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意十一金秋十月诗歌创作分享
十月山阳,枫浸秋光。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之际,诗意十一焉能无吟诵之雅兴?国庆期间,大家各自在家赋诗,或面对秋风秋月之美与情思认真感悟,或穿梭于幻梦与真实之间静默思索,虽无流觞曲水之幽情款致,然有三两佳句,亦得以晓畅文心。千年已过,仍有白鹤舞于晴空,翅影翩翩,看云上千种诗情,直到碧霄!
缀玉连珠·好诗共赏跷跷板
王宇涵
他们说蜘蛛网上挂满糖果
蝙蝠下了五彩的蛋
他们说太阳长了一千零一只眼睛
流星是葬了风筝的线
失明的孩子点头
跷跷板那端空无一人
创作背景:在写《雷雨》论文时,突然想到若是鲁侍萍没有来周公馆,那么周萍和四凤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彼此的兄妹关系。他们或许会私奔成功,周萍或许会一辈子处于乱伦中却毫不知情。那时也正好看了一些关于谎言的作品,便想写一首有关真实与谎言关系的诗。
心路历程:想要表达真实和谎言是相对应存在的,但这是一个很虚的观念,我想把它具体化到某种有着相似特点的客观实在上。由此出发,联想到跷跷板这个游戏,正是要求两端都有物体,缺少一方都无法进行,于是想用跷跷板这个意向来阐释。随后构造了一个“缺乏证实所接触之物是否为真实”的人物,即“失明的孩子”,接着便是用语言描述一个在拥有视力之人眼中极为荒谬的世界,而它对于失明孩子来说就是真的。就这样从后往前地写出这样一篇有着我浅薄思考的诗。
创作趣事:最初写的是“流星是断了线的风筝”,但是连起来一读就觉得很别扭。之后发现觉得别扭是因为第二句的是以一个字结束的,这里的第四句一下就打乱了节奏。发现现代诗或许没有古诗押韵的要求,但是潜在的节奏感会对整体美感有很大影响。
浅薄思考:想要表达真实与谎言的关系。“他们”描述的世界是假的,“他们”在说谎,但失明的孩子永远不会知道真相,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是真的。如果把真实和谎言各放在跷跷板一端,游戏成立的条件就是二者同时存在。缺少一者,剩下的什么也不是。同时,当一个谎言被构造到极致,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于被蒙蔽者来说就成为了真实。
梦
黄家怡
一只小羊站在沙地上咬着一根树枝星空下她做了一个诗意的梦像酷暑里颤抖的落叶像深秋里干燥的雨是初春溪水里冲撞的涟漪是严冬树梢上翩翩的花于是她开始画了可那分明不是落叶不是雨不是溪水也不是花只是那夏夜里绵羊的梦呓
这首诗的初版写于一个夏天的夜晚,后来又重写了后半段。它表现了微妙的错乱,事物都出现在了它不应出现的时空中。至于为什么错乱,我相信每个人看完会有自己的感觉,把它解释成什么都可。然而这其实只是几句梦话,并无太多可细思之处。如果我想用色彩来形容它,那么,它应该是奶粉加水冲出的白色,接着你能感觉到它里面淡淡的粉色、紫色、红色、蓝色,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童话故事。
小狐狸
张雅雯
手心里沙土微烫她挖掘小狐狸的洞汗珠不停滴落遥有所感回头大人万恶把她囚禁在家她在窗前蹦跳高高举着白纸“小狐狸要有家啦”她可开心地笑牙齿不齐还在跑风转身继续忙碌日光飞扬莫名其妙就不再相见她赴天另一方喘息时才得归来却无暇再去寻访诸事缠身的年纪谁都没有时间想念身边伙伴笑语声声往事不久却太遥远当年双手捧出的洞成了桃树的家窗中空空桃花盛放相遇也难以相认除非大人先打招呼两双眼镜对视齿轮片刻转动她高挑匀称面庞白皙她长发披肩神色淡然若有所思其实无甚可思毕竟小狐狸早已不知去向客套寒暄都是必须之后各自转身无人停顿擦肩一场
创作背景:决定要写一首现代诗但不知道写啥…正巧回家碰到了童年的一个小伙伴,只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各走各的。于是突然有灵感,想要创作一首关于长大的诗歌,就根据这次偶遇和小时候的一些碎片。
心路历程:其实没啥…看到小伙伴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她长高了…童年的记忆所剩也不太多,我自己没有什么淡淡的忧伤之类,创作过程中一心想着别写得那么矫情,很多细节都记不住,小时候挖洞是真的,两个人分开是真的,后来相遇是真的,剩下的都是我按照自己想象勾勒出来的,不乏夸张臆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
创作趣事:没有趣事。哦我妈让我给她读,我觉得写得太矫情拒绝了,况且还有“万恶的大人”这样的话…
主旨:当年小友各奔天涯,童年幻梦早就遗落在时光里。长大的同时,有些东西也在悄无声息死去,没人来得及挽留。
无题
张洛瑜
暮鼓落霞凉,来傍玉山旁。
西丘弄夕颜,东岳采葛忙。
难觅梧桐子,曲颈赴流觞。
羡眼白头翁,欲于相鬓霜。
10月9号的夜晚,写完作业已是深夜(大概),想起还有一首诗没作,垂死病中惊坐起,花五分钟将自己脑海里形成的几个意象和韵拼拼凑凑,得出这个产物。首先是定了一个五言律诗,我相对来说比较擅长,字数显得多,又并不十分多。然后因为想写自然景物,脑海中自然而然想到了当天的晚霞。于是结合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写景,然而当时的内心感受是空虚而不宁静的,所以就少了几分淡然,多了几分……应该说是入秋的凉意吧(当然在此并未考据两种植物的生长是否合时令)然后至于后两句,大约是把自己代入了凤凰的视角,然后自然而然产生了“饿但是没吃的,只能喝点水作首诗(曲水流觞嘛)”,大约是知音难觅,唯愿平凡终老吧。当然颈联尾联就并不是我的心境了。
忆秦娥·江天淡
刘心怡
江天淡,山城暮鼓音难断。音难断,当年烟柳,欲收还散。
斜阳巷陌人纷乱,玉笛带水箫声黯。箫声黯,西风过处,不闻归雁。
这首诗是十一假期期间所创作,那段时间心情不好,无意中翻出了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觉得特别符合自己当时的心境,于是就想模仿这首的意境来写。描写的景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由我此时的心情把自己曾经见过的、想要一睹的风物任意组合出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很想再去折腰。
萍姐姐给我批注说“箫声黯”不如李白“箫声咽”,要不说李白厉害呢。之所以用“黯”,是因为自己背李白词时曾背错为“箫声黯”,于是就干脆把它用上了。用“黯”而不用“暗”,只是觉得更有人的味道。
中秋小感
罗宇涵
佳节,入一海鲜店,见一桌食客边啖美食,边饮啤酒,其声嘈然,形态难以记述。只见其忽然大谈中秋诗句,似应节日,也可助酒兴。食客之间,不乏坦胸露乳,光脚搔头之大汉,亦随而谈诗,间杂粗鄙之语,见其神色,竟颇不自得,实在俗不可耐,俗而可笑。古有“千里共婵娟”之说,然非雅士而难谈月之精髓,以放浪形骸、不修边幅之言行举止诵明月之诗,只可贻笑旁人。比于古时畅酒吟月之真雅士——东坡太白,乃有云泥之分别。大笑,作此篇。
觥筹酒杯错,肴核丰狼藉。
嚼蟹吐明月,食哽难继续。
山容本净朗,月色固澄清。
徒添烟火气,嫦娟难为听。
主旨就是想让一些附庸风雅,不懂艺术而谈艺术,不懂文学而谈文学的人低调一点。别口出狂言。污染了那些本来很雅致很美丽的事物。
口齿噙香·佳句集萃不知谁捧月,洒向万户明。——郑婕《中秋》
秋入中原四野静,月攀枝头虫鸟鸣。——谭琦《中秋有感》
笑语秋千下,来年复相期。——吕翰耘《中秋》
柴门留一线,遥见月光来。——张雅雯《游子行》
我的心是一座城……只有一棵柠檬树,只有一面挡不住清风的石墙。——陈依《访顾城》
酣睡不知天已白,雾气皑皑雨又落。——黄悦盈《秋至重庆》
三更寒雨闭深门,黄灯青冢几多尘。——赵雪琪《忆征人》
月如银镜映雾都,冰心玉壶倾我身。——赖端仪《云腿月饼》
策马云烟踏,涉川拜荣光。——刘栩冰《戍思》
惶惶欲遁世,惊梦本一人。——宣奇睿《秋梦》
半面秋水乌盘托,声琅琅兮望舒落。——彭子瑞《无题》
青幕零星一月明,篱旁小桌五人停。——王可心《中秋》
席风拟把青梅嗅,湖光映月卧潭中。——祁天姝《湖中望月》
忽闻远者清歌起,星辰映夜与君共。——董雨辰《夜雨》
半笼轻纱半如玉,千盏灯火万点星。——鲁湉《月夜》
撑一把小伞,仿佛梦回江南。当年对饮的茶客,如今相见却难。——沈天瑀《在雨中》
空明送夏花,雨打秋叶新。——邱澍萌《夏与秋》
夜想颓生空落泪,立志朝阳伴人看。——许程璋《纵后回想》
圆缺本是寻常事,何心蹉跎相见难。——郑仪蔓《圆缺》
风吹影不动,残光映水清。——曹兆衡《中秋月》
命运错综谁主宰,掩卷叹息忆曹翁。——李云起《中秋夜读雷雨》
飒飒秋风卷寒叶,渺渺折柳和幽泉。——吴秉晨《无题》
惺忪望塔不见塔,渐醒仍似留梦中。——梁思齐《观霾有感》
隔月九天外,限人一室间。长夏忽已逝,无复亦已焉。——刘以诺《中秋雨》
不知人间琼楼处,唯有轻尘一捧心。——田悟明《孤》
源于地下,便绝不属于云海飞霰;生于烈火,便终究要一飞冲天。——张振羽《孤石》
诗意十一班的特色活动---“每月诗歌创作”已经进行了一年,从最初“苦思冥想写不出”到今日“文思泉涌流不断”,孩子们在生活中捕捉细节,邂逅灵感,凝结成一句句诗。这次我在批阅10月诗歌时,一次次被大家的诗句逗乐、打动:有遥想月中仙境的,有记述旅游趣事的,有飞越现实边界的,也有叩问自我灵魂的。创作是艰苦的,亦是有乐趣的,我们要乐在其中。每首诗背后也许都埋藏了一段心事,走近它,聆听它,风铃清脆,随风摇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何以胜春?金秋时节,11班不负“诗意”之名,拟古扬今,佳句频出。写诗不为一争高低,诗句也无论高低,每一字都出自本心,每一句都是用心勾勒而出,每一首都无比珍贵。或许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诗与词大放异彩的时代,但真正的文心诗情仍在心中。
天空仍晴,犹有鹤舞。让我们的诗情借雪白的羽翼腾飞,诗酒趁年华,直上九万里!
首尾文稿写作:张雅雯
编辑:董雨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萍姐姐的精心挑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