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具有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花丝镶嵌走入中财,为中财学子提供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技艺的机会。
我校文创德育示范基地与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联合举办花丝镶嵌课程活动,传播非遗技艺的光亮,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氛,凸显文传学院长期以来助力“文化育人”的特点。让成长在新时代的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古典之美,强调在以先进知识滋养学生的同时,不忘以优秀文化进行熏陶。开办传统技艺主题课程,促进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使命感,同时更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审美的理解,及对其背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过,“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精神信仰的纽带,故而,爱文化,更是在爱国。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根源。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历史的淘洗所留下的中华文明精髓,并将其内化,能找到“寻根”的感觉。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更应培养爱国并具备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可见开办传统文化课程,坚持文化育人,意义重大。
这是一场
中财校园的
花丝之旅
第一站
荧屏相隔,却为你的光芒倾心
——记花丝镶嵌课程开始
经过前期的科普预热,花丝镶嵌课程活动反应火爆,全校两百多名学生参与线上报名,经过线上选拔和现场面试层层选拔,最终在全校学生内选取了20名学员,学员结构涉及新闻、视觉传达、法学、保险、经济、税收等专业。
在落英缤纷的四月,一场面向全校同学的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产业——花丝镶嵌的前世今生”于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为本课程活动拉开序幕。
主讲人左兴岩老师,为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运营总监。在讲座中,他向同学们全面而具体地讲解了手工技艺非遗产业的特点、花丝镶嵌的历史发展及各朝代经典作品、花丝镶嵌基本技法、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将花丝镶嵌——神秘而高贵的皇家技艺,从遥远的历史中带入同学们的视野。古典艺术之精美,传统匠艺之智慧,无不使人感叹指尖工艺的奇绝。
花丝镶嵌讲座合影
此后,花丝镶嵌小班课程开展,20名学员在来自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的姚丽娟老师的带领下,更深入地学习花丝镶嵌的具体工艺和理论知识。我校艺术系李静老师也被“金翠绝学,流光溢彩”的魅力深深吸引,一同加入课堂学习,全程陪伴同学们继续这次与非遗技艺的奇遇!
李静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左一为李静老师)
第二站
夏蝉鸣燥,也能为你沉静
——记花丝镶嵌小班课程
四月中旬到六月初,学员们与花丝镶嵌度过九节课时的相处时光。
在学习花丝镶嵌,通往古典技艺的内核中,我们不抛弃理论与实践任何一条道路。一项技艺的学习与传承,停留于理论,则只会纸上谈兵;完全实践操作,又会产生无从下手的茫然感。唯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花丝的制作与基本技法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点翠技艺理论与实践教学、镶嵌技艺理论与实践教学、花丝镶嵌工厂参观与文化艺术博览苑参观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让同学们即得知识之趣,又享动手之乐。
首先是花丝作品的草图设计教学。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微观角度,一厘一毫地观察花丝,讲解各种花丝的草图画法、构图技巧和传统纹样的寓意。此外,同学们还欣赏了专业设计图纸,并结合所学与自己的创意,在课程中完成了六个葫芦吊坠的设计草图。与其说这是一节手绘基础课,更像是一场古典之美的视觉盛宴。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p1:花丝镶嵌手绘基础课程现场照片
p2:老师在为同学指导
p3:花丝镶嵌工艺展示
接着,便是“贵金属及其合金加工”的课程。同学们了解到花丝镶嵌作品所需合金的配比与制作过程,还在课堂的后半程学习组装工具、锼铜板(用小锼子从铜板中锯出图案)、打磨成品。于他们而言,这或许是第一次放下纸笔,拿起锯子,却俨然是一群小匠人模样。
此后的花丝制作、点翠工艺学习、镶嵌工艺学习等课程以介绍理论知识为辅,动手操作为主。花丝制作的学习部分,分为搓花丝和做花丝型及填充花丝。同学们先用细银丝搓出花纹,即成花丝。再用较粗的素丝弯折出需要的轮廓,将之前搓好的花丝修剪并掐型,以白乳胶辅助,填充进素丝轮廓里。点翠学习部分中,则是用染色鹅毛为点翠原料,用小刀从羽毛中取下平整均匀、大小合适的部分,严丝合缝地填充进作品中需要点翠的部位。镶嵌工艺则是以制作“黑珍珠戒指”教学进行的,主要体验如何将珠子镶入戒指框中。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p1:同学在锼铜板
p2:同学在进行掐丝工艺
p3:使用鹅毛点翠
跟随老师的示范,同学们在一节课之内即完成一件戒指作品的制作,学习效率很高。
学习上述工艺,有艰辛也有愉悦。在逐步掌握基本技法的同时,也将手绘课中的葫芦吊坠从草图慢慢变成实物。
每到实践课时,从午后的艳阳到傍晚的余晖,教室中始终充斥着敲敲打打的响声。虽然早已下课,但同学们依然不愿离开自己的课桌。不禁使人思考,这种废寝忘食的热忱,是因花丝魅力而起,还是源于同学们传承手艺的初心呢?
老师在为同学们示范
同学在认真制作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不会少校外参观环节。5月15日下午,我院16级辅导员张秦老师、我院艺术系李静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在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的姚丽娟老师带领下,学员们真正走入工匠师傅的工作室。沉静而严谨的工作氛围感染了在场的同学。工厂参观完成后,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文化艺术博览苑进行参观学习。同学们通过参观做工精细的花丝镶嵌艺术品,聆听老师对工艺及设计的详细讲解,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聚集到一起和花丝镶嵌厂老师沟通交流,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p1:姚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参观
p2:同学们在自由参观
p3:老师在为同学讲解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p4:外出参观合照
第三站
感谢相识,不言相见恨晚
——记花丝镶嵌课程成果交流与展览
在课程最后的成果交流环节中,老师通过实物展示来讲解花丝镶嵌、錾刻、卡克图、景泰蓝等多种传统工艺,一件件精美作品琳琳琅琅摆满桌,其中还不乏结合现代元素的作品和使用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给予同学们启发良多。同时,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为同学们最后的成果进行一一点评,同学们也都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此课程学习中的心得。这场奇妙的“花丝之旅”即将步入尾声。
同学在分享自己的感受
课程活动结束过后,在校内图书馆展厅进行课程成果展览。展出课程中学生作品和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部分艺术品,将经过十节课程的努力成果展示于全校同学们面前。想必这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是同学们对花丝镶嵌技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同学们在观看花丝镶嵌课程展览成果
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带来的展品
感谢中财学校与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给了同学们一次与花丝镶嵌技艺邂逅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两个月的相处时光,但传统技艺的光芒永远地保留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在青春年华里,我们有幸能用年轻的双眼见证细金工艺的奇绝,为其精美而触动,为中华传统技艺而骄傲。感谢相识,我们期待着再一次的重逢!
部分作品
创作思路
分享
福
禄
花
花
视传17孙亿佳
十二花神——杏花
“在老师以十二花神为参考题目布置下让我们自己设计作品的任务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杏花。可是又我觉得似乎只做一朵平面的小花不够丰富,于是我将作品分为三层花丝分别镶嵌,将它做成立体的作品,旁边以流线型的图案加以衬托,增加它的层次感。”
花
语
法学18吴思语
十二花神——石榴花
“最初设计时,老师提起的便是十二月花卉,这个葫芦就是以石榴花为原型的——一朵待放的石榴花侧视角。因为设计较简洁,所以掐丝过程很顺利,最后点翠时将花瓣改为了蓝色。这个人生中第一件作品,我本人已经很满意啦,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更细致的点翠一下。”
2
2
1
文化与传媒学院
艺术系
李静老师
十二花神——白番红花
要求:葫芦型限定主题设计,以自己的生日花卉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
作品名称:“”
灵感:双鱼座VS白番红花,住在海淀的“鱼儿”欢乐的畅游在水中
工艺:花丝镶嵌+点翠
李静老师作品灵感来源之一:白番红花
部分学员
课程感想
分享
这次花丝镶嵌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人生中一次奇妙的旅行。我本来是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和这个手艺看似毫无交集,但是点开辅导员分享的链接就立刻被精美的工艺所吸引,尽管南路到沙河不易,还是报名参加了,总希望自己有着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之前参与时提到最后的作品可以自己带走,当时就特别心动,这样的机会真的特别难得。课程结束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了三个作品,第一个不太熟练的福字,第二个感叹还用锅煮的戒指,第三个自己设计制作的葫芦吊坠。虽然没有老师们展示的精致,但是每次看见都会觉得特别惊喜,超多的满足感,哇这些真的是我做的吗。作为一个法学生,如果不是这次课程,也许我根本就不会接触到这样精妙的工艺,不会亲身体验这样的文化,收获颇多,最后只有一声感谢!
——法学18吴思语
刚开始得知会开花丝镶嵌这门课时,我是很激动的,后来知道报名的大概有两百个人左右时,我好怕自己不能被选上,错过这个机会,很庆幸自己能够学习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设计草图,到后面的花丝焊接,老师都很认真的在指导帮助我们,刚开始是真没能想到自己也能做出一件精美的作品,最后拿到成品时超级满足。
——视传17吴芷艺
参加活动之前,“花丝镶嵌”对我的印象是一个好听的名词,一个展品标签中的说明,一门悠久又冷艳的传统手工艺。文图影音的介绍其实很难打破我与它之间的距离,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亲密接触它,甚至能够完成一件自已的作品,课程结束之后,我不仅收获了制作的快乐,也更加了解花丝镶嵌,更明白如何去欣赏它的美,感受它背后手工艺者的投入。很幸运能和大家一起参与这样的活动,再道一声感谢!
——保险16杨乔丹
学生作品欣赏
壹
“福禄”
孙亿佳《福禄花花》
杨乔丹《莲华》
吴思语《花语》
吴芷艺《桃灼》
林琳《鱼戏莲叶间》
陈婉意《玉雪香》
陈旻敏《共生》
高诚《Elpueblounido》
王雅如《桃花开》
郭灵珊《千禧》
庞皓丹《祥云梅鹤》
高医《白木棉》
徐红《上善》
张万尊《白茸阳》
孙炜《啊炜与啊wei》
徐阳《企鹅和麻雀的孩子》
郭宇婷《鏐着》
王蕊《绽》
薛心玥《兜兰》
贰
“福”字挂坠
学员作品合集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叁
戒指
学员作品合集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李静老师
作品欣赏
制作过程
1
2
3
4
5
6
作品成品
主编/姜雨薇李靖责编/徐启月刘东方赵琳黄本源
文案/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生会文化部
美工/韩永琦排版/莫思琴
出品/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生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