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门外杨花恼人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18/4476489.html
余杭门外杨花恼人1怎么又到了杨花飘飞时节。经过当年关胜与石宝大战的余杭门外,耳边好像苏东坡词灌了唱片,不断地念叨着什么“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几句话很魔性,明明腻烦讨厌透了,却逐也逐不走,忘也忘不记,就像一支乐曲在脑子里循环盘旋,需要一个霹雳震惊,转移注意力,否则难以停止。春色恼人,柳絮恼人,苏东坡更恼人。杨花就是柳絮。这个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比过来比过去的,当时也已经比了七八百年了,至今已经比了一千八百年了。没有一些么意思。无非是有一天大雪,谢安要求孩子们造句,造个比喻句。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相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说谢道韫比喻得多么好,倒也不见得,冬天看到飞雪虽然不易想到春天的飞絮,但春天看到飞絮,还是很容易想到冬天的飞雪的。所以就是很烦。一个比喻句,自古以来一大堆人不厌其烦地赞她是“柳絮之才”,还有人争论究竟是柳絮比得好,还是撒盐比得好。苏东坡这大胡子也是谢道韫派的,紧跟柳絮之喻:“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南宋的陈善不服气,写了一篇《文字各有所主未可优劣论》: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所谓,固未可优劣论也。东坡遂有“柳絮才高不道盐”之句,此是且图对偶亲切耳。然后余嘉锡又不服气,替谢道蕴找补说:“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道韫风调又怎么的,女孩子气。男孩子可不就是撒盐空中吗?在比喻之中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很有创意?又有许多人是苏东坡一派的,闲着没事做,还比赛似的争论起了“柳絮才高不道盐”这句话。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说,典出南齐张融,而不是谢朗:张融浮海到交州,在海中写了一篇《海赋》,回京师后给镇军将军顾觊之看,顾觊之曰:“卿此赋实超玄虚,但恨不道盐耳。”张融随手又加了四句:“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讲完故事,总结说:“学者徒知柳絮撒盐用谢安故事,殊不知‘不道盐’三字亦有来处也。”南宋吴曾说,东坡博极群书,常常“兼用”典故:“人徒知用‘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不知兼用《南史》‘但不道盐耳’故事也。”找典故是个有趣的事,兼用更有趣。比如去年雪似杨花今年杨花似雪,也是兼用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苏东坡有很多个知音。所以呢?2自杨柳依依、折杨柳之后,那个时候又发现柳絮的诗意,自然很赞,没想到会如此这般变作一桩文学史上的大事。在魏晋南北朝,咏絮咏得好的才女,除了谢道韫,还有一个。话说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华,原名杨白花,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骑术高超,能作惊军骑,与当时军中骑射第一高手王神念齐名。那个才女是个情种,有不少情人,非常爱他,一心逼他也做她的情人。但她身份特别,是司徒胡国珍的大女儿,前皇帝的充华嫔,今皇帝的妈妈,临朝听政的皇太后。《魏书·皇后列传》说,“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如此能干。据说杨华觉得做胡太后的情人有生命危险,他武艺虽高,却只有一条性命,爱不起太后,但他躲得起,率部曲投降了梁朝。胡太后很伤心,作《杨白花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看看杨柳花,想想杨白花,她心里就酥酥然搅不灵清了。杨华这家伙投奔南朝去了,如果能变作燕子,将他叼回来藏在家里胡天胡帝,多么幸福。她作了此诗,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惋。太后泪汪汪,不愿去睡觉。真当是:“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色,容色真可惜,相思不可彻,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从此杨花伤别离,杨花落尽子规啼。后人哀之,一代接一代的,作了无数首《杨白花》诗,形成了一个“杨白花传统”。唐柳宗元说:“杨白花,风吹度江水。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北宋刘敞说:“飞飞杨白花,随风渡江水。江水来不极,杨花去无已。鸦啼浅深树,雪落千万里。春风伤人心,绵绵复如此。”南宋舒岳祥说:“杨白花,懊恼随风渡江水。将心莫托少年郎,少年一去轻万里。杨条插地便生根,花性飘扬似梦尘。恨不筑城高万丈,花飞莫放出重门。”元贡师泰说:“杨白花,无定止。昨日宫中飞,今朝渡江水。江水茫茫千万里,绵轻雪薄春旖旎。把臂踏歌歌未已,石头城边风乱起。杨白花,无定止。”明高启说:“杨白花,太轻薄。不向宫中飞,却度江南落。美人踏踏连臂歌,山长水阔奈尔何。奈尔何,春欲晚,何不飞去仍飞返。洛阳树,多啼鸦。愁杀人,杨白花。”清朱鹤龄说:“杨白花,飞飞落何处,髙楼千万重,宛转从此去。迢遥远道归无期,愿得日夜南风吹。吹着杨花入怀抱,妾颜长比陵苕好。”这些诗开头大多是长长地叫一声“杨白花”,那杨华估计听得耳朵火烫。想到王安石说的“调笑此水上,能歌杨白花”,调笑谁啊,总感觉怪怪的,估计胡灵太后听了滋味很复杂,不晓得她当悲还是当怒。3苏东坡一遇到杨花,就变作一个烦人精,偏执狂。他不厌其烦地使用杨花似雪雪似杨花的比喻,看着颇让人厌其烦。他说:“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他说:“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杨花。”他说:“雪入春分省见稀……却作漫天柳絮飞。”他说:“雪容皓白……欲学杨花更耐寒。”他看见杨花似雪,也常常伤离别,念叨“犹不见还家”,又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前我说过,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讨论老虎吃人的事,是做哥哥的更讲科学。但遇到杨花蒙了眼,这大胡子又糊涂了,说什么“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还自注道:“旧说杨花入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信然你个头。杨花落水中,怎么就跨物种繁殖,生出了浮萍?果然是古人,老是搞“腐草为萤”那一套。他不说“信然”,只打个比方,类比一下,也无所谓了,比如明朝的刘师邵写的《浮萍》诗:“莫怪狂踪易漂泊,前身不合是杨花。”是说杨花飘飘荡荡,浮萍漂漂荡荡,身世与他一样。南宋王谌咏柳絮说:“解作漫天雪,终成满地灰。”并没有强迫柳絮变作浮萍。顺便说一句,飘飘荡荡,也是杨花的一个文学形象。金朝高士谈说过:“来时官柳万丝黄,去日飞毬满路傍。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这苏东坡对杨花化萍之事,还自称“验之”了。他怎么验的?有没有从井里打一脸盆清水,捉几朵杨花扔入盆里,观察一夜?杭州智果禅院有个和尚叫道潜,号参寥,人称“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诗苑之英”,写过“欲立蜻蜓不自由”。他和苏东坡是好朋友,苏东坡在徐州,他路远迢迢去看望。苏东坡与群僚吃酒,想出一个天山童姥对付虚竹式的恶作剧,说:“参寥虽不与此集,然不可不恼之。”派了官妓马盼盼去骚扰和尚,持纸笔就求诗,看他的定力比唐僧皎然如何——当年皎然比较水性杨花,遇到道姑李冶,写诗比较放荡:“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但道潜不动心,古井不波,口占一绝: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苏东坡读了这首诗,散发出了浓浓的醋意,说:“予尝见柳絮落泥,私谓可入诗,偶未收拾,遂为此老所先。可惜也。”心中还怪道潜抢先获得了版权,对杨花执念很深。“东风上下狂”,也是柳絮的一个文学形象。杜甫说:“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从此柳絮颠狂成了常用语,并且埋怨它将春天弄没了,黄公度说:“颠狂柳絮将春去。”不知柳絮怎么得罪了这些人。也许是有柳絮过敏反应,以致皮肤发痒,眼结膜发红。须弥山主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tz/7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