的值得赞颂的特征,则其往往是借物来言己志的(即托物言志的)。但,如果诗中的物不是诗人用以自比的,而是来象征其他人的,则状物只借物喻人。请先看前面出现的过这两首诗。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两首诗中的物,不管是“山泉”还是“葵花”都是诗人用以自比(借物喻人)的,同时在诗人笔下它们又都具有值得赞颂的品格(请参看前面分析),诗人写它们的目的当然就是借这些物身上具有的品格来言己之志(即托物言志)。

  再看下面的诗。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官仓鼠的形象,它们生活于官仓之中,体大如斗、胆大贪婪,在将士和百姓们都因缺粮而挨饿(“健儿无粮百姓饥”)的时候,这些官仓鼠却每天有人将粮食送到它们口中(“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塑造这个形象当然不是自比的,而是用它来象征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这首诗虽然也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却并非托物言志。

  (二)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它借助对外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都是借物抒情,但借物抒情未必都是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请看下面这首词。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①莫,莫非。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的主体意象是垂杨。词中的垂杨想用万千枝条把春留住,春却依然离去;于是,它又随风飘起柳絮,要随着春看春向何处归去。这就表现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作者描写这个形象,是要借此表达恋春、惜春之情。但其中既未借物喻人,也非托物言志。

  再看词的下片。下片前三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杜宇,在词人笔下,杜宇虽然无情却也为词人的愁苦而发出愁鸣。作者这样写,显然是为了烘托自己的愁思之深。这仍然是借物抒情,但既未借物喻人,也非托物言志。

  再看一首唐诗。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这首诗的题目为“落叶”,表现的主体意象当然是“落叶”。重重落叶在秋天的一个雨后覆满闲田,有的随水流去,有的随着秋风在傍晚的天空乱舞。诗人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落叶的形象?我们看尾联“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此联以“自立”的松与落叶(“君”)形成对比,以“只应”来肯定松,以“而不”否定落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诗人此联所陈说的对象的是谁,也就是说,此联在告诉谁只应像松一样自立,而不能与落叶一样。欲搞清此问题,需要我们再回看第二联“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翻思”,是回想的意思。这一联是说,落叶回想在春天的时候,不肯相信自己也有被秋风吹落的一天。春天的树叶为何不肯相信自己也会被秋风吹落?因为当时的它碧绿茂盛,生机勃勃。理解了第二联,我们就明白了诗人之所以说应像松而不能与落叶相同,就是因为落叶不像松一样四季常青。那么,诗人是希望自己四季常青永不老去吗?恐不是。因为人不能青春永驻,诗人恐怕不会不明白。那么,他希望谁像松一样呢?结合诗后对诗人的介绍,我们可以认为是唐王朝。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此时已经极其衰败,其命运岌岌可危。面对此种情况,满怀忧虑的诗人寄意于物,借物抒情,希望大唐王朝像松一样永葆生机,而不要像在秋风中乱舞的落叶。

  阅读鉴赏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的诗歌,要善于通过对所描写的物的分析,把握作者寄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烘托与反衬。

  借助对外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常用手法。

  请看下面下面这首诗。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容易把握的。诗题为“葛溪驿”,这个题目表明诗人当时是暂住驿站的行客,尾联中的“行人”便是诗人的自称。根据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的“病身”、“归梦”、“岁时”等词语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因身体之病、怀乡之愁、世事之忧等所引起的内心极度的烦乱。因为内心的极度烦乱,虽然是晚上,与孤灯相伴的诗人在床上难以入眠,坐而复起。诗歌的首联借助对缺月、滴漏、忽明忽暗的灯光等环境的描写渲染一种幽暗、迷蒙的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伤感。尾联写到了鸣蝉和疏桐,目的何在?借物来烘托诗人的内心。“鸣蝉更乱行人耳”,是说作为行人的诗人本来就内心烦乱,听到蝉的鸣叫更增添了这种烦乱,这是借鸣蝉烘托诗人内心的烦乱。所谓“正抱疏桐叶半黄”是说蝉鸣叫的时候正抱着叶已半黄的疏桐,写疏桐而言其“叶半黄”,是诗人借以烘托内心的凄凉。

  借物来反衬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请看下面这首词。

  采桑子

  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草。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这首词表达失却伴侣之后的孤独、凄凉。上片,“花前”、“芳草”都是春天美景,但这些美景在抒情主人公看来却是“满目悲凉”,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不仅如此,甚至连悠扬的笙歌,也让抒情主人公听来“断肠”,这是以乐事反衬哀情。下片前两句写戏蝶与燕子,其用意何在?要弄清这个问题,要先分析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两样东西的,这两样东西具有怎样的特点。首先看诗人笔下的蝶。“林间”写的是蝶所生活的环境,“戏”描写的是蝶的活动。“戏”是玩耍嬉闹之意,诗人为何用“戏”字来写蝶?他要用“戏”表现林间蝶此时的热闹快乐。迫于字数限制,诗人写燕时只交代其在“帘间”,燕于“帘间”当然是在飞舞,再结合诗人对“戏蝶”的描写,写燕在帘间飞舞也是表现其热闹快乐。也就是说,不管是蝶还是燕,在诗人笔下都具有热闹快乐的特点。不仅如此,它们还有一个共同之特点“各自双双”。看到这样成双成对飞舞嬉闹的蝶和燕,抒情主人公当然会想到自己的处境,更增添其痛苦。这是用物与人进行对比,以反衬突出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和痛苦。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江山形胜,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的建都之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

  这首诗表达诗人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唐王朝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讽喻。三四两句写淮水东边曾经见证过六朝繁华的月亮,在深夜又升到女墙之上照耀着寂寞衰败的空城。这两句以不变的月亮反衬石头城的变化,寄寓这诗人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深深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南宋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

  这首诗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写鸥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对淮河两岸的舟船相背行驶,即使波痕相交也不能自由来往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百姓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两句写不受约束,南北自由飞翔的鸥鹭来反衬淮河两岸百姓不能自由来往的现状,表达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渴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

  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上片描写杨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片描写杨柳目的在于表达离愁。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动柔软的枝条,不由得让抒情主人公勾起了离愁,因为这多情的杨柳曾为其系过归舟,看到它就让抒情主人公想起当日与家人在碧野朱桥团聚的快乐时光,而现在朱桥下的水仍在流动,人却已不见,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词作上片借助杨柳,把离愁表达得深婉动人。

  (2)为什么在“飞絮落花时候”登楼,抒情主人公便有流不尽的愁?

  因为“飞絮落花”是暮春特有之景物,看到飞絮落花让抒情主人公产生了惜春伤春之情;不仅如此,词中的飞絮落花还比喻逝去的大好青春年华,这更让抒情主人公痛苦。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①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①玄霜:厚霜。

  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①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何所依。

  ①泛:古人于重阳节以菊花泡酒,称之为“泛酒”。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目的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不同。唐诗写菊的目的是借物抒情,诗人通过想象故园的菊花开放,感知秋天的到来,以表达思乡之情。李诗写菊的目的是借物喻人。诗人笔下的菊茎疏叶微,虽曾有过芳菲,却因为无人采摘只能在东篱之下默默飘落,作者借菊的遭遇自比,表达无人赏识的愤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3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