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到希言自然,道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其实更多是道家老子的一个“比喻”,通过这个比喻,老子告诉我们,不合乎“道”的行为,就如“狂风”和“暴雨”一样,难以持久,而这里的“飘风”和“暴雨”,实则烘托的是这一句话前面的四个字,即“希言自然”。

所谓的“希言自然”,其实与道家《老子》(又叫《道德经》)一书第五章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相对应,以“言”来暗指“指导言行之念头里的私”,这里的“中”是“中虚”。“中虚”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保持一种不盈满的状态,什么不盈满?当然是“人为而伪”的“私欲”不盈满。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希言自然”,即为人处世要懂得“循道而为”,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强作妄为,保持内在欲望的“中虚”,避免“欲望过剩”,做出利己排他之事,继而引发争端。

另外,多说一句,以上的总结更多是基于老子思想于现世的一个启发来进行议论,取的“希言自然”中“言”两种含义的一种,即“语言”,还有另一种含义,表示“政令”,这一点,下面进行议论。

1、“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为了烘托希言自然

颜小二还是那句话,大家要理解道家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可能无法一下子读完整本书,但是要理解其中单一的句子,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于“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为了更具体些,我们来看看上下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为避免长篇大论,中间略去,有兴趣大家可以找来原文深入探究。老子这一章,“言”有两种含义,当言为“人言”时,既表达,一个人在说话做事上,私欲过剩,不合乎“道”将无法将长久发展;当“言”为政令时,则是说君王在发布政令上不合乎“道”,其统治亦无法持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严刑峻法的“秦始皇”,再比如商王朝的商纣王等等。

为什么?老子来了个生动的比方。

飘风和暴雨,是“天”的行为,“飘风”和“暴雨”有啥特点?对万物有“伤害性”。而飘风暴雨是不会持续太久的。所以,老子由此反证,对万物有“伤害性”的狂风暴雨即便是“天”的行为,也无法持续太久,更何况是人呢?

于此,“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内在含义便呼之欲出,是在烘托“希言自然”。也就是说,对于君主来说,如果发布的政令不符合“道”,这便是“多言”,带有“私欲”的“言”,这里的“言”指的是“政令”。带有“私欲”的政令往往更多满足的是君主的一己之私,会给老百姓带来伤害,久而久之就失去老百姓的信任。百姓在不合时宜的政令下过不下去,又不信任君主,那么君主的江山就不稳固了。所以“希言自然”,对于君主而言,才是长盛久安之道。

同时,如果要说“希言自然”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发的话,那么就可以从古代的“为君”,下落到现在的“为人”,这里的“言”便可理解为“人言”。为人处世其实也是一样,我们想要自己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不宜太自私自利,太强作妄为,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度,少说“利己排他”的“话”,合理地“说”,合理地“做”,以避免“利己排他”为“度”去自然而为。

2、理解难点:“希言自然”与“多言数穷”,如何把握“希言”的度?

其实,想理解“希言自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适度”说话做事。但这样说简单是简单,可这个世界上,唯独“度”的把握,难度比较大,因为这个“度”并非僵化的,它有灵活性和原则性,就像老子的“道”一样,亦是灵活的,但亦能寻到一些规律。

理解“希言自然”,我们最好结合第五章“多言数请穷,不如守中”来理解。

这里的“希言自然”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说话是合乎自然的(状态)”。但老子的“不说话”,可不是要我们“闭上嘴”那么简单,他是要我们关闭“私心的嘴”。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道家之“自然”,并未否定人的所有欲望,因为人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万物都有本能,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天性。适度维护自己,并非老子所批判的。也就是说,我们理解道家思想,绝对不能将其理解为一门要我们“禁欲”的学问,这就肤浅了。

过度“禁欲”形同枯槁,道家之怡然自得的自然之态怎会是那枯槁之态呢?当是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境祥和的和谐姿态。要达到这种理想的自然之态,不能禁欲,更不能纵欲。所以,“度”的把握尤其重要。

而这里的“希言自然”,也就是符合“自然”的“不说话”状态,属于让“利己排他”之过度欲望“不说话”的自然状态。

什么时候人便是把握了“希言”的度呢?“守中”的时候。这里的“守中,即为第五章中的“多言数请穷,不如守中”,“守中”讲求“中虚”,“中虚”所清空的,是多余的“欲”,不是极端的纵欲,亦不是极端的禁欲,而是以知足之态,保持内在“中空”的态势,以此解开名利对心里的枷锁,获得清明内心。同时,因为“中虚”态势,做事才不会一味趋利而为,这个时候便寓有“灵活性”了。当欲望装满内在的时候,人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其中意味,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小总结

最后帮大家理一理思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内在涵义,更多是烘托“希言自然”。而“希言自然”,就老子那个时代,将“言”理解为“政令”,就有告诫君主切勿发布“过多包含私欲的政令”这一含义,不然便会如“飘风暴雨”一般,君权难以持久。

而从现代的一个处世智慧角度来理解“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所烘托的“希言自然”,这里的“言”为人言,则更多是在说,想要长远发展,就要注意在说话做事上,避免功利太盛,要顺势而为,不说“利己排他”的话,往往能得长远发展。其中道理很简单,功利过剩、肆意伤害他人填满自己无底洞般欲望的人,被“坑”过的人自然会“背对”他,当一个人因为利益惹得世人皆“背对”他的时候,这样的人可能一时春风得意,但长远来说,日子过得不会太顺。

同时,对于“希言自然”的内在含义,结合《老子》一书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来理解,会更透彻。“希言”要注意“度”的把握,但不是叫人“不说话”,也不是叫人“乱说话”,而是叫人以知足的态势“守中”,“合理说话”。而保持利己排他之欲的“中虚”,即是“希言”的度。

所谓“希言”之度的“中虚”,一方面是告诉我们,以知足之心解开名利对自己的枷锁,于说话做事上,更顺应“自然”,营造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势(理想状态之下);另一方面呢,“中虚”之下,属非欲望过剩的情况,利己之欲并不占主导地位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更灵活,选择更多,被欲望充斥的人,往往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所以,将“言”理解为“人言”,从处世智慧上说,“希言自然”以“守中”为“度”,即一方面说话做事避免利己排他,另一反面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情况,不受利己排他之利牵制,找到合适的点,做合适的事,不偏不倚,稳中求进。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yz/10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